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四十九章 暗中行动(4)[1/1页]紫寅先生口齿不清地说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圣儿,我要走了,有一件要紧的事儿才忽然想起,要托付给你我才放心。早些年,我在小书摊上购得一本脂抄《石头记》残本——至于是什么版本我已经说不清了。文革时被红卫兵搜去一把火烧了。其中有一段文字很值得慎重。现在世上流传的《红楼梦》各种版本都缺少第三十五回的最后一段文字,更确切地说是第三十六回最前面的一段文字。奇怪的是,惟独残本上有这段文字。我细加推敲,认为这段文字正是《石头记》的原文。因为情况特殊,所以这段话我至今还能背诵得下来。原来我倒是考虑过把这段文字投到报刊上去的,只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分太高,怕万一被定个宣扬牛鬼蛇神的罪状,这辈子我就别想再有活路了。今天我要上路了,只怕我走后世上再没人知道书中的这段话了,那样我便成了千古罪人。我急急地把你招来,就是想把这段文字亲手交给你,倘若他日你有机会公布于世,那样《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不再有缺文了,你我也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现在我已经把那段话写在纸上了,字很潦草,你回去再抄写一遍。”说完,他十分艰难地示意枕头里侧。学智往里望去,果然发现有一张皱皱巴巴的旧纸。他十分小心地拿在手里。只见上面的字迹歪歪斜斜、模糊难辨,跟先生平时端庄秀丽的书体无法相比,一眼就能断定这是先生在临危之时写下的。这时,先生的亲属们一个个都围了过来,并且伸长脖子,当看到那不过是一张极不雅观极脏乱的草纸时,自然也就没了兴趣。先生休息片刻,又问道:“上面的字你能否辨认得清?”学智看了一遍,点头道:“能。”先生仍不放心:“你给我念一遍。”学智发自心底地钦佩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于是,他压低声音缓慢地念了一遍。先生满意地点点头。这是一个铭心刻骨的记忆。作者饱含着热泪,忠诚地奉告尊敬的读者朋友们:作者并不是为了成就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更不敢哗众取宠,只是出于一位普通公民最起码的良知,为了不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无声地沉没,故将这段沉睡了两百多年的旷世奇文披露于众,更希望得到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接第三十五回)话说林黛玉进了屋,袭人莺儿忙起身招呼。宝玉道:“适才那边太太遣人送来两样果子,我正要打发人去给你送些,可巧你来了,就在这儿吃些也好。”说着便命秋纹去洗果子。黛玉忙道:“不必了,我是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宝玉忙让坐,黛玉坐下,便问:“疼得可好些了?”宝玉道:“多谢妹妹牵挂着,昨儿我就说了,我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其实并不疼。不信你看——”说着故意做出些动作来,少不得又“嗳哟”“嗳哟”地疼起来。黛玉既心疼又好笑,一叠声地嗔怪道:“罢,罢,还是老实点罢。”因见莺儿正在打络子,便走到近前细看。只见地上摆着半截未打完的络子,便问道:“好好的,怎么打了半截就放下了?岂不太可惜了!”莺儿道:“适才宝姑娘说了,打那没什么意思,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好呢。”黛玉瞅了一眼他手上正打着的络子,因刻薄道:“这个倒有些意思,只这颜色就能看得出宝姑娘的用心良苦,我看除了他再没人会想到这样的颜色。”莺儿素知黛玉孤高自傲,故不敢多言,只是低头不语,继续打络子。袭人亦不敢多言。宝玉忙对莺儿吩咐道:“就依林姑娘的意思,等打完了手上的络子再把那个桃红的和葱绿的也一块打下来。”莺儿连忙应“是”。黛玉听如此说,忽然想起了昨日帕子的事,心里有悔,只好随便问道:“晴雯呢?”一语未了,只见晴雯从外面进来。大家自然又说了一会话。只见丫头过来传话:“琏二奶奶请林姑娘过去说话呢。”黛玉只好告辞。碧月再叫“紫寅爷爷”时,老人家已经呼吸十分艰难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地睁了睁眼睛,模糊说道:“由你们相送,我很知足了。愿你们俩早结良缘,咱们来世再会。”说罢,含笑而逝。是年七十有三,正是圣人归天之年。学智和碧月哭得泪人一般。他们帮忙把老人抬到灵车上,又亲眼看着灵车远远地消失,才移动起沉重的身体……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