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二章木牛流马——后勤与成本(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本回演义中出现了一个挺有名的道具,便是木牛流马,说起来这应该是两个才对,只是谁也没见过这两种东西,何况都是一个用途,将其称为一个倒也不委过。在演义中,诸葛亮有几样很出名,其一是火攻,诸葛亮凡是遇到大战必然要用,而每次用这火攻必然能有大收获,是以少胜多的法宝,当年出山就拼命用火烧曹军来着,每次都以万做单位的。只是在正史中,诸葛亮一来不是开始就带兵,二来他也没放火的坏习惯,他讲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正面作战。其二是八阵图,这种阵法能不用一兵一卒就把陆逊围困起来,按演义的说法,可挡十万兵。要真是如此,那也不用派那许多兵防守,只要多搞点大石头在要道上便是了。不过这八阵图也并非全然捏造,这个八阵是相传诸葛亮做的,后来在许多兵法中都有记载,还大都说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当然没演义中那么悬乎,只是一种普通的阵法而已。中国古代军事研究颇为发达,对于如何应敌有各种各样的经验总结,比如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在我们现代角度看,就是一种小规模阵斗的标准模式。对于古代阵法,我们自然不能相信演义小说里那种胡吹,但是也不可将中国古代阵法都当成无用。不过不管如何,这种阵法都不是万能的。其三是诸葛亮的奇门遁甲之术。要说这古代演义小说里总有些神仙鬼怪,就说四大名著吧,西游记不用说了,水浒里面也多得是法术,便是红楼梦也有些因果报应的故事,古代演义小说大都脱不了这种干系。三国演义在这其中还算好的,至少把那个诸如韩信等人转世的早期三国传说都去掉了,仙人出现的场景也算不得多,便如于吉等人还是在历史中有记载的。再好象黄巾的张家三兄弟,对他们那些法术也没有太多的涉及。想想也是,这历史小说要是法术一多,那不如写神怪故事,还用得着写历史演义吗?所以虽然为了增加诸葛亮的神奇sè彩加入了一些奇门遁甲的故事,但是还算克制,一些如诸葛亮续命灯的法术描写起来反倒是让诸葛亮的死增加了一种悲伤的气氛。当然,诸葛亮不懂这些法术那是肯定的。其四便是木牛流马了,说来在演义中这也算得上诸葛亮的法术,但是与那些奇门遁甲虚幻之术不一样,这可是在历史上真有的东西,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就称诸葛亮“xing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在诸葛亮集中还有记载,演义中基本照抄。想来那个连弩太过平常,不能显示诸葛亮的厉害,但是这木牛流马就太神奇了,自然要大大的书写一下。好了,到这里进入正题,那这个木牛流马到底是个什么呢?虽然说这个制作方式倒是流传下来了,但是这个制作方法写的有些含糊,至少在下是看不懂,而且也没见哪位能工巧匠能制作出如同演义中那样能自己行走好象机器一般的木牛流马出来,想来也是,要真是有这样的木牛流马能制作出来,那曹魏好象也没必要和蜀汉打了,这技术落后太多啦。所以说这个木牛流马肯定不是如演义中那样的,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一般的观点来说是独轮小车,也有些人认为不是,并用杠杆原理制作出了一些试制品,但是即便是如此,这还是需要人力来推动的,而不是演义中的自己行走,毕竟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能量来源,而从当时的情况看,还没有出现新的能源获得方式。以在下看来,木牛流马肯定是比之前的运输工具更方便,但是依旧要依赖于人力,只是比以前所需要的人力更少,更轻松而已,但是这种木牛流马应该只限于如汉中那种山路,这或许就是他ri后没有普及的关键因素。木牛流马的作用必然还是有限,否则诸葛亮也不用在五丈原屯田了,在之前曾经谈到过,诸葛亮几次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后勤补给,在此,便说一说,后勤补给的成本问题。相信只要懂一点军事的人,都应该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xing。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战争,后勤补给都十分重要。战争对于战争的双方基本上是公平的,除非是跨时代的技术差距,如长矛对坦克大炮,在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的双方,往往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好比三国时期的三方,无论是从战力战术上都相差无几,所谓的奇计对于双方也都是公平的,实际上战争从来不指望那种奇计甚至奇迹的出现,而是实力的比拼。如此一来,战争的关键便是看谁能调集更多的资源到战争的现场,谁能在局部或者全部获得优势,用孙子兵法那句恒古不变的话来说:以多打少。当然,以多打少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我们已经说了,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你要在数量上集中比对方多得多的资源,那也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在后勤补给上,而这种后勤补给往往是呈现几何倍数增长的。比如说,你将一个士兵运输到前线,这并不足够,你要为这个士兵配备上适合的武器,盔甲,盔甲只是作战时期穿,平时还是要衣服的,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需要棉衣,这些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会造成大量xing的非战斗减员。光配合了这些还不足够,人以食为天,必要的食物是肯定需要的,这种消耗xing物质在古代战争中是后勤补给的大头,一个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消耗掉与自己体力相等的食物,时间越长消耗得越多,此外食物在后勤运输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损耗,战线越长损耗越多,往往到达战场时期的食物远远小于在途中被消耗掉的食物,甚至有一些后勤物质到达战场的只有十分之一。即便是运输到战场后,这些物质也不是常可以完全得到运用,撤退,转移,甚至追击都很有可能要求你抛下多余的物质,这些物质自然不能资敌,多半的结局是烧掉埋掉。将一个人送上战场,往往就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人在后支援,将一斤物质送上战场,后方就要消耗掉几斤,十几斤甚至几十上百斤的物质。所以说战争花钱如流水,战争的胜负往往就看谁能消耗更多的人力物质,换句话说,就是谁的实力厚,谁经得起消耗,谁就能打赢战争。回顾历史,我们很容易发觉这样一种诡异的情景。一个边境小国对中原政权的态度不是很恭敬,总是来sāo扰这么一下,中原政权自然发怒,派兵远征,然后呢!因为地理环境不适应,大败回来了,皇帝自己大发雷霆,准备再遣兵进军。也就是这个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大胜的小国不单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来赔罪,说是会负责一切损失,以前的事都是jiān臣教唆,自己一时糊涂而已,现在当纳贡称臣,永表忠心。是小国首脑的脑子发烧?以前胆子就这么大,这胜利之后应该是更加肆无忌惮才对,不说进军中原,也要来个称帝才对吧,怎么胆子反而变小了?其实,不是胆子变小,而是吃不消了,以小国之力,即便再打了多大的胜仗,自己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还是很巨大的,大国远征,对小国境内国力自然有很大影响,即便打了胜仗。这小国也差不多了,虽说可以乘胜追击,可是以大国国力,远征小国尚未取胜,就以小国远征大国,那可不是做梦了。这种胜利只是皮鲁士的胜利罢了。只要大国再做出继续攻伐的决定,小国即便再取胜,也无力维持政权下去了,面对国力的差距,小国自然只好老老实实的称臣了。自古以来强大的zhong yāng政权对付那些边疆小国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派兵征讨,无论胜利与否,都会对那些小国产生巨大的影响,逼得他们称臣纳贡,让他们知道,小国与大国的差距便可。这其中之关键,便要是让他们知晓大国会继续征伐的决心便可。所以历代的强国总是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当然,虽然说战争消耗小国的实力便可达到目的,但是战争也消耗着自己的实力,作为统治者,总要估算一番,就好象假如有一个远处小国对之不敬,即便再火冒三丈,但是算一算战争成本,只怕也只好笑笑了事。对补给压力最轻的办法自然是就近攻伐,把打下来的地方消化掉,一步步蚕食,或者就是就地取粮,以敌粮补充自己。但是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前者总有地理极限,中国各代王朝基本上把古代的地理极限土地都控制在手里了,边疆过去则大都是不能适合农耕生存的草原戈壁丛林,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敌人有着广阔的后方,不远征是不可能的。至于后者,这想得是好,但是敌人也不是傻瓜,总不会看你来了,还把粮食武器送到你手里,指望一切都靠抢劫的那是强盗,远征还是要靠后方补给。战争成本中最大头的便是后勤成本,一次战争,往往要消耗掉一年甚至几年的积累物质。而后勤成本之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距离与时间因素。而其中距离因素更为重要,长途远征,为何这么难?并非是远征军水土不服,战斗力下降的关系,最主要说是后勤补给的问题,战线越长,后勤补给越困难,后勤补给中大量的物质往往是消耗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而战线拉长一倍,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就加大了数倍,这还是在假设后勤补给线不会遭到破坏的情况,假如把为了保护补给线而配备的护卫军队也算进去,那后勤补给消耗的物质更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历代以来,远征最为危险,如对付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原政权并非正面作战不如,而最大的症结还是后勤补给的问题,以中国之国力,每次远征都往往要倾其举国之力,汉武帝讨伐匈奴,将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国力消耗殆尽。由此便可见远征对后勤压力的影响。其实若说那些物质倒也罢了,积累起来总是有的,但是后勤的运输方式才是最头疼的事。在铁路未发明之前,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如下三条,其一者:水路,水路可说是后勤补给中最方便也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了,运量大,速度也不慢,运输成本可说相当节省,每次大军远征时,能用水路的最是方便,就好象秦始皇为南征开灵渠,便是因为水运的方便,隋炀帝开大运河,固然有个人游玩与经济因素的考虑,但是更有军事因素在其中,隋之前正是南北对立多年,其中一点南北对峙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任何一方进攻都有着运输补给的麻烦,而开了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在后勤补给上则方便了许多,有利于控制南方。西方古代军事强国多在地中海沿岸也是得益于地中海有利的水运。其二者:畜力,水运好是好,但是毕竟有限,有水的地方可以去得,没水的地方就麻烦了,在铁路出现之前,那草原沙漠荒地丘陵还是要靠两条腿的和四条腿的,从力量上来说,这四条腿的怎么也比两条腿的有劲道的多,也能拉更多的东西。用牛马作为后勤运输实际上在二战时期还是被广泛使用,便是现在,一些地方还是在使用着。当年蒙古能远征西方,虽然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式,但是依靠数以千万计的牛马来维持远征军的补给方式也是很重要的。牲畜不单作为后勤物质的重要运输工具,还是运输军队的工具,在古代早期,一些军队就采取骑马到战场,然后下马作战的办法以节省时间与士兵的体力。但是,畜力对于农耕民族有一大弱点,便是太贵,这个便与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经济学上不是有一个比较优势学说吗?且不管在经济学上是否适用,但是在这里很适用。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牲畜是很宝贵的,就拿牛来说,可以耕田,可以运输,是宝贵的财富,这一点便是近代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农耕地区来说,牲畜的价格太高,太难得到,养育成本也太高,正是因为如此,才是宝贵的财富,古代才会禁止杀耕牛。其实一句话,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牲畜太贵了,还不如种植茶叶粮食桑树,用茶叶丝绸买游牧民族的比较换算。而牛马羊这种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自然是很宝贵的,成本来说未必真的比农耕民族低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生活依赖,这是他们的技术优势,也是他们的成本优势,只有靠这些他们才能换得农耕民族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等等,才能继续维持他们的生活。因为牲畜对于农耕民族是很宝贵但是并不完全必要,即便需要也可以自己制作,就是花的成本高了,而游牧民族却迫切需要农耕民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作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使得游牧民族不得不拿自己的宝贵的牲畜换取那些生活必需品,就好象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廉价出卖自己的东西换得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只是游牧民族还可以抢,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连抢的实力都没了。当然,这扯开了。所以说,用牲畜作为运输方式,实在是很花钱,对游牧民族都是不小的花费,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尤其牲畜也娇贵的很,在长途运输中很可能因为疾病饮食的关系死亡,这样一来影响更大。一次战争结束,往往要消耗以万记数的牲畜,游牧民族,经此打击,都未必能顶得住,农耕国家,更是如此了。其三者:人力,虽然在此说起来有些冷酷,但是实际上人力在后勤补给的计算上也是一个数字,或者说是一种价格。都说人命无价,但是在那些后勤管理的计算簿上,这些人与粮食,武器盔甲一样,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且这些人的价格也被划算成数字了,只是有高有低罢了。正因为如此,人才会长期以来作为运输线上的主力,因为在某种情况下,这些人力成本要比牲畜便宜得多,也好用得多。此外一些地方如山道也不是牲畜就可以上去的,只有人,才可以作为万能的运输工具,军队能去得的地方,那些后勤运输的民夫自然也能去得。只是,人力毕竟有限,也照样要消耗粮食,运输量也不会特别大,也会得病而死,所以说人力的成本也不低,而且这种人力成本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上升的。就好象古代奴隶社会,实际上他的人力成本是很低的,因为那些是奴隶,成本极其低廉,有时我们会纳闷为什么一些奴隶制的野蛮国家还比封建制文明国家还要厉害,其实道理便在这里。就好象说秦始皇为什么能征发这么多人干苦力来着?并不完全是秦法残酷,其中很大的一点便是秦国灭六国后并不完全把六国的全部子民当成自己的国民,与秦人一视同仁,而是把他们当战俘或者奴隶看待。而等到了以后,要想征发自己的国民难度就大了许多,或者说成本高了许多,我们现在看好象皇帝一声令下,那些农民就要听从命令来着。其实也并非如此,虽然不一定要给抚恤金,但是皇帝与官僚们还是要考虑到这些农民被征发了,这地谁来种,这粮食谁来上缴,这都要需要注意的东西,计算成本时都要把这些计算进去,所以在征发时都会特别要求征发有罪的人,这就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从整体趋势来说,越到近代人力成本越高,越是和平人力成本越高。这一切,直到铁路这一划时代事物的出现才告终结,这个铁家伙只要有铁路,有煤,就可以到处奔跑,其运载量也是令人不可想象的高,这让畜力,人力的运输方式都显得落伍了,也正是有铁路的出现,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后勤优势才告终结。不过,这并非只是后勤时代的结束,铁路出现的同时,战争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战争需要的物质远非古代可以想象,当然,那是那一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