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老侯爷微顿,片刻后才道:“举贤不避亲仇,俯仰无愧天地,对得起江山社稷,百姓黎民,足矣!”薛老夫人听着老侯爷说的大义凛然,就哈哈大笑:“您真的没有私心?”薛老侯爷抿唇不答,眼睛却闪烁着光芒。老夫人忍不住笑:“您真是越老越奸诈了。”薛老侯爷却道:“愁人之所忧,达人之所欲,成人之所求,夫人怎么说我狡诈?是盛文晖想让他的儿子出仕,亦想让其子扬名。我不过是助力而已,又不是害他……”盛夫人忍不住笑,却又想起身在盛家的薛东瑗,心里的开心就减了五分。“盛文晖算计失利,会不会为难我的瑗姐儿?”老夫人担忧“咱们世代声誉,族无犯罪之男,家无再嫁之女,瑗姐儿定是一辈子要在盛家的。”想着,薛老夫人不由又恨起太后和皇上来。都是他们那对母子,把瑗姐儿赐婚盛修颐,让老夫人陷入两难境地。可抱怨皇上和太后,会遭天谴的,薛老夫人也是在心里恨几句,不敢说出口来。提起在盛家的东瑗,老侯爷也叹了口气:“倘若我们家落败,瑗姐儿断了依靠,才真正随盛家拿捏。只是咱们家赢了,盛文晖就算恨瑗姐儿,亦要敬重我们几分,表面上不敢为难她。”战国策里说,同仇者相亲,同欲者相憎。盛文晖和薛家现在有共同的仇敌,自然是相亲的。可他们也有共同的**,将来必然相争。嫁入盛家门的薛氏女,便要学会在夹缝里求生。这便是政治。老侯爷和老夫人在内室说了半晌的话,盛家那边也知晓盛修颐即将回京的事。盛昌侯告诉了盛夫人。盛夫人转头就叫人去告诉了东瑗。东瑗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也是高兴的,忙来了元阳阁,问盛夫人:“世子爷能赶上回京过年吗?”盛夫人笑道:“快马加鞭。或许赶得上元宵节。”就是说,过年是赶不上了。“世子爷此次归来,是要加官进爵的吧?”东瑗知道盛夫人心里喜欢,笑着问她。盛夫人笑:“娘跟你一样。整日待在内宅里,哪里知晓朝廷的事?我只盼着早日见到颐哥儿,加官不加官,随缘吧。”东瑗笑了笑。婆媳俩欢喜说笑了一阵,外院的小厮进来说大奶奶的舅母来瞧大奶奶了。盛夫人有些吃惊,看着东瑗。东瑗以为是五夫人杨氏的娘家人,心里狐惑建衡伯府的人要见自己做什么。盛夫人已道:“快请进来。”东瑗和盛夫人站在元阳阁门口迎接,是个穿着绛紫色遍地金通袖绫袄的四旬妇人,白皙肌肤,圆脸杏目,笑起来脸颊有个小小梨涡,让她看上去很慈善。盛夫人对这个舅母的第一印象很好,觉得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东瑗却蹙了蹙眉。建衡伯府的两位夫人她是见过的,这妇人并不是建衡伯府的人。难道是韩家的?想着。她又细看那妇人,那妇人就由迎接她的康妈妈和香橼等众丫鬟搀扶到了跟前。老夫人身边的绿浮跟着伺候。“夫人。”韩大太太给盛夫人屈膝行礼。盛夫人看了眼东瑗,见她比自己还要疑惑。就不管了,也给这位韩大太太行礼。东瑗听闻是舅母,虽不知身份,照样先行了礼。绿浮尚未上前开口,韩大太太待东瑗行礼后,眼泪就簌簌落下来:“这是瑗姐儿?你和三娘长得一模一样。三娘去了这些年,我竟又见着了……”说罢,真的动情哽咽起来。东瑗便确定了是生母韩氏的大嫂,眼里有些涩,又给她行礼。喊了舅母。一旁的大丫鬟们忙劝,递帕子给韩大太太。盛夫人也劝。一行人进了暖和的内室,丫鬟们上了茶,韩大太太依旧在打量着东瑗,又是喜欢又是叹气:“咱们家离京的时候,你还那么小。也像三娘。如今就是活脱脱三娘当年的样子了。”说着,又忍不住落泪。盛夫人也陪着湿了眼眶。韩大太太止了泪,讪笑道:“夫人您瞧瞧我,一见到瑗姐儿就失了态,惹得您也跟着伤心。”盛夫人也知道韩家的事,明白她们娘们是多年未见的,东瑗又长得像她的母亲,韩大太太动情是情理之中,就道:“哪里话?舅母来瞧阿瑗,我心里喜欢着呢。”韩大太太半晌拭泪,又把上京的目的跟东瑗和盛夫人说了一遍,还叫身后的丫鬟端了一只檀木锦盒进来。那锦盒比平常的首饰匣子大好几倍,丫鬟抱着很沉手,应该是不少的首饰。韩大太太接了,搁在炕几上推给东瑗:“你大婚那些日子,你外祖母正是不好的时候,家里也没人来替你送亲。外祖母有惊无险,醒来后时时念叨这事。这是外祖母给你的添箱,切莫嫌东西轻。”东瑗起身,又给韩大太太行礼:“多谢外祖母挂念,辛苦舅母携来。舅母替外祖母受瑗姐儿三个头。”说着就要跪下去。韩大太太忙拉住:“你怀着身子呢,快起来,快起来!”然后又哽咽道“看到你都好,我回去告诉你外祖母,她老人家也宽心。”不知道为何,东瑗听着这些话,眼角就湿了。她出阁的时候,韩家不曾来人,她也没有抱怨过。毕竟她只是个外甥女。如今看着这首诗匣子,心里的暖意就止不住涌上来。彼此默默抹泪了半晌,才把初次见面的这点感动揭过去。盛夫人听说韩家两位少爷皆中举,现在住在镇显侯府等着春闱,就道:“舅母带着两个表少爷,也到我们府里住住。”韩大太太道:“薛家老祖宗留得诚,那里住得也便宜,多谢夫人的美意了。”又道“我们安庆府的规矩。不能在外人家过年,所以近几日在收拾宅子,趁年前搬进去。倘若夫人和瑗姐儿不嫌弃寒舍简陋,他日去坐坐。”看这架势。是要在盛京重新落足吗?东瑗想着,就忙道好。盛夫人也说好。韩大太太在盛家吃了午饭,陪盛夫人说了半下午的话,才回了镇显侯府。她前脚进门,东瑗和盛夫人给韩家两位少爷的贺礼就送到了。韩大太太见盛夫人也是一派的和气,跟薛家一样不拿乔,心里也很欣慰。回去说给老太太听。知道三娘的女儿嫁到不错的人家,还有个和气的婆婆,老太太也说高兴的。冬月二十九那日,宜搬家,韩大太太就带着两位少爷,搬回来曾经韩尚书置办的宅子。薛家和盛家都送了厚礼。元昌五年腊月初八,又是一年的腊八节。早上刚刚吃过腊八粥,就听说萧太傅请求致仕。他的党羽纷纷请求罢官。以抗议巡察使搅乱西北大营。不成想,一向对萧太傅敬畏有加的元昌帝欣然同意了。朝中的文武将,一下子就免了将近一半的人。朝廷瞬间就瘫痪了。萧太傅犹自得意时,没过几日,就听闻他的长子萧宣孝的死讯。这个消息一公布,很多投靠萧太傅的大臣便起了悔恨之心。元昌帝知道人心动摇,再降圣旨,将请辞的官员全部官升一级,加俸两成,承诺绝不秋后算账。这件事就一直闹到元昌六年的正月里。正以为局势要稳,却突然发生宫变,萧太傅埋在宫里的侍卫和太监冲进了各个宫殿。砍杀妃子皇子。薛老侯爷和盛昌侯带着一千家奴护驾。盛昌侯的三子盛修沐有万夫不当之勇,护住了元昌帝,生擒了萧太傅。宫里太监、宫女损伤不少,可妃子皇子公主都安全无虞。如何处置萧太傅,便成了元昌帝再次为难之事。而在这次动乱中,太后娘娘惊吓过度。还被砍伤了腿,从此昏昏沉沉的,有些神志不清。而后,她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甚至说皇上不是她亲生的,而是陈淑妃生的,还说陈淑妃找她索命。皇上日夜不解衣在太后床前侍疾。最后,太医纷纷觐言,送太后去皇家山庄静养,宫里不适合太后居住。六宫短短几个月内,既没了皇后,又没了太后,各宫里的娘娘纷纷行动,有巴结薛贵妃的,有巴结盛贵妃的,还有巴结薛淑妃的,一时间人心不稳。而元昌帝好似不明白,只是偶尔去盛贵妃的宫里去的勤快些。风向改变了,众人猜测将来母仪天下的,定是盛贵妃娘娘。而朝廷里,萧太傅全族交押大理寺,等到审判。萧太傅的党羽太多,倘若随便就杀了他,这些党羽可能人人自危,朝中又是一番动荡。怎么处置萧太傅和萧家,还需从长计议。一场浩劫过后,便是huā开春暖之日,三月的骄阳异样明媚。盛修颐再次踏回盛京时,朝中文武数官在西武门迎接着他。穿着素服、面容缓和的盛昌侯立在众人之首。出京都时,众人皆以为他是去送死;等他再回来时,已经满朝传诵。这期间,整整九个月,只有盛修颐知晓他经历了些什么。东瑗和盛夫人也准备好迎接盛修颐。跟盛夫人立在垂huā门前翘首以盼的东瑗,突然觉得下腹坠痛难忍。她扶着蔷薇的手,忍不住呻|吟着弯下了身子。“奶奶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