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二袁》这一章应该到此结束了,但又觉得应该交代一下袁绍的几个儿子,还有一些人物也应该在这里介绍一下,所以就占用几节加以说明——因为我也不知道还能写多久,还是先把要写得都写了吧。袁绍临终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在他死后袁氏集团出现了权力真空,他的几个儿子立刻掀起了权力争夺战。袁绍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雍、小儿子袁尚字显甫。这三个儿子里面,袁谭年纪最长,而且也很贤德,小儿子袁尚年纪小,但是容貌俊美,很得袁绍欢心。按照那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袁谭应该毫无疑问地被确立为袁绍的继承人。可袁绍偏心小儿子袁尚,认为他最像自己,而且他的夫人刘氏也很喜欢袁尚,多次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好处,极力怂恿袁绍立袁尚为嗣。袁绍本来也有此意,但由于那时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深入人心,很多大臣都反对他这样做。如此一来,袁绍又拿不定主意了,也可能他觉得自己年纪并不大,用不着急于立嗣,所以这件事就拖了下来。可没想到一拖就这么久,直到袁绍病逝也没解决,这也为袁氏集团ri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袁绍一死夺权大战立刻展开,主角是袁谭和袁尚,次子袁熙只是个配角,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相近,都是把责任推给了那些大臣,似乎袁谭、袁尚只是被动地卷入此事。按照史书的说法,逢纪和审配是一伙,看来当初逢纪在袁绍面前为审配进的美言起了作用,不但保下了审配,还为自己结下了一个坚定的盟友和死党,《后汉书》说这两个人是袁尚那边的,而且“宿以骄侈为谭所病”,袁谭看他俩别扭,但不是因为他俩的政治立场,而是因为这二人“骄侈”;当然,袁谭也有自己的人,辛评和郭图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主子之间不对付,手下人的关系也一定很紧张,辛评、郭图与逢纪、审配势若仇敌,都想除掉对方。袁绍没来得及确立接班人就死掉了,按照常理,大家都觉得应该由长子袁谭来继位。可逢纪、审配觉得不妥,如果袁谭得立,辛评、郭图必然得势,只怕这二人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逢纪、审配决定拥立袁尚继位。他们商量妥当之后,就“矫绍遗命”,伪造袁绍的遗命让袁尚继位了。但《三国志》没说逢纪、审配是“矫绍遗命”,只说他们“缘绍素意”,也就是按照袁绍平时的意思拥立袁尚。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袁尚是继承了袁绍的大业,这样一来,袁谭那里当然不服,立刻采取反制措施,夺位大战由此引发。不明白史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大家都清楚是谁在争夺继承权,这些大臣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果袁谭、袁尚不同意,这些大臣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掀起争权大战。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曹cāo就是亲眼看到了袁绍儿子间的骨肉相残,也看到了袁谭、袁尚身边人在这场争斗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深以为戒,所以他在确定曹丕为接班人后极力削弱曹丕竞争者的实力,甚至不惜杀掉曹植身边最有影响力的大才子杨修,以此来避免骨肉相残、被敌人从中渔利的悲剧。袁绍生前曾以考察几个儿子能力为名,把袁谭、袁熙外放为州牧,可偏偏把小儿子袁尚留在了身边,其实此举就足以说明他有意立袁尚为嗣,而不是袁谭。自从秦始皇把公子扶苏放外任而被胡亥和赵高钻了空子后,历代帝王就很少把接班人往外派了。袁谭当时任青州刺史,等到他从青州大老远赶回来时,袁尚已经“合法”地继承了老爸袁绍的一切,袁谭只有干瞪眼的份了。袁绍当时的官职是大将军,爵位是鄴侯,袁尚原封不动地继承过来。按那时的制度,爵位可以继承,但也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官职却是不能继承的,更何况“大将军”这样的显位,这相当于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哪能搞世袭?不过当时社会动荡,朝廷衰微,顾不过来这些,只要你实力够强,你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袁谭赶到冀州时袁尚已经当上了大将军,他没有机会了,可是袁谭同志也没有亏待自己,他立马自称车骑将军,当然也没有朝廷的认可,属于盗版。按照汉制,大将军之下是骠骑将军,骠骑将军之下才是车骑将军。袁谭盗了一回版才是个车骑将军,比起袁尚的大将军差了二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承认了袁尚继承权的合法xing,甘心接受他的领导?其实袁谭不可能甘心,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袁谭手里人马少,实力比起袁尚差着一块,如果现在就翻脸开打,胜算实在太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曹cāo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就等机会一举荡平河北,如果现在与袁尚开仗必然会被曹cāo趁虚而入。所以袁谭虽然心有不甘,可还是忍了,领兵屯驻在黎阳。袁绍之死对曹cāo来说可是个好消息,也是难得的良机,他当即亲率大军进攻河北。袁绍是在建安七年五月病逝的,曹cāo大军于同年的九月就到了——来得够快的。袁谭驻守的黎阳首当其冲,直接面对曹军锋芒。袁谭本来兵就少,又不愿意拿自己的人替袁尚拼命,于是就向袁尚求援,要求增兵。袁尚也不傻,你要这么多兵想干什么?是想跟曹cāopk,还是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行,不能给他!可不管怎么说,袁谭毕竟是在给自己看大门,一点表示没有也不好。于是袁尚采取了一个折中措施:不给袁谭增兵,而是派了个谋士过去,这个倒霉蛋就是逢纪。致书友鬼脸猫猫:关于刘备、公孙瓒拜卢植为师一事见于《三国志蜀先主传》,原文如下:“(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刘备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他十五岁(虚岁)时是公元176年,而黄巾起义爆发于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也就是说此时黄巾起义还未爆发。卢植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官拜九江太守,但随即“以疾去官”,回到老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他才被重新起用,刘备等人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从学于他的门下。项飞虽然力求引用的史料绝对准确,但因为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斧正。对于各位书友的指教,项飞一定虚心接受。感谢书友鬼脸猫猫和一直以来支持本书的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