1933年好莱坞电影年中档期的这批电影首映之前,不管是在媒体的讨论中还是在观众的论说里面,这一批电影根本就没办法和去年的那批电影相提并论。因为这批电影不管是在电影的投资还是在影响力上面,都显得没有气势,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批电影几乎都是这些导演的转型之作。 对于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来说,转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可能会落下失败的命运。 对于一般的刚出道的导演来说,谈不上什么转型不转型的,而且即便是转型,这些导演也能够很快地完成转变,但是对于像卓别林、刘别谦这样的导演来说,转型绝对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我还是比较相信美国电影的老前辈埃德温.波特的话,老头子曾经说过,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一生只能拍摄一种类型的电影,而且是唯一的一种类型。埃德温.波特的这句话,在好莱坞很有市场,虽然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老头子这句话,(包括我在内),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老头子说的这句话,完完全全是真理,而且是结结实实的真理。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毕竟他的人生经验是一定的,他的思考他的体验也是一定的,这就决定着他在电影上面往往只能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开掘,卓别林地喜剧。 希区柯克的悬疑心里电影都是最好的证明,而一旦转到了他们不擅长的领域,结果肯定会不理想。在好莱坞,转型之作失败的例子到处都有。 别人不说,刘别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拍摄社会问题电影著名的导演,曾经多次想转型。 但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败。 最后不得不退回到社会问题电影当中来。 至于其他地人,更是多不胜数。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情况,这样地一种已经成为惯例的状态,使得民众和媒体对于这么多导演选择同时转型十分的感兴趣。 他们感兴趣可不是因为他们想欣赏这些导演的佳作,而是想看看这些导演是怎么哭的。卓别林剃掉了小胡子扔掉了拐杖,弗兰克.卡普来不拍爱情电影,刘别谦玩起了怀念电影。 这些消息当中的任何一个,在报纸上刊登出来都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更不用说同时集中到一起了。更要命地是,当民众和媒体都眼巴巴地等待观看这些导演们一个个鼻青脸肿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些所谓的转型之作,不但没有失败,反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完完全全成为不折不扣的艺术杰作。 这样的惊讶,使得这批电影不管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声誉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更是引起了翻江倒海的反响,而且这反响,一点都不比去年年中电影档期那批大片上映地时候差,甚至更上一筹。原本大家认为的失败连连的局面没有出现。 反而形成了巨大的轰动,不管是好莱坞电影人还是民众,都掀起了热潮,甚至连非美调查委员会带来的巨大阴影也被冲散得无影无踪。 好莱坞如同一颗爆炸的原子弹,爆炸之前没有一点地征兆,几乎就没有人料到这批电影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这的确是一场艺术的核爆炸,炸得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卓别林也能够派出如此细腻的电影!原来刘别谦也能够拍得感人肺腑!原来弗兰克.卡普拉除了爱情电影之外,拍起艺术片同样是功力老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人们一下子发现自己好像不太认识这些著名的导演了,这些人。 变得异常的新鲜。 仿佛就是刚刚进入好莱坞一般。赞誉,讨论。 随之而来,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在这些电影首映之后,紧跟着的两部电影,却在美国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和浪潮。5月中旬,由斯登堡导演的电影《全民公敌》开始首映。 这部电影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评为好莱坞年中电影档期中最引人期待地一部电影,民众在苦苦盼望了几个月之后,终于能够一睹为快了。这部电影,除了斯登堡和梦工厂地名声之外,出了参演演员的名声之外,本身就具备了成为一部焦点电影地一切元素。 约翰.迪林杰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传奇,乃至于美国的媒体都把1933年称之为“迪林杰年”,在民众的心目中,不管联邦政府怎么宣称约翰.迪林杰是全名公敌,不管各州政府是如何围剿迪林杰,不管媒体是如何对迪林杰进行抨击,民众始终认为约翰.迪林杰是一个英雄,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更重要的是,调查局发布的约翰.迪林杰被击毙的消息,让民众亲眼目睹了一场确确实实的悲剧(尽管真正的迪林杰现在在欧洲舒舒服服地喝茶聊天了。 )因为这样的一个结果,民众反而更加认同迪林杰,反而对他更加的崇拜和赞扬。很多人在叹惜约翰.迪林杰被击毙的时候,也同时认为约翰.迪林杰就应当这么轰轰烈烈的死去,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被抓住然后像一条狗一样被狼狈吊死的话,那就不是约翰.迪林杰了。约翰.迪林杰像华盛顿一样,像林肯一样,成为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存活在民众的心目当中,不可动摇。而就在民众还沉浸在对迪林杰的深切的怀念中的时候,斯登堡导演的这部《全民公敌》隆重上映,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尽管之前卓别林等人地电影已经掀起了观影浪潮。 但是和这部电影相比,之前电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然是不行的。全美院线同时上映这部电影,首映的那一晚,整个美国变成了一个不眠的国度。 电影院内外到处都是约翰.迪林杰的海报,很多民众在看完一遍之后出来就排队买票看第二遍,很多人一遍接着遍,到后来电影院的老板不得不把他赶出来以便于给更多地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提供座位。而看完电影地民众。 从电影愿出来之后根本就不愿意回家,而是举着各种各样的海报、条幅和标语在城市里面游行。 人群越聚越多,最后成为了汹涌的人海,这样的状况,几乎存在于美国的每一个城市。在《全民公敌》首映的日子里面,美国上空只回荡着一个名字,那就是:约翰.迪林杰。这个名字,在民众的嘴里面。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地名字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正义和不屈的象征。电影的火爆程度,甚至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我从来没有想到美国人会如此喜欢这部电影。 先前我只是认为这样的一部电影,扣住了一个热点的事件,但是现在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 除了这部电影经过斯登堡的辛勤拍摄质量上乘之外,更重要地是他卡住了观众的心态。这一两年来,美国人虽然也有过快乐的时光,但是这样的时刻毕竟是太少了。 这么长时间来,美国整体的环境是压抑的,是苦闷地。 甚至是让人窒息的,民众需要发泄,但是正常情况之下他们又发现自己不可能真的冲到大街上和政府和警察对抗。 再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内心需要一个寄托,一个能够把他们的心态反映出来的人。约翰.迪林杰的出现,完全扣住了这些苦闷、压抑的民众的心态,就如同饥渴的人看到了清冽地泉水一样。民众把自己地内心渴求全都投射到了约翰.迪林杰的身上,并且为之神往。《全民公敌》不光光扣住了民众地心态,电影本生的艺术性也得到了好莱坞电影人和理论研究者的一致认可。斯登堡在这部电影里面,对于约翰.迪林杰的刻画。 不管是在神态上还是从内心世界上。 都入木三分,连我看了之后都大为满意。斯登堡不仅仅表现出了约翰.迪林杰广为人知的一面。 更表现出了迪林杰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个男人,在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汉子,是一个英雄,砾石一样的英雄,而在《全民公敌》里面,约翰.迪林杰是立体的,是鲜活的,他在第一次抢银行的时候,也会心惊胆战,他有着悲苦的童年,却对正义和自由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是个抢劫犯,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认识却可以让任何哲学家都感到羞愧。 他细腻,可以风度翩翩的挑着华尔兹,他脆弱,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面对着墙壁喃喃自语,他纯粹,可以在抢完银行之后和孩子们做游戏,他悲情,在最后被警察击毙的时候轰然倒地死不瞑目。可以说,银幕上的约翰.迪林杰,不仅仅是斯登堡所有电影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角色,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性格最丰满人物形象最有血有肉的一个角色。 面对这这样的一个角色,不管是资深的电影人还是一般的观众,没有一个不被征服的。《全民公敌》受到的赞誉,甚至超过了之前刘别谦、卓别林等人的电影,形成了年中电影档期的高峰。而如果说以上的这些电影,或者是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或者是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年中电影档期涌现出来的最后一部电影,那就彻彻底底在精神上刺激了所有人!维斯康蒂导演的《午夜凶铃》,首映的当晚,让一个国家的民众坠入了恐怖的深渊之中!“昨晚,所有看过《午夜凶铃》的人都在恐惧、战栗中度过了他们的时光,光在纽约市。 因为恐惧过度而被送去医院地人使得纽约市全市的医院都几乎瘫痪。 如果这个时候,你如果可以向上帝一样在高空注视这个国家的话,你会听到一个国家的民众齐声发出的惊恐的叫声!”“有人说,美国恐怖电影自此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有人说,《午夜凶铃》将会成为恐怖电影当中地最高峰,有人说这部电影放映之后。 会有很多电话公司破产,也有人说。 很多人会连续做几个月的噩梦而且绝对不愿意一个人在深夜看电视。 而我要说地是,我看到了世界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恐怖的一部电影!”“当初梦工厂之所以要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希区柯克先生指责梦工厂根本就拍不出来恐怖电影。 这部电影是梦工厂的赌气之作。 维斯康蒂导演,柯里昂先生亲自撰写剧本,与此同时,罗纳德.里根和英格丽.褒曼这两个梦工厂的新生巨星挑起了大梁。 这部电影在情绪的掌控上面,在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上面。 尤其是通过周围的环境来反映人物地精神世纪的高超手法,让人惊叹。 可以说,在好莱坞,除了梦工厂,除了柯里昂先生,没有人会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更没有人会写出这样的一个剧本!”“我不知道希区柯克先生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我要说的是。 这样的一部电影,希区柯克拍摄不出来,他永远拍不出来如此让人惊叫的电影!”《午夜凶铃》首映的第二天,《洛杉矶时报》地头版头条就刊登了格兰特亲自撰写的一篇评论,在文章里面,格兰特对于《午夜凶铃》推崇备至。 大加赞赏。“这样的一部电影,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评价了。 我只知道,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屡次惊叫着拉住旁边的一个人,而我的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脸色苍白地不敢盯着银幕!好莱坞几十年地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恐怖的电影!”“安德烈.柯里昂又成为了恐怖大师,我从来没有想过恐怖电影可以这么拍摄,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竟然能够拍出如此恐怖的效果来!我想以后深夜电话想的时候。 我绝对会吓得脸色苍白。 如果夜里看着看着电视,电视突然雪花一片的时候。 我绝对会屁滚尿流!《午夜凶铃》成就了好莱坞恐怖片的高峰,开创了一个潮流!”亚当.伯恩斯坦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声称这部电影他连续看了5遍,每一次看都直冒冷汗,大后来嗓子都叫哑了。《午夜凶铃》在这批电影当众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异数。 其他的电影,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不管讲述地是什么故事,也不管具体地拍摄方式是什么,基本上都是艺术片,在艺术性上都普遍高于好莱坞电影的平均艺术水平。 这也是人们为之轰动地根本原因。但是就在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些电影的艺术性的时候,《午夜凶铃》的出现让先前的那些电影给民众积累下来的印象荡然全无。从这部电影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不管是梦工厂电影公司在宣传的时候,还是斯登堡等剧组的主创人员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直接宣称《午夜凶铃》完全是一部商业电影,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艺术的展现,但是绝对不是电影的总体。 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尝试恐怖电影,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它从一开始就是一部类型片,因此具备类型片的所有性质。在好莱坞,提起类型片,观众和电影人的心里面都还是有些印象的。 不把艺术性放在首位,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情节紧张,架构花哨,噱头十足,反正就是怎么吸引观众怎么来。如果说其他电影公司其他电影人拍摄类型片观众相信的话,那么安德烈.柯里昂编剧的一部电影竟然是实实在在的类型片,这就让他们很是期待了,而且他们多数人都不这么认为。电影出来之后,虽然很多电影人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挖掘了其中的艺术思考,比如什么人性的丑恶啦什么人性在社会挤压之下地变形了等等。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类型片,而且是极其成功的类型片!这一点,是之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他们没有想到安德烈.柯里昂编剧的电影,竟然真的会是一部彻头彻尾地类型片,而且开创了恐怖片的新时代,达到了恐怖片地巅峰。但是结果就是这样。在好莱坞年中电影档期这么多电影中算得上是一个异数的《午夜凶铃》,能够大放异彩。 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部电影的成功。而我更期待希区柯克会如何评价它。《午夜凶铃》当初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希区柯克对于梦工厂拍不出恐怖片的指责。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导致了梦工厂在一怒之下投拍了这部电影。其实《午夜凶铃》之所以这么轰动,除了这部电影在恐怖方面真的不错之外,还要得益于好莱坞当前在恐怖片方面的水平。好莱坞建立了这么多年,其他的各种类型地电影都发展得相当的不错,大部分的类型片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的头把交椅。 但是恐怖片却十分的不发达,美国电影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在这种类型电影上面根本就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 而在这方面诞生的大师也就寥寥无几了。这方面,好莱坞根本无法和欧洲相比,在欧洲,恐怖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类型几乎从电影诞生地时候开始,就已经出现在银幕上了,发展到了30年代,欧洲恐怖电影不管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整体的水平上面。 都远远超过了好莱坞的恐怖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绝大多数的电影人归结于文化。 美国虽然在经济上很强盛,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国家。 和欧洲相比,美国地那些所谓的文化传统,简直就少得可怜,他们所谓的文化。 也就是那一批学者组成的这个学派那个学派,更搞笑的是,往往连这些学者本身都不是美国人。而欧洲不一样,欧洲各个国家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开放的大陆,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最终交织在一起。 而对于恐怖片来说,欧洲这块土地简直就是得天独厚,不管是德国的哥特文化还是北欧地那些古老传说,都给这种类型电影插上了腾飞地翅膀。所以。 在这方面。 欧洲电影人的经验远远超过好莱坞电影人,而美国民众在这方面地欣赏能力。 则远远低于欧洲观众。因为欣赏能力低,美国观众在恐怖片面前就如同一个个儿童一般,往往一些在欧洲人看来十分一般的桥段,就能够让这些人大呼小叫,更不用说《午夜凶铃》还是一味猛药了。所以,尽管好莱坞各界以及民众对这部电影爱得发疯恐惧得发疯,但是我还是想听听希区柯克到底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这倒不是说我想看希区柯克怎么出丑,而是发自肺腑地想听一听他的评价。希区柯克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在玩心理玩恐惧上面,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他会如何评论。而在这个问题上面,媒体和观众和我想得完全一样。 媒体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希区柯克,询问他如何看待《午夜凶铃》。面对着记者的镜头,希区柯克的那张大脸上肥肉直抖:“这是一部顶级的恐怖片。 我向柯里昂先生和梦工厂人道歉,我收回先前关于好莱坞拍不出恐怖片的说法。 我想这部电影会成为恐怖片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风格,和之前各国的恐怖电影都完全不同,它完全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恐怖片全新发展的时代。 ”希区柯克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多少让我目瞪口呆。 我原来以为他至少还会为自己辩解一下,想不到这家伙竟然如此乖乖低头,而且反过来对《午夜凶铃》赞誉有加,这样的态度,让我一时之间还适应不过来。《午夜凶铃》给1933年的好莱坞年中电影档期留下了一个完美地结尾。 在接连一个月的时间里面,这一批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史上创下了一个纪录: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地出现艺术片首映。 众多导演集体转型,并且每一部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样的一个结果,让好莱坞电影人异常的振奋,很多电影人都高呼好莱坞艺术电影的辉煌即将到来,连美国民众都认为好莱坞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时代。好莱坞是热闹的,美国是热闹地,但是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高层们内心始终都绷得紧紧地。5月底。 从联邦政府传出来了一个消息。 经过了联邦政府和德国政府长时间的谈判之后,库恩的死刑事件终于得到了最终的答复。不出我和柯立芝当初的料想。 在这件事情上面,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都不想把事情搞大,毕竟这么搞对谁都没有任何的好处。 双方都需要一个台子下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双方地谈判谈的核心,无疑就是如何才能让双方都有面子罢了。而双方谈判的结果是这样的:联邦政府允许德美协会继续存在,但是这个组织不能再做出超出它只能范围之外的事情。 更不能像之前那样在美国内部搞暴动,同时,美国向德国征服道歉。 而德国政府,释放了美国的外交人员,从美国驻德国大使馆撤军,双方之前关于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不受影响。这样的一个结果,让我啼笑皆非。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 那就是库恩这个倒霉的家伙,算是白死了。德美风波平息之后,梦工厂算是忙活了起来。 虽然斯登堡和维斯康蒂投拍的电影都十分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可不单单要在美国上演,自从欧洲分公司成为了我们的业务发展的重镇之外,梦工厂地所有新片在美国上映之后。 都是要在欧洲上映的。 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提升我们梦工厂在欧洲的声誉,更能够给梦工厂带来滚滚而来的利润。相比于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收益上一点都不差,更重要的时候,梦工厂的欧洲分公司如今在欧洲民众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声望甚至要到了欧洲各国的大电影公司,逐渐有成为欧洲电影霸主的趋势。 加上在收购了法国高蒙公司之后,梦工厂又和德国乌发达成了全面合作的协议,这样以来就更加如鱼得水了。除了法国和德国。 欧洲分公司在其他国家发展也是十分地迅速。 得到了各个国家地大力支持。 在爱尔兰,分公司全面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所有电影院线。 爱尔兰政府和爱尔兰民众对于梦工厂那是绝对没有什么话要说地,在他们眼里面,这个电影公司就是他们自己人。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在波兰。 波兰本来在电影事业上面就十分的落后,梦工厂欧洲分公司一杀进波兰,几乎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就控制了整个波兰的放映市场。在意大利,分公司也和意大利电影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成为了能被这个**国家接纳的不多的电影公司之一。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梦工厂欧洲分公司也取得了十分可惜的成就,唯一出现问题的,就是在苏联了。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现行体制和领导人的思想觉悟,是不太可能让我们进入他们的国家的,更不可能让梦工厂控制他们的电影院,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宣传阵地,是绝对不可能让我们占领的。 梦工厂不但无法在苏联建造一家电影院,甚至公司的电影在进入苏联放映的时候,都要接受苏联的电影委员会的审查,如果审查不合格,是无法在苏联落地的,即便是审查通过了,苏联政府的电影部门也会对电影里面的很多镜头大动剪刀,到头来,观众看到的电影,和我们真正出品的电影往往并不一致。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苏联电影界和我关系极好的那批人,不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都纷纷向电影委员会写信。 提出应当广泛引入梦工厂的电影以加强苏联电影工作者地水平,结果这帮人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政治处罚。斯大林这个人,其实在性格上面和墨索里尼没有多大的区别,接过列宁的班之后,他的所作所为比起列宁差远了,苏联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僵化。 而且越来越封闭,以前苏联电影界和世界其他各国电影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十分地频繁。 但是这几年来,苏联电影人在世界电影界的声音越来越少,我们看到他们地电影也越来越少了。欧洲电影分公司除了推广放映我们梦工厂自己的电影之外,也会放映好莱坞其他电影公司的优秀电影。 而在这一次年中电影档期中间,欧洲分公司更是把好莱坞涌现出来的这一批优秀电影全都引到了美国。 这样一来,他们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斯登堡的《全民公敌》和维斯康蒂的《午夜凶铃》放映之后,欧洲人对于这两部电影望眼欲穿。 特别是对于《午夜凶铃》,整个欧洲不管是媒体还是民众都嗷嗷待哺。 这些已经看厌了欧洲恐怖片地观众,十分迫切地想体验一下“最恐怖的恐怖片”的滋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梦工厂欧洲分厂在欧洲忙得不可开交,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发电报回来总部,让我无论如何把斯登堡和维斯康蒂以及两部电影中的主要演员派到欧洲去配合他们的工作。他们这样的一个提议,得到了我的认同。 反正斯登堡和维斯康蒂一帮人拍完电影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休息。所以很快我就批准了这个提议,斯登堡和维斯康蒂带着两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奔赴欧洲。与此同时,美国地电影院里面,依然在如火如荼地播放着这些电影,气氛十分的热烈。但是当维斯康蒂他们走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候,美国的形势就有点不对劲了。先是媒体上面出现了批判《全民公敌》的文章。 然后批判的阵线迅速扩大。《纽约时报》发出了整版地文章,大肆批评《全民公敌》。 他们的总体意见是,约翰.迪林杰是美国政府宣布的全民公敌,不管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是对于社会稳定,他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梦工厂不但不去揭露,反而给这样的一个人大唱赞歌,这是一种什么心态?!“难道梦工厂巴不得美国这个国家灭亡吗?难道梦工厂巴不得美利坚合众国为之骄傲的所有东西都灰飞烟灭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请问。 梦工厂这些人的胸腔里面。 到底窝藏着一颗什么样地歹毒心肠!”《纽约时报》对于我们地批判毫不留情,一点情面都不讲。除了它之外。 NBC、国家电视台等等众多媒体都纷纷跟风,美国舆论风头迅速转向,很多之前对《全民公敌》赞不绝口的媒体也在这样地形势之下迅速临阵倒戈成为了帮凶。这样的形势,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正关注。 毕竟对于梦工厂来说,拍出一部电影之后受到人们的批评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慢慢的,我绝对情况有些不对头。 因为到了最后,连《芝加哥论坛报》都看出了对于《全民公敌》的批判文章。 这让我大为紧张起来。因为现在在美国,人们几乎已经公认《芝加哥论坛报》成为了非美调查委员会的机关报了,成为了麦卡锡的喉舌,所以非美调查委员会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够实现从《芝加哥论坛报》上面看到一些端倪了。其他的媒体批评《全民公敌》我是一点都不怕,可《芝加哥论坛报》这么一捣鼓,我就有些发毛了。“卡尔文,你觉得这下子麦卡锡那*子养的是不是终于要向我们梦工厂动手了?”我看着报纸,揉着太阳穴目不转睛地盯着柯立芝的脸。柯立芝这段时间算是操劳坏了,每天都在筹划梦工厂以及洛克特克财团未来的发展之路,未来的突围之法,人都瘦了一大圈。听了我的这个问题之后,柯立芝苦笑了起来:“你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到了我的心里了。 不单单你想指导,连我都想知道。 在我看来,这一次麦卡锡还真的说不定对我们动手。 你想呀,他们之所以辛辛苦苦成立非美调查委员会,然后费尽心机在米高梅电影公司身上做文章,先拿斯约史特洛姆开刀,杀鸡儆猴,这些说到底就是为了我们来的,现在他们借着那样的借口,很有可能对我们进行制裁。 ”“照你这么说,斯登堡这一次也要像斯约史特洛姆一样被驱逐出美国流落欧洲!?”甘斯一听到这个就蹦了起来。虽然先前斯约史特洛姆被驱逐出去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斯约史特洛姆至少还不是我们梦工厂人,如果这一次非美调查委员会真的对斯登堡进行处理把他驱逐出境的话,那我们可就真真正正地痛不欲生了。更要命的是,斯登堡这家伙现在还在欧洲,如果在美国的话,有些事情操作起来还方便一点,但是如果跑到国外的话,中间就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天知道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在提心掉胆中,我们开始等待来自非美调查委员会的消息,但是有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是超乎你的想象的,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在非美调查委员会还没有找我之前,格兰特倒是先找上门来了。 而且这家伙一走进我的办公室里面就告诉了一个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消息:非美调查委员会这一次有再次动手的趋势,他们的内部已经开始行动了。格兰特只是猜测非美调查委员会有行动,但是对方的目标是谁,他是不清楚的。 我和柯立芝商量之后,决定去找调查局帮忙,毕竟这方面的事情往往都逃脱不过调查局的眼睛。梦工厂进入调查局工作的那些厂卫军们在调查局里面混得都很好,但是对于这样的秘密,他们还是很少能够全面掌握的,自然也就无法提出准确的情报。照理说,这样的情报,调查局的高层是肯定知晓的。正好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就在旧金山指导工作,所以我和柯立芝亲自坐飞机感到了旧金山。见到埃德加.胡佛,这家伙看着我和柯立芝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他面前,劈头盖脸地就给了我们一句:“你们两个人这次过来是为了非美调查委员会的吧?”对于他这样的先知先觉,我们基本上已经习惯了,所以也根本不掩饰,直接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你们的情报还不错,非美调查委员会的确是要行动了,不过这一次,他们的行动目标有些复杂,也可以说是针对你们的,也可以说不是。 ”埃德加.胡佛绕得我和柯立芝晕头转向。“到底他们要对谁下手?”柯立芝不耐烦地问道。“C.P.U.S.A!”埃德加.胡佛一字一顿地说出了五个字母。“什么?!”我和柯立芝听到了这五个字母,如同五雷轰顶!#######################################################################################天起算是凉了。 秋高气爽,非常不错。听说甲流又要来了,唉,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