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三国演义》一昔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顾而乐之,遂评《三国演义》,以蔚金古奇观。三国故事源远流长,众说纷纭。上起“高祖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再至“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后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尾。三国人物,在陈寿的笔下,是以传记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缺乏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未合吾热血少年之口碑。于是移走《三国志》,摊开《三国演义》,立刻热血沸腾起来。《三国演义》以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蓝本,加上瑰丽的想象与落力的描述,使三国人物形象丰满,跃然纸上。遗憾的是,《三国演义》以刘氏为正统,曹魏与孙吴都成了篡汉夺权的野心勃勃的不法之徒。曹操使诈,作者骂他“奸雄”,“心怀叵测”,“方见曹瞒诈术深”,刘备使诈,作者替他唐塞“韬晦之计”,“君子之风”,“识时务者为俊杰”。郭沫若为曹操翻旧案,后来自身难保,也就不了了之。全拜《三国演义》之赐,曹操以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再如周瑜,在东坡的诗里“羽倌纶巾,雄姿英发,谈指间,强虏灰飞烟灭。”到了罗先生的笔下,成了个小气八拉的政客,被孔明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悲叹,令人扼腕。原因无他,周瑜生而逢时,但不逢地,不与刘备共进退,同患难,却跑到长江中下游为孙权殚精竭虑,如此明珠乱投,在我老罗笔下,不死无葬身之地,其可得乎?其可得乎?二鲁迅评价《三国演义》说:“状关羽之忠勇而近神,状孔明之神而近妖。”这是一针见血之论,值得再三推敲。关羽在老罗的笔下,酷毙了。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三寸,卧蚕眉,单凤眼,面如重枣,提青龙刀,跨赤兔马。英姿飒爽,威风九面;兵来“马踏”,将来“刀挡”。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关大将军,“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土山约三事”,“放水淹七军”等等,无不彰显着他的英雄气概与过人胆识。可惜马下尘土飞扬,马上刀光剑影的,不是真的,上述之情节十有八九是虚构的,是作者一相情愿的迷梦。按民间说法,论武力,关羽不敌典韦、吕布、赵子龙;论智力,更不敌张辽、姜维、周公谨。罗先生描写关羽极尽荒诞夸张之能事,生前威风八面,战无不胜;死后报仇血恨,吓死吕蒙。呵呵一笑,何必认真呢?看来罗老也是相信“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那种老套之人了。再看赵子龙,按正史记载,应是刘备的帐前侍卫,私人保镖,一如许褚在曹营的身份。武功极高,但不负责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战场上的事情,关、张、黄、马,当并驾齐驱,子龙之入选五虎上将,不合史实,原来也是作者的黄粱美梦。子龙在《三国演义》里可谓出尽风头,“截江夺阿斗”,“单骑救主”,“枪挑曹营四五十员名将,全身而退”,“力斩韩家五将”,雄壮威猛比之关张,有过之而无不极。可惜这些情节禁不得推敲,一推敲就会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懂历史的朋友,一看便能看出些许端迩,不说也罢。三《三国演义》多的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风云,尔虑我诈的的政治倾轧、少的是缱绻缠绵的情爱画卷。唯一涉及的有关爱情的“巧使连环计”那一回,也是政治阴谋下的附属爱情,其去真正的爱情远矣!这难免让“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少年朋友遗憾。许多年轻人喜欢武侠小说,却对〈三国演义〉嗤之以鼻,原因不外乎是。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但武侠小说作为成年人的童话是毫无深度与广度可言,他的价值仅限于娱乐一种,其他的任何价值都是牵强附会,不足为信的。要看深度与广度,不如看〈西游记〉、安徒生与格林的童话,以及伊索、克雷洛夫的寓言等等,比之前者,后者更具备人文情怀与真知灼见,更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砥砺意志,奔向几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我从小偏爱四大名著,尤其喜欢〈三国演义〉,虽然它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的语言,它的行文,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那一首首磅礴大气的诗词,读之令人思,令人忧,令人热血沸腾,掩卷暇思,神魂颠倒,颠倒再读,不亦乐乎?不亦乐乎?四一心保主,两袖清风。三顾茅庐,四番用计。五路进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这是对孔明一生具体而微,高度凝练的概括。孔明一生天纵英才,不出山而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无奈英雄末路,坐化七星坦。杜少陵写诗悼念“锦官城外柏森森……长使英雄泪满襟”,不甚满意,又写了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诗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真是诛心之论,孙刘联合起来对抗曹操,仍然寡不抵众,却反目成仇,刀兵相向,其不完蛋者,几希!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先灭蜀,后灭吴,三分归一统,并入于西晋。如今,灯下漫读。曹操、刘备、周瑜、赤壁……早就曲终人散;几段国仇,几许白发,几度春秋,也已灰飞烟灭。留下的是一段段腥风血雨的战争史与一串串伤痕累累的民族史,供后人凭吊与怅惘,神往与迷乱,这种神往与迷乱,让我在俗不可耐的现代都市里,寻觅今之古人。暮色苍茫,苍茫又苍茫,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