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八十二章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演义之中,在关羽张飞两员大将死后,他们的两个儿子为报父仇,跟随刘备出征东吴,演义中描写这两人武艺jing熟,不亚于他们的父亲,其中张苞在部分评书中武艺还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张飞。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却不是如此,张苞关兴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张苞早夭,根本就没有可能为父亲报仇,而关兴虽然深受诸葛亮器重,以弱冠之年任侍中,中监军,但是在几年之后也死了,没有记载其参与了很大的战役并有杰出的战功。演义,评书等民间传说将关兴张苞的拔高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的心理,便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名将的儿子自然也应该是名将才对,这不单在三国演义中,在杨家将等故事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即便是现代的武侠小说也脱不了这个俗套,主角往往是英雄之子,遭到jiān人陷害家破人亡,以后得逢奇遇,练就一身本领,为父报仇;或者是主角原本是无父无母,在成名之后才发觉自己身世大有来头,不是英雄就是王侯。不过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产,西方的神话故事流行小说更是如此,英雄人物要找到一个不是贵族出身的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是现代电视剧中,主角的父亲往往就是当年的英雄。可见血统论在人类之间有着广泛的共识。一种社会心理的背后自然有他的传统,西方的血统论自然缘于他们的世袭贵族制度的强大,那些大小贵族们拥有自己大量的庄园和资产,自然包括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当然是由世袭的贵族控制着,想要在贵族之外寻找到私人的武装力量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是王国的军队,其大小指挥官们也都是贵族出身,就好象法国革命前法国的军官们几乎都是贵族,法国革命之后贵族大量出逃或被砍头军队才不得不提拔军民出身的人来担任军官,不过在几代之后这些革命的受益者,早先的平民也摇身一变成为贵族了,实际上在一战前,欧洲的军队还充斥着浓郁的贵族气息。西方如此,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的贵族在大部分时刻并没有西方贵族那般强大的私兵,但是帝国的军队也是由贵族们控制着的,中国的军队长期以来有两者主要的征兵方式,世兵与募兵,何为世兵,便是一户人家世代服兵役,有时这种情况是全国范围的,那等于变相的世代征兵,有时这种情况则是特定的人群,比如隋唐的府兵,明朝的军户,清朝的八旗,都是世代为军,参与兵役的。世兵往往是国家军队的基本,常备军的基础,然而一旦爆发大规模长期的战事时,或世兵不堪其用时,则全民xing的征兵(政局危急时往往会形成拉壮丁的情形)和募兵则成为了主流。世兵不单是兵士世代接替,军官尤其是初级军官往往也是如此,在部分时期,甚至有世兵直接沦为将领的私兵,朝廷无法直接指挥的情况,这往往发生在zhong yāng政权软弱而地方势力或世族强大的时刻,如东晋南北朝和唐朝的藩镇割据时期,即便是在zhong yāng政权直接控制的世兵中,军官的世袭也往往是常事,这就容易形成常见的父子世代为将的局面。其中也不乏父子良将的情况,比如秦代的王翦、王贲,蒙家三代,汉朝的周勃周亚夫,李广李敢,孙坚孙策,唐朝的薛仁贵、薛讷,李晟、李愬,宋朝的岳飞、岳云,明朝的李成梁、李如松。都是父子名将,假如再计算进侄儿外甥之类的关系,那就更多了。如此看来,血统论确实有用,以后我们干脆还是奉行世袭制度,以后打仗就派老将的儿子小将去打如何,以血统论的观点,那肯定是无往不利。可惜,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虽然在某种角度来说,如高个子的父母往往能产生高个子的后代,但是并没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智商情商才能也可以隔代遗传,(随便再说一句,常说的混血儿漂亮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混血就意味着下一代既可能继承上一代的优秀抗病基因,也可能继承上一代的致病基因,但是从长远看,继承致病基因的后代往往会灭绝,而继承优秀基因的后代则会存留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好象家畜的培养,一个优良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无数劣品的死去。而从个体来说,则什么都可能发生,混血儿可能会集中两者的优点,变的很漂亮,也可能会集中两者的缺点,变的更丑,混血儿漂亮的说法就好象血统论一般,是将部分个体夸大到整体的一种偏见。)之所以出现父子名将父子工匠父子画家与其说是血统不如说是选择的局限xing,古代职业往往是世袭的,儿子生下来那一刻起便被选定了未来的职业,一生便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培养,不给你选择的余地,如著名的菲特烈,按他的意愿是应该成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军事家和君主的。假如有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其选择,则未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当然,真正的开放式环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现在的人也未必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被迫从事父业的也是常见的事。而且即便有这样的环境,也未必能继承父业,军事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是一些简单可以重复cāo作的手艺活,一些技术xing的东西或许可以从父辈处学习到,但是父辈的实战经验就不是单单学习就可以获得的。就比如著名的赵括,其学习能力应该堪称一流,即便他父亲名将赵奢在口头上也说不过他,而且在与赵王的面试过程中想必也不凡,不然绝不会委以重任,然则实战能力却糟糕透顶,枉送了四十万赵军的xing命。确实,实战经验是世袭将领的最大问题,战争的经验不象工匠等技术xing工种,可以比较安全的获得。在研究那些父子良将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发觉,那些成功的例子,往往是其子孙辈在父辈生前就跟随出征作战,正所谓言传还需要身教,在实战中受到父辈的教导,从而更容易成材,而那些没有机会跟随父辈出征的成材率就更低了些。而假如是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子孙辈成为名将的可能xing则更要打个折扣。如李文忠在朱元璋教导下成为明朝名将。(朱元璋是李文忠的舅舅,应该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子侄辈的军事教育极其到位,出了好几位将才。)然则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在军事上则是一个废物,是李景隆智商比李文忠低?是李文忠对儿子的教育不如朱元璋对外甥的教育用心?都不是,而是实战经验的问题,一个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却是承平盛世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下就要求他带领大军,自然是太过勉强了。实际上父子良将大量的出现在战事频繁的时代,比如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本就奉行世袭制度,而长年的征战能够使后辈能积累起大量的实战经验,从而可以接上父辈的班,世代出现良将的可能xing就大大增加。但是和平年代便就不同,最典型的八旗,在初期战功赫赫,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减少八旗的损失进行了保护xing的优待措施,打仗打的少了,不用做事,好吃好喝的供养着,短短几十年,也就一代左右的工夫,八旗的战斗力就大大削减。假如说八旗的后代智商或者体质比前辈差,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因为保护xing的措施使得八旗消磨了上进心的同时也减少了他们从实战中获取经验的可能。名将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圈养出来或者在屋子里教出来的。明清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所谓的名将要少的多,为什么?不是别的,战事太少而已,欧洲战事多,国家多,军队多,带兵的将领多,不管打的如何,是不是配得上名将的称号,但是至少打的仗够多,那涌现的名将几率自然比长期整体处于和平,战争主要集中在边地的明清要高得多。不过这就不光是经验问题,而是运气问题了。(当然,这样的运气对于我们老百姓还是不要得好。)此外,世代将领身份的变迁也是一大问题,武将掌握兵权过大对于政权来说自然是大问题,尤其是所谓武将世家,威胁更大,由武将篡位或成为割据势力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付这些名将,中外的办法基本是一致的,或是除去,中国如刘邦除韩信,西方如罗马皇帝除去斯底里哥;或是明升暗降,夺去兵权,转为闲职,西方如查士丁尼对战功赫赫的贝利撒留从前线召回后短暂的加官晋爵后便是长期的冷遇,中国如南宋对主战且掌握兵权的韩世忠岳飞召回升为枢密使枢密副使,其后的结局则是大家都知晓的。所谓的出将入相,名将转为文臣固然有一部分人作出了相当出sè的成绩,但是也有大量的武将不适应,如尉迟敬德后期的遭遇。更或者是优待恩养起来,虽然世袭公侯,身份显贵,只是失却了战争的土壤,那些世袭武将们也只是挂着一顶名将之后的帽子而已,真正的名将世家也只能出现在如战国乱世一般的年代吧,只是在那个战争时代,所谓的老世家也不过百年就会被新的取代了吧。毕竟上天给予人类的机会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可以永远保持着优势。百年前的辉煌可能在今ri一朝被灭,百年前的奴隶却可能在今ri成为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