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在一家大医院上班,技术设备都是全国最先进的。医院讲究全方位治疗,中西合璧,团队化操作。一开始她以为做医生就是“望闻问切”,诊病,开药……每一项工作她都认认真真地做。不过,有一次却被医院主任叫去单独开会。这个主任平时不苟言笑,老是板着脸,让人怀疑她的脸部肌肉是否已经坏死。“乐慈,你到我们这里工作多久了?”主任客客气气地问。“快一年了,主任,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乐慈诚恳而又有些疑虑地问。主任开始说:“哦,当然不是!你别误会,你一直都做得不错,无论是技术还是对待病人,你都算是一个优秀的医生。其实这没什么,一些小问题。也许你刚开始工作,一年多,嗯,还算开始吧?就是有些规则,医院的一些守则,你新来可能不知道。不过说清楚就行。怎么说呢?我不怀疑你的医术水平,毕竟我们医院博士生并不太多。不过你对医院整体还不太熟悉,这很正常,刚参加工作嘛。我们是大医院,有一流的检测,医疗设备。而你是在中医科工作的,我看过你的诊治记录。医院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以后在治疗时就要按照我院的方针:中西结合,全面治疗。具体就是鼓励患者多做全身检查,开药时注意一下性价比,尽情用好药,不,应该这样说,是尽量用好药,新药……”“我明白。不过……”乐慈忍不住打断主任滔滔不绝的说教。主任又提高声音说:“不过什么?你还是没有听明白,医院里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医院与病人要达到双赢,病人希望得到最好、最全面的治疗嘛。尽量开高价药,就是要看着办。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病人永远第一位。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医院的运作。”主任终于把道理讲清楚。乐慈已经明白。她自己是普通家庭出身,“生不起病”自己当然能体会。她知道有时候病人的痛苦不是来自疾病本身,而是背后的经济负担。在治疗过程中,她尽量为病人着想。药本身并无贵贱,每年都有大量新药,医生会有更多的选择。她想起主任话:“你可能不习惯吧?工作就是这样,这里是大城市,各行各业的消费水平都会提高。大家都知道金钱换来健康,值得。所以你应该明白。”她知道她必须遵守规则。以前她没注意这方面,后来观察其他同事,很快便了解这行规。自己是医院一份子,所以就得照着做。后来那位主任为医院引进几项新项目:眼科近视准分子激光、三分钟人流、亲子鉴定、处女膜修补、婚检优惠套餐……还在报纸电视上广告:“保证精确,无痛,微创,引进国外最新技术……”无非是那么几句话,都是把问题讲得很严重,然后介绍自身如何技术性革命性的解决问题。她更明白主任的话。她知道那些都是很一般的技术,以前早就有,现在却包装着这样的外衣。只不过是因为有市场,有消费空间,医院为什么不能满足需求?而且大医院有它的信誉,可靠性。其实还没有太多人心甘情愿的花钱看病的,生病都怪自己倒霉。这些“最新技术”,没所谓救死扶伤,但“病人”倒是痛痛快快地掏钱。听说这些项目还真为医院创收不少,同事们都开玩笑说奖金又有希望提高。这些都不是她关心的事。她还是照常会诊,观察病人,记录病人疗效,与病房中的患者沟通。她还保持一贯的热情,嘴角依旧带着那份微笑。她认为表现得乐观些,保持微笑是每个医生的义务。她相信每个病人都是孩子,特别是病**的病人,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都本能地把希望寄托到医生身上。情绪会影响病情,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当然,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总会把微笑挂在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