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当然知道,干将莫邪这个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可见在其流传之久远。但真正让它们家喻户晓的却是在东晋的《搜神记》中的故事。注:原文: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出。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你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这是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讲的是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干将认为楚王一定会杀他,于是他藏起了雄剑干将,并告诉妻子让儿子为其报仇,果然,在献出雌剑莫邪后,楚王以不献雄剑为由杀死了干将。后,干将之子赤欲为父报仇,但楚王早有预感,因此赤不能得手只有逃到深山之中。在深山遇到一位无名侠客,侠客知道此事后决定为赤报仇,但需要赤的人头方可见楚王,而赤听后立刻用干将自刎。无名侠客因此靠近了楚王,并用自己的机智刺杀了楚王替干将和赤报了仇。我左右思考这个故事,毕竟它是一个传奇,里面用了大量夸张的想象,比如赤死后身体僵立不倒,直到无名侠客许诺才扑倒在地上;再比如,赤的人头在开水锅里煮了三天三夜也不会烂,等到楚王的人头一落入锅中就烂了。这些的情节也只有神话故事才会出现,那么这故事和小豆手中的干将莫邪,甚至跟蚩尤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小豆,这个故事我听过很多遍,而且根据这个故事改变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但我的真不明白,这会和蚩尤有什么关系,故事里根本没有蚩尤这两个字啊!”小豆眨眨眼,若有所思,“其实重点并不在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在于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这话她说了半句就停止了。突然她目露凶光,双手各举一柄宝剑,向我劈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