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在关绪清的要求下,以恭亲王为首的内阁递上了《统筹规划五年邹议折》,虽然新政在关绪清的潜移默化下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真正作为文献、系统地出现,这是第一次。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也把这道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奏折作为“光绪改革”的起始文献,虽然它只能算作一篇五年计划。从这一年起,中国正式进入了“光绪新政”时期。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除了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像明年光绪十三年,接受六年义务的省份将再扩大九个省,分别是:越南、越北、缅甸、台湾、河南、山西、陕西、吉林和黑龙江,还有就是降低成人的文盲比例。这个关绪清打算靠近几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来推行,借机也可以扩大清华大学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关绪清的计划是,通过这五年时间,把识字率提高到30%本完成在全国所有省份内的基础义务教育普及。为此,他甚至强硬地把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并且硬性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育支出都不能低于这个比例。而地方省、府、县各级财政也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执行,吏部将把教育推行列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信这在不管哪个朝代都不会过时,而在清华大学一批接着一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想春天的种子一样在各省播下,希望将来能够满地开花。只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关绪清还想到了后世地一些方法。像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贷款机制;重构税种,征收教育税;发行教育彩票;发展各类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关绪清打算采取的是第一条和第四条。当然这并不是说第二条和第三条措施不好。征收教育税这在西方早已有之,像美国有28个州设教育开税种少的有12种,多的设几种源。这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教育费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但在中国。几千年私有制文化的熏陶下,百姓对税没有多高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轻徭薄赋的就是仁君。征收重税的就是暴君,要想改变对税地错误认识,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在中国,要想维持国家的凝聚力。统治者的个人声望是一件很重要地事情,尤其是人民已经开始觉醒的时候,关绪清并不打算为了教育税而破坏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来的政府形象。同理,发行教育彩票暂时也只可能是镜中影、水中月的事情。虽在整个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地背景下,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可行的投入渠道。像后世英国每周彩票售额已达1亿英磅,美国仅德克萨斯州的年彩票销售就达到32亿美元。美国有13个州部分或全部把彩票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加利弗尼亚1美元的彩票就有34分用于教育。发行专门地教育彩票。能更好地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是远比那种希望工程要好的多。所以关绪清只能把扩大教育投入的希望寄托在另外两条措施上,好在这两条都十分切合中国的国情。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贷款机制,就是国家把主要的投入放在义务教育上,而非义务教育在明确国家担负一定培养费用的情况下,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和成本分担的原则进行收费。考虑到高等教育成本甚高,保证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及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最后关绪清把大学的学杂费定在了占培养一个学生总经费成本的5o%~65%这个范围内。对于特别困难者,国家通过建立学生贷款、奖学金等多元化资助体系保障有才华但家境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正是国际惯例。如美国执行“学费折扣”,对那些不能负担全部教育费用的学生提供教育资助。澳大利亚从1989年开始正式实施‘高等教育献方案‘的学生资助政策和澳学助学金。除了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教育的规划也是这次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确定教育经费分配的问题。一般来说,国际上教育经费分配的变化是与经济、教育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以义务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为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分配也相应调整。曾满超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公共经费占整个经费的一半,中等教育占13,15。这种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形是稳定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年义务教育占总经费的59%,开设私立学校。集聚民间财力加以实现。这对一切教育经费短缺而又奉行“追赶战略”的中国来说,不无参考意义。自亲政以来,关绪清对教育方面地投入,主要集中在建设大学上面。这种“精英教育”与关绪清迅速聚拢一批有用之才,以进行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愿望是分不开的。不过受到关绪清重用的容闳对这样的教育政策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样或许能很快把一些接受过教育的人转变成新式人才,但没有基础教育,就等于断绝了这些人才的源头。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最终也会得不偿失。所以在他的主持下,礼部拿出的教育方案,把六年义务教育列为教育经费投入地“重中之重”。教育经费应向义务教育倾斜。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方面的责任和行为。户部财政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植力度。既要提高义务教育在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也要提高学生平均经费水平。最后,这份计划定下初等教育占总教育经费地70%左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高等教育扩大学生、家长,对教育成本的分担力度,增大高校自筹经费地比例。如果第一项是出自关绪清重视教育的本愿,而儒学精通的内阁官员也都能接受的话,第二项无疑就是军事规划。光绪七年以来,军事上的投入就占到了大清财政收入50%以上,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罕见的,就算那个与大清一衣带水、整条叫嚣着穷兵黩武的“邻邦”也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还有就是现在险峻地国际形势。关绪清手下这些内阁大臣人品道德各异,也不排除有私心的,但论起能力都可谓是一时之选,尤其在与列强打交道上。都是经验丰富。如今英、法、俄三国是彻底得罪了,虽然短期内占尽了便宜。但是将来如何还真不好说,能够仰仗的德国和美国,一个空有天下无敌地陆军。却受困于欧洲群雄,还无力把触角伸到遥远的远东,而另一个则空有世界第一的工业实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实力。同样在关键时候帮不上忙。所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可以傲视全球。所以对军事上规划可以说是这份奏折中最详细地了。首先是在保留现100万常规的职业军人之外,再增加100万预备兵。由国内18至20岁的适龄男子来服兵役,周期为两年。特别优秀者可以转为职业军人,这支预备兵负责内陆大多数城市的二线防卫。像大清这样纵深极大的国家,有两道防御线应该讲就可以相对稳定点了。为此还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陆军院校增加到五座,分别是云南武备学堂、西北军事大学、黄埔军官学校、保定士官学校和京师陆军学院。其中,京师陆军学院由于在京师附近不便于*练(主要是炮兵训练经常把城里的官员给吓着了,引得群情激奋),将搬往上京奉天。至于海军院校也将增加一所,除了原来的福建船政学堂和位于吴淞的江南水师学堂,再增加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除此之外,规划还预计在此期间仿效西方制定出第一部《兵役法》,正式确定义务兵役制。除了军队体制的完善,国防设施的建设也是这份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海防方面,大清水师北洋舰队将以渤海海峡为防御重点,威海烟台、旅顺大连两大海军基地将得到扩建,光旅顺的炮台就预计增加两百多门克虏伯海防炮。扩建后的两大基地都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坚固要塞。这样就形成了护住心脏的两个拳头,在没有打败这两个拳头前。任何舰队都不敢深入渤海攻击北京这颗心脏。而实际上,只要防卫要塞地陆军不犯甲午战争那样不战而逃的愚蠢错误,又或者像俄**队那样孤立无援,这两个要塞几乎是不可攻陷的。此外,大清水师还得到了原属南洋水师的镇海炮台,这里将成为大清水师远洋作战的训练基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清水师将纵横驰骋在东海乃至西太平洋上,目的自然是震慑英法的走狗日本。而大清水师之南洋舰队的防卫重心则是台湾海峡。马尾、澎湖、基隆三位一体地防御体系足以屏蔽整个台湾海峡,这三地原本就有岸防炮台,这一次不过是把它们变成综合性的海军基地。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防御列强由此北上,还可以掐住日本的脖子。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日本地生命线上,台湾海峡都是重中之重。越南省西哈努克湾的军港建设也会在三年内完工。到时,大清南洋舰队就可以深入到北纬10度以南,直接威胁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或许现在看起来中国还没有这个实力扼取两地。但或许在将来地某个时候,这种威胁将成为平衡局势的一个重要砝码。当然,这样的作用是不足以说服人的。所以西哈努克港在建成后几年地主要作用还是为海军远赴南洋训练提供一个基地。本来关绪清还打算在缅甸毛淡棉修建军港。但被彭玉麟、李鸿章等人劝阻了。现在通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钥匙还把握在英国人的手中,舰队想自由通行只怕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而且关绪清也考虑还是不要过份刺激英国人,否则说不上哪天英国议会就会发布些什么中国威胁论之类的文章,或者直接对缅甸用兵。至于陆上防卫方面,也是一南一北两大重点。南线是缅甸,好不容易把缅甸收复,就是要把它变成中国内陆地一道屏障,所以它地防卫自然要好好谋划一番。好在缅甸与印度交界的地区是由高大地若开山脉和深不见底的钦敦江河谷组成,这里是广袤的无人区,仅有两条道路可以通行。一条是从密支那出发经达加邦、欣贝延到达印度的的迪布鲁格尔,这条是茶马古道的原路,而在它南面的那条道路,是从曼德勒经葛礼瓦到达印度的锡尔杰尔。所以兵部拟定的奏对便是在印贝延和葛礼瓦附近的山口修建两座关卡,只要控制住了这两条道路,就等于控制了英军从陆上进出缅甸的大门。而北面的防御就不像缅甸这样简单了,相比漠北和西北的旷野千里、无遮无拦,东北还算有险可守,况且不论是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的政治地位,还是其潜在的经济地位都不是西北和漠北可比,所以北面的防御重点就放在了东北。只是一年之间要上冻数个月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远不能成为阻挡俄军的天险,而平坦的东北平原正是俄国哥萨克骑兵自由驰骋的疆场。东北的防御是个综合性的措施,除了大范围堡垒要塞的修建,还要大规模的移民到这一地区,实现藏兵于民的战略。进兵俄国时大清铁骑一路高歌猛进,其实相反的将来的某一天如果俄国回过来也对大清来这么一手还真是不太好防御,所以在背面大清的防御是最让关绪清头疼的。夺回这片土地,不说别的,就为了东北这个世界级的工业基地。东北是世界上少有的,煤、铁、石油、有色金属储量都很丰富的地区,它还有广袤的黑土,能提供大量的农产品,而且它地靠沿海,周边有大连、海参威这样的良港,海运便利,地势又平坦,修建铁路和公路都十分便利。然而这样一个天赐的工业基地却时时刻刻处于别人威胁之下,这怎么不叫人恼火。更何况外兴安岭以南地区的黄金储量可是后世整个中国的四倍以上,在现在实行了金本位结算后,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吧。所以,不论多艰难,要付出多少代价也一定要把已经夺回来的土地守住。至于军事装备方面,九大兵工厂将逐步脱离各省各督的掌握,划归到工部的治下,而各个兵工厂也将开始实行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以后要换什么装备,都得拿钱来买。而要买哪一家的武器,那就看谁的东西价廉物美了。这样做自然是为了提高各兵工厂的能动性。在用迫击炮和手榴弹的技术同克虏伯再换了一批设备,金陵机器局和汉阳兵工厂终于有了点小克虏伯的样子,或许是德国人为了照顾他的奥地利盟友,又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德国人在征得大清的同意后,向奥匈帝国开放了迫击炮和手榴弹技术,而关绪清当然不会介意奥地利人帮助中国在北方再建立一家兵工厂的诚意,毕竟奥地利波希米亚的斯科达兵工厂可是与德国克虏伯齐名的存在。最终,奥地利人选定的是山东机器局在山东聊城的一处厂房。这样,大清就拥有了三家亚洲一流、在世界也排得上二流的军火工厂。汉阳兵工厂已经开始研究大清的第一代步枪,参照物自然是新军使用最多,技术也了解最深的老毛瑟,只不过德国人正在研究毛瑟。关绪清授意汉阳兵工厂总办蔡勇不妨与德国人联系联系,看能不能学习到些最新技术。至于金陵机器局,据说正在仿造马克沁机枪,历史上中国仿造的第一挺马克沁机枪诞生于1888,应该也为时不远了。未来五年,陆军的装备就以统一制式为主,中英战争期间,关绪清已经深刻体会到使用“万国牌”武器给后勤带来的巨大负担,兵部几乎是用了与作战部队相同的后勤人员去配给各种不同型号的子弹和炮弹。而且不同制式的武器也加大了指挥人员的指挥难度,这在火力协同的时候尤其明显。所以这份由兵部制定的计划中,强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拿出了解决方案,轻武器方面,如步枪、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这些已经能够自制,挑选好一种型号后,接下去的问题不过就是扩大产量,难度在于火炮的选择,兵部倾向于价廉物美的格鲁森炮,关绪清则更喜欢后世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最终双方妥协,在小口径的行营炮和山炮上采用格鲁森炮,而在大口径榴弹炮和加农炮上则采用克虏伯炮。毕竟在中英缅甸战争时期,新军使用的美国装备弹药补充太困难,西南集团军使用的清一色德国装备补充起来就比较方便。后来又有缴获的英式装备打完就打完了,根本没地方补充。而军备的统一也使得将来的战争中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