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经过三天的紧张写作,李振东的一篇新论文写成了。他在网上发给了省教育杂志社。半个月后,新一期的省教育杂志在首要位置全文发表了李振东的文章《语文教育失落了什么?》。文章写的很深刻。全文如下:语文教育失落了什么?李振东一、真实个『性』:回归语言教育“人文”之真我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然而,实现它却很难。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大量考生,一同编造自己父母死亡,以反衬自己如何“追求坚强”。200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是《上学路上》,众多十三四岁初中生,或编造上学路上“捡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或编造“扶盲人过马路”,或编造乘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似乎全市丢失的钱包,都恰被他们拣到,全市老人乘车、盲人过马路,都恰被他们碰上。这些作文,且都有固定套路:先“思想斗争”一番——钱包交还是不交,盲人扶还是不扶,给老人让座还是不让,后“狠字私字一闪念”,“自我反省”,灵魂升华。如此作文,很多得了高分、满分。独有一个学生与众不同,朴实为文,照实写亲身经历:雨天,上学路上遇青蛙,捉青蛙,知青蛙是益虫后,马上放生。此文竟被判为“思想格调不高”,不及格。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事实、自由、个『性』之人。时下,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在许多地方,一个“奖伪罚诚”的潜在机制似乎正在形成:说真话,受惩罚,说假话,得奖励。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语文课上,师生都不能说真话,这样的历史,仍在继续,同时,不少教师,仍“孜孜不倦”『迷』信技巧、技法、步骤,克隆、模仿教案、教法,约有60%的教案是克隆、因袭。非本人亲手所撰。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语文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呼唤回归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的人文本义,无非就是,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所谓“神的话”,是泯灭人『性』,培养虚伪的神『性』,实为奴『性』;所谓“鬼的话”,是动物的“非人”的本能占据了道德心界与心理视域。总之,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二、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孩子写作潜能巨大,超出多数人想象。我在不同地方多次做试验:任意普通初中生,6分钟,可写近300来字,13分钟可写580来字。而中考作文要求一小时600字,高考800字。我在任意初中班级,现场做过多次的试验。做法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像做游戏,让学生现场写作,暂不考虑卷面,暂不进行修改,暂不查字典,只不停笔地写,题目是《周末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登上了神舟号载人飞船》,多数学生在6分半钟写了300来字。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写作人人可为,非作家专利,文人专利,更非个别尖子生的专利。古时,八岁写诗作文,大有人在,而现在,出口成章、立笔成文的高中生却罕见。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刺、少“规矩”,则任一普通学生,都能写出三本书,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本,每本15万字,决不成问题。而为何极少孩子达到呢?是种种教条框框与清规戒律压抑了孩子,扼杀了潜能!不开掘挖潜,反而抑制!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想编个故事,就被警示“表达思想意义,阐发积极主题”……文未开笔,种种框框规矩先涌心头。写作被庄严化,教条化,愉快的表达变成了痛苦。是由于,化“思想意义”为“文章”,暗含严苛的“清规戒律”:唯有“思想意义”,方能写进文章;写,就得是“成篇的完整的文”,不能是零散字句片语;文章就得守规矩——文法是句法章法,起承转合,起伏跌宕,不可“随意而为”。我的天!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浇灭了孩子热情,使孩子视写作为畏途,写作成了千万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多鼓励,你能行,孩子就在无数试笔中,树自信,成自觉,立笔成文。写作,就如同说话一样回归本然和生活。写帖子,写短信,人人写作的时代已然到来!三、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我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读杜甫《登高》,化身杜甫,会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会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会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有人担心,如此大的背诵量,哪有时间保证?哪有情趣?其实,大有时间与情趣!中学每学期95节语文课,6年12学期,共1000多节,即1000多个45分钟,教师占1000多个45分钟滔滔讲析,怎就不能让孩子背诵?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期,45分钟背诵一篇《师说》长短的古文不成问题,或背诵三首《七律》亦不成问题。四、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我们语文教师不读文言与经典,我们语文忽视文言与经典,唯重白话,已是超过半个世纪的凄然现实。我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全部通读的,竟无一人。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数千年历史,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则文字极易纯粹,典雅,凝炼,传神;而以白话奠基,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极易拖沓、繁琐、欧化、啰嗦。20世纪上半叶白话璀璨,大师鲁迅、郭沫若等,开白话一代风气,是因他们在少年时深入接受了文言,在文言“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都渗着文言滋养。成人后,白话里处处见文言光采。著名大学校长竟不能读通一首文言诗,教授竟篆隶不分,看似笑话,实乃教育轻人文、忽视文化血脉之“冰山一角”!一个人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的文言,则成人后写成一流白话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美国高中英语课,用一年时间读古英语的莎士比亚原著,且让学生写古英语诗;台湾高中语文课几乎全是文言,我们高中,文言课文的篇目数量,理应超过50%。五、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语文教师须有“尖锐”文字**,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而语文教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怎称做“语文”教师?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语文教师忽视了其存在。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可关注思想,但还有专门的思想课;可关注历史,可还有历史课;可唱歌,但还有音乐课。时下一些语文课“四不像”,游离文本文字,还美名曰“注重人文”、“加强学科融合”、“为学生精神奠基”,其实是语文教师本人没有较高文字素养,到了课堂上,才以巧补拙,失其本然,舍本逐末!语文课也不排拆多媒体,但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人的文字素养,并不比思想素养、哲学素养差毫厘;语文教师的文字素养,更是生命。李振东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襄安教育界,在全省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教师争先传看,杂志社见此情况立即加印。印了以后仍然一购而光。不少教师还打电话给杂志社,希望再多印一些。有些学校的校长认为此文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要求每位教师人手一册。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这篇文章也引起了省教育研究室和国家教学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联系到李振东过去曾经发表过的一些有见地、有分析、有对策的文章,对这个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还在国家级的刊物上摘要发表了这篇文章的要点。互联网对这篇文章也炒得十分厉害,不少网友留言,开展讨论。李振东一下子又成了襄安乃至全省教育界引人关注的人物了。对此,陈洪的心里仍然是酸溜溜的。不过他也心中有数,一篇文章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要靠真正的实力,靠强有力的各种关系。他对自己控制一高中的能力和尽快去掉那个“副”字还是充满了信心。宋晓丹对李振东的这篇文章是大加赞赏,她一个人仔细读了三遍,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她还能一一背下来。说句心里话,她还是那么欣赏李振东的才华。尽管在工作中两个人有一些矛盾,而且『性』格也多次发生冲突,但他才华横溢,笔端锋利,古今中外,博学多识,都让宋晓丹从内心深处敬佩不已。她把这篇文章推荐给纪委书记黄德仁看。黄德仁看过之后,用十分复杂的目光看着宋晓丹问:“宋局长,您怎么评价这篇文章?”“好文章,可以说是相当好的文章。”宋晓丹十分肯定地回答。“嗯,我读过了,是不错呀。”黄德仁马上随声附和着。“老黄,你也爱好诗歌,古典文学基础也不错,你也应当写一篇好的文章发表呀!”宋晓丹说。“我……”黄德仁笑了笑,“我正在考虑,争取也写一篇好文章,和李振东比试比试。”“那就好。”宋晓丹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