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微出得井来,失望道:“果无异常。”东方雨思忖道:“莫非另有他处?”东方清琪道:“那诗文中分明道‘人心齐,青石移’,其意便是要众人移石。哪有甚么机簧?”苏公笑道:“东方小姐言之有理。若果有机簧,巴老先生必将在隐语中道明白。”严微道:“如此巨石,怎生移得他动?”东方清琪道:“依我之见,或许巨石下并无甚么财宝。”东方雨不解其意,道:“愿闻其详。”东方清琪道:“那巴老先生有意伪造卷轴,又传出话语,只道这卷轴中隐藏着藏宝秘密,待后人绞尽脑汁,方破解隐语,又费尽千般辛苦,才移开巨石,却一无所有,如此岂非有趣得很。”众人皆笑。严微道:“可惜此事无甚有趣,反却害了几条性命。”东方清琪道:“你又怎知那巴老先生真实意图?”严微反驳道:“你又怎知我不知巴老先生意图?”苏公笑道:“巴老先生究竟是何意图?苏某百思不得其解。若石下果有财宝,不知那巴老先生怎生放置?”严微道:“唯有机簧可移此石,方可放置其下。”东方清琪笑道:“机簧何在?”苏公道:“本府且问你等,可知此石何来?”众人皆愣。东方雨似有所思,道:“大人之言点拨卑职。如此巨石,当初怎生搬至院中?”严微思忖道:“必是人拖马拉,费尽九牛二虎搬来,又请得石匠凿平刻字。”东方雨道:“想必此石产于附近,巴老先生建筑园林时,凭借地势人力,巧而移之。”苏公笑道:“本府以为,此石并非搬来。”东方清琪惊道:“莫非从天而降不成?”众人皆笑。东方雨思忖道:“天降陨石,古已有之,非是怪事。”严微笑道:“如此巨石,若砸着路人,顷刻间便成齑粉了。”苏公摇头道:“此非陨石。”东方清琪奇道:“大人怎生知晓?”苏公道:“本府曾见过民间陨石,其质地怪异,非是青石。”东方雨道:“莫非自他处飞来?有如那杭州飞来峰。”苏公笑道:“此石本在此处,何言飞来?”严微诧异道:“大人怎知?”苏公笑而不答,即令庄民依石脚掘土。数十庄民或掘或担,不到一个时辰,约莫掘土二尺深。苏公细细察看巨石边缘,令庄民深挖其中四处。众人皆迷惑不解。又掘得一尺深,却见得一条石缝,宽约一尺,凹入石中。苏公道:“便是此处。”众人又惊又喜,依石缝掘入三尺,忽见得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匣!众人欢喜,急忙将铁匣取出,置于青石上。东方雨令人撬开铁匣,却见匣内又有一铁匣。严微笑道:“却不知是甚宝贝?”东方雨取出小匣,费尽周折,却开不启匣盖。原来那匣盖甚是密封,时日已久,则结合为一体。严微自囊中取出一柄玲珑刀,但见那刀形如柳叶、薄似纸张。东方雨甚是好奇,道:“此刀何益?”严微淡然一笑,将那刀小心插入匣盖缝内,须臾,那铁匣盖竟被割开。东方雨大惊失色,原来此刀削铁如泥。众人来看匣内,但见匣中竟还有一木匣。东方雨笑道:“果然是宝贝。”东方清琪疑惑道:“或许这匣内还有匣子。”那木匣用糯米封死,坚硬如石。东方雨道:“此匣还得劳动严爷。”严微淡然一笑,自囊中取出一把小锉刀,三下五下,锉去糯米,开启木匣。众人看去,竟果真如东方清琪之言,木匣内还有一个锦盒。严微惊叹道:“却不知这锦盒内是何旷世奇宝?”东方雨小心翼翼取出锦盒,掂量其重,诧异道;“似无甚物?”众人甚是好奇,直勾勾望着那锦盒。东方雨开启锦盒,但见盒内一册书卷。众人见得,大失所望。东方清琪叹道:“我道是甚么宝贝,原来是一册书卷。”严微疑道:“莫不是藏宝解说?”苏公取出书卷,但见封面上两行字,乃是隶体,第一行道:“巴氏传世之宝”;第二行道:“巴氏三十六忍”。苏公、东方雨惊诧不已,翻视之,但见其序:“予五岁读诗书,十九岁连科及第,二十一岁挂印罢官,二十二岁经商,期间屡受人辱,或贫或富、或安或危、或得或失。一日读《书》,思前人言‘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方大彻大悟,万事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其乐融融,至五十岁退隐于此。八十九岁起笔作《巴氏三十六忍》,一十九年乃成。今子孙六代,凡共一百一十二人。但凡一人、一家、一宗族、一国家,福与祸、兴与衰、和与斗、亡与存,皆在于忍与不忍。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呜呼!世间能忍者少,不忍者多矣。家业财物,皆害后人,唯此一卷,乃传世之宝,后人享用无穷。咸平二年良月吉旦湖州巴有容叙。”翻看三十六忍正文,每忍皆事为之句,又有故事与按语。但见三十六忍为:父子之忍第一、婆媳之忍第二、兄弟之忍第三、夫妇之忍第四、姊妹之忍第五、妯娌之忍第六、姬妾之忍第七、多言之忍第八、贪财之忍第九、好色之忍第十、贪杯之忍第十一、忿怒之忍第十二、贫贱之忍第十三、富贵之忍第十四、忠孝之忍第十五、仁义之忍第十六、受宠之忍第十七、受辱之忍第十八、谗言之忍第十九、乞借之忍第二十、借与之忍第二十一、居家之忍第二十二、待客之忍第二十三、邻里之忍第二十四、读书之忍第二十五、交友之忍第二十六、牟利之忍第二十七、失利之忍第二十八、病丧之忍第二十九、孕生之忍第三十、小人之忍第三十一、君子之忍第三十二、不平之忍第三十三、不满之忍第三十四、嫉恨之忍第三十五、骄矜之忍第三十六。严微看罢,奇道:“家师曾言巴氏七世同居之事,我只道是民间传言,不足为信,不想竟确有其事,呜呼!”东方雨叹道:“可惜不曾闻得巴氏八世!”严微叹道:“盛极必衰,持强必弱,此天下之势也。”东方清琪不屑道:“树大分叉,人大分家,乃是自然之理。甚么七世八世同居,有悖常理,到头来岂非还是作鸟兽散?”苏公感慨万千,不由思索起仕途前程来,暗忖道:我自视才高学富,傲视天下,不想当今圣上信谗,朝中小人嫉恨,故而屡遭贬谪,心中隐隐不平。今见《巴氏三十六忍》,醍醐灌顶,人生药石,唯一忍也。”只是有一桩事苏公等人万万不曾料到,这巴氏诗文卷轴之中兀自隐藏着另外一个玄机。《巴氏三十六忍》一书,本归苏公收藏,视为奇书,后因“乌台诗案”而流失民间。几经周转,此书流落到一个名叫郑绮的书生手中,这书生本是忠厚仁义之人,自书中悟出“孝义”真谛来,以之教诲子孙,一家和睦竟至“九世同居”!明太祖朱元璋闻知此事,大为感动。明洪武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召见郑氏家长郑濂,任命郑氏子孙官职,并敕封郑府为“江南第一家”。今浙江省浦江县城东的郑宅镇尚遗有郑氏宗祠古宅,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