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曹军躲在大营里只有挨打的份,袁绍心里这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又犯了轻敌的老毛病。《献帝chun秋》记载袁绍甚至下令,让全军将士每人必须随身携带一根“三尺绳”,一旦活捉了曹cāo“但当缚之”。虽然气势豪迈,但也可以看出袁绍已经陷入了极度的盲目乐观之中。曹cāo当然也没闲着,他趁袁绍全军得意忘形之际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投入生产准备用于实战了。这项专利叫做“霹雳车”,其实就是投石车,主要是借助机械力量抛shè石块来攻击远处的敌军目标,这在当时属于重型远程攻击武器了,相当于现代战争里的“炮”。事实上“炮”这个字最早写作“砲”,“石”字旁就是表示抛shè的石块,“砲”指的就是这种投石车。《三国演义》里说这项专利是刘晔提出并设计的,但项飞查了一下《三国志刘晔传》却没找到相关记载。而且《三国志》里也没有该专利的正式名称,只是记载袁军在领教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厉害后,才心怀畏惧地称之为“霹雳车”。曹军的投石车很快就投入到实战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战绩。投石车抛shè的石块穿空乱飞,或是击中土山,或是落到人群中,只有极少数直接命中土山上的“櫓”。投石车虽然准确xing极差,但杀伤力却很大,只要击中目标,“櫓”就会立刻被摧毁,里面的弓箭手非死即伤。这样一来袁军再也不敢到上面放箭,曹军算是破了敌人一招。一计不成,袁绍又出一计,他命人从己方大营挖了数条地道直通曹军阵地,想让自己的部队通过地道强行进入曹军腹地。挖地道也是袁绍的拿手好戏,当年击败公孙瓒时就是用的这手,一招制敌,取得奇效。但曹cāo可不是公孙瓒,他对付袁绍颇有手段。曹cāo让人围绕己方大营也挖了一圈地道,这样一来袁绍竖着往里挖,曹cāo横着挖,无论袁军挖到哪里都会遇到曹军的地道。一旦双方的地道相遇,袁军也就无处藏身,更谈不上偷袭了。看来古时的攻坚战真的不容易,又是堆土山,又是挖地道,动不动就是大投入、大工程量的举动。曹cāo连破袁绍两招,使得局势稳定下来,不似前一阵那样紧张了。还没等他舒口气,又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出现了:他的军粮不够了。应该说“曹军粮少”是个地球人都知道事实,不但曹cāo本人一清二楚,就连他的敌人也明明白白,袁绍手下的谋士更是成天掰着手指头替他算军粮还能支撑几天,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个问题出现的这样快。内忧外困之下,曹cāo也有些动摇了,他想到了撤军。当时他的大谋士荀彧镇守许都并负责前线的后勤供给,曹cāo在写给荀彧的信里流露出撤兵的意思,并征求他的意见。请注意,曹cāo在官渡前线有很多谋士,其中不乏颇受信赖、颇有见地的“名谋”,但曹cāo偏要问问远在后方的荀彧的意见,此举耐人寻味。项飞认为这一方面是荀彧的见解非凡,另一方面大概是曹cāo怕动摇军心,因而不敢与前线谋士谈论此事。关于曹cāo想要退兵一事,有人认为他是感觉力不能敌,为了避免大规模溃败而主动撤退;但《三国志荀彧传》则说曹cāo撤军的目的是为了“引”袁绍进军,有点诱敌的意思,可能是想诱袁绍深入,然后找机会消灭他。项飞感觉诱敌深入的可能xing不大,双方都相持半年了,哪有此时才“诱敌深入”的道理?而且曹cāo的主力都在官渡,根本没实力再设伏了。另外此时撤军,即使是有组织的主动撤军,即使敌人不在后追杀,都很容易演变成溃逃。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就是个这样的例子,当时前秦的军队就是主动后撤,结果却在没有敌人掩杀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大溃逃——真正的不战自乱。《荀彧传》之所以说曹cāo撤退是为了“诱敌深入”,大概是陈寿为曹cāo镀金吧。荀彧接到曹cāo的信后,经过一番缜密的考虑,作出决定。他在给曹cāo的回信中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眼下的情况坚决不能撤军,谁先撤军谁就输了。他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当然荀彧也不是简单地要求曹cāo坚守,他还为曹cāo分析了形势,以此坚定曹cāo对峙到底的决心。他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荀彧也不是让曹cāo傻呵呵地干靠,还为他指出了取胜之道,建议他用“奇策”取胜。荀彧说您与袁绍对峙了半年,“扼其喉而不得进”,现在“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荀彧不愧是曹cāo手下的一流大谋士、伟大的战略家、一级战略分析师,他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却对战局变化洞若观火。他的回信不但坚定了曹cāo战斗到底的决心,也指出了唯一可行的取胜之道,为官渡之战的大胜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谋士的作用。难怪曹cāo对荀彧极为欣赏,官渡之战数年后的建安十二年,在上表为荀彧请封时曹cāo还提到他在这一战时的表现。曹cāo说当时情况危急,就连作为主帅的“臣”也动摇了,但是荀彧同志劝阻了“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多亏了他的建议,才能“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曹cāo对此的评价是“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可见曹cāo对荀彧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当然曹cāo有一件事忘了提,其实官渡之战胜利的关键还在于作为决策者的曹cāo自己,他的从善如流才是决定因素。现在曹cāo坚定了相持的决心,确定了以“奇谋”取胜的战略方针,可是还有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奇谋”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