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十八章 怪事儿(2)[1/1页] 月兰姑娘大大方方地走到台上的中间位置,恭恭敬敬地给观众鞠了个躬,然后唱道:要把握阶级斗争新特点,更要分清纲和线。右倾翻案逆人心,专政面前敌人心寒战。马列主义指方向,毛泽东思想代代传。……尽管月兰姑娘的演唱字字清真,声声悦耳,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没有集中在她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与演员的演唱相比,鲍福的操琴似乎更具有艺术品位。他们通常觉得舞台上可以更换一个最佳演员,但不能更换像鲍福这样的最佳琴师。当然这不过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观众心态。然而这种心态的确定,自然有着它坚实的思想根基,这也许是因为在鲍福身上长期存在着太多传奇色彩的缘故吧。但不管怎样讲,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别管你跟鲍福是往日有仇,还是近日有冤,只要你听到他的琴声,就会立即把过去的一切忘记,并且发自内心地赞叹他。他的琴声跟他的相貌一样招人喜爱,而他的神态更独具一种有无言可表的美感,特别是他进入剧情时的那种疾缓有致、潇洒飘逸的动作,那简直就是舞台艺术的另一类展现,或者说他的动作是对演员良苦用心的最佳诠释。也许鲍福的人格魅力正是起源于此。如果上述说法还有人怀疑的话,那么你不妨从青年异性观众看戏时的情态中去寻求答案。每当锣鼓响起,鲍福那醉人的琴声像清风芳香一样飘散在台下的每一个角落时,你偷偷地看上一眼吧,所有大姑娘小媳妇都会把眼睛睁得尽可能大,恨不得把台上的那个俏小伙子吸进眼帘。她们在很多时候站在台下,仿佛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看人;不是为了看演员,而是为了看琴师。如果有哪一场戏她们没有发现台上坐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很可能不等到演员谢幕,她们便走得所剩无几。今天台下的情景不比往日,少了几分安静,多了一番议论。但议论的焦点仍是鲍福父子。我们不妨走进观众群里,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却愿意错过,别人想还想不来呢。”“你们听说没有,县剧团这两天又来人找他啦,说孩子是个苗,将来肯定能走红。”“这事儿我比你清楚,县里正在组织演员到省里做汇报演出,郭团长首先就想到了小圣。”“不至于吧!他一个小孩子家,又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怎能参加那么隆重的场面?”“这你就不懂了吧,现在县里缺少的是京剧演员,只要会清唱就行,咱县里满打满算不超过十个这方面的人,据说那些人的演唱功底都比小圣差得远,郭团长正为这事儿急得团团转呢。”“那汪清贤算不算一个?”“他呀,一边趴着去吧。”“那鲍福让不让他儿子去?”“你问我,我问谁去?”“厉害,厉害,真是将门出虎子呀!”“你这话又不对了,这孩子的戏路跟他老子完全不同,根本就不是他老子传授的。”“这么说来,咱芦花村又要出能人了。可惜呀,……”……鲍福也好像听到了什么,他一不留神,“嘣”的一声,外弦断了。这下可把黄组长给急坏了,他小声问:“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