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政东和周毓宁从国家整个经济层面又回到了贝湖,在贝湖省的整个格局里,省城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棋子,无论是安新发展得再如何好,都很难取代省城,省城的政治地位和居于全省中心地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永远是贝湖的中心。也许安新可以充当起贝湖经济龙头的角色,就像特区对于粤省,特区就是再怎么样,却也无法取代花城,对于贝湖来讲这两个城市也大致类似。省城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地位源远流长,也就注定了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科研资源,无论是工业底子还是政治资源,这些都是安新远无法相提并论的,也许安新能够胜过省城一筹的就是它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和体系、制度建设,以及科学合理的一个中长期规划,而这几点一经结合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足以一举超越这个一向以贝湖老大自居的省城,可两者可以各有侧重,但谁也替代不了谁的功能,周书明不是对省城没想法,也曾经较深的过问过,只是在之前省城实在局面太过糜烂,让他最后不得不抽身而出,以免殃及自身。不过既然看到他支持省城采取大手笔的动作,肯定也不会坐视。省城是一副烂牌,这样的烂牌要是能打出一个好的结果出来,那自然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既然他看到了这一点,在这上面无比精明的周书明又如何会看不到?而省城的两位主官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省城的新的规划蓝图上报到省委省政府。省委一直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对于市里的城市发展。在陆政东来之前,周书明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表明过态度,尤其是在杨凌峰时代,由于国有企业改制正是关键时候,一直别着苗头的周书明和杨凌峰在这个问题上难得的取得了一致意见,对于省城城市改造上力主慎重,避免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加上之前的市委主要领导本身就属于较为保守求稳的性格。所以省城市提出的几个较大动作的方案都没有能获得通过,反倒是小打小闹的挖补倒是推进得比较顺利。但这样的小打小闹显然是无法实现省城的蜕变,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之后,市里的两位主要领导都清楚,这应该是省城最好的翻身机会了。但现在罗善政和马立成头痛的是,看样子周书明是并不太赞同这个方案,恐怕周书明的观点还是要立足原有城区,往周边有计划的开拓。这样的想法在市里也是有一定的市场,无他,往周边发展。只要是在发展范围内的地块不需要费神就可以飙升,是解决财政增收的一个办法。但这些人同时也就习惯性的忽略了一个大问题:拆迁。以原有城区为依托。不管如何规划,这些地方都是人口相对聚集之地,而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天下第一难,何况依托原有城区,那拆迁对象就不是几千,而是以万为单位计,这么大的拆迁对象,其困难程度不用说也清楚:要么因为拆迁补偿很难达成一致而让实施的时间一拖再拖,要么因为手段太过于激烈而出现大问题,而被曝光,也很难快速推进,事实上也就很难快速转让大片地块,让财政收入能够在短时间大幅提升。而陆政东的方案不但整个面积比依托原来城区大很多,可以从容布局,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省里也希望省城要承担起中部中心城市的重担,确立以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区域核心城市。那么首先就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要有大手笔出来,陆政东的这个观点更符合这样的趋势,而且更重要的这样大的面积实际上需要动迁的人数和规模远远小于依托原有城区,也能较好的保存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的主要风貌,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业。当然陆政东的方案不利之处也是有的,那就是省城的财政资金会更为吃紧,毕竟前期的市政等基础设施必须要政府承担,有些眉目了,才会有金凤凰愿意飞进来。两者权衡下来,罗善政和马立成还是觉得陆政东的观点更好。可是周书明的态度罗善政和马立成也不得不考虑,如果周书明不支持,那事情就会相当的难办。省里两位领导的观点不一样,那注定就是一场神仙架,罗善政也能感觉到陆政东现在和在西部办副主任位置上的时候有些不一样了,有些昂扬奋发的那个陆政东棱角似乎消失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深沉含蓄背后的老辣,这样如此流畅的转变到新的角色上也让罗善政感到吃惊。甚至他感觉周书明在很多事情上似乎都在受着陆政东的牵制,很多时候不得不寻求和陆政东的妥协,而且很多时候陆政东看似主动在向周书明寻求妥协,可是在这样内敛低调寻求妥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反弹能量,陆政东是娴熟的运用着以退为进的策略,而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陆政东在被贝湖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陆政东肯定也不会一味的如此,只是在陆政东认为事关原则,或者事关大局的时候,这种反弹肯定会显露出来,不会石破惊天,但肯定是后劲十足……省里边两个主要领导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两人没有彻底的在这事上把分歧掰开之前,都不会把分歧公开化,不入局中,不仔细琢磨,你很难揣摩品味出其中不一样的味道,很隐晦,但是你却能意识到这中间泾渭分明。眼见得省城也许就又要变成两人观点交锋的所在,若是其他副省级城市,倒还可以超然一些的对待,而对于已经举步维艰的西原,如果没有省里的支持,那事情根本就很难想象,这两尊大神他是谁也不敢得罪,谁也得罪不起,一想到这个,罗善政想到这里就觉得头大如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