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地下建筑内的区域划分全部是用屏风来设置的,每两个区域之间都有六到八张屏风相隔,把所有的七个区域划分的倒也齐齐整整。隔在金银和青铜鼎之间的是六张超级大的三十页紫檀木屏风,两米左右的高度,宽度应该在十二米往上,每一扇全部都是花鸟纹的镂空雕刻,看起来应该是在整板上搞出来的。这么大的尺寸,又都是上好的紫檀木,工艺也十分的到家,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代稍微有些短,都是鬼子六那个时候做的,可即便是这样,也都很了不得了。一般来说,高档的屏风都是用紫檀木来做整板或者外框,这样镂空雕刻的,只要搞错一处,那这一张板子就算是废了。想要做好,就必须得具备不计代价和有足够的高级匠人,首先这四十多公分的紫檀整板就很难搞,在那个年代里,也只有皇家贵胄能够做到了。而且从尺寸上来说,四五米的屏风就算是大号的了,一般的都在两米左右,达到八米以上就要算是巨型的,十米以上的已经算是极为罕见,这十二米的超大紫檀木镂空老屏风,反正张辰是没有见过。金银和文玩之间的隔断,也一样是紫檀木的镂空雕刻屏风,不过要比另一边的六张要小一些,纹饰也不大一样,是十张二十页的山水纹屏风。但山水纹想要用镂空的手法表现出来就更加有难度了,虽然只有八米多的尺寸。但是胜在工艺更好一些。时不我待,整个地下建筑里的东西数量难以计算,张辰和宁琳琅也顾不上仔细欣赏这些古之大匠的杰作了,反正回去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最重要的是收纳。把这十六章屏风收起来,又看了一眼靠里边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鼎,张辰还是决定先去看看靠外一点的文玩,在所有的古玩文物之中,张辰对于青铜器的喜好并不是最大的。自小就是在张百川的教育下,对书画类和古籍类的东西吸收了很多的知识,再有董老和李天平的指点,在玉器和瓷器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知识积累。这两年以来,所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却是唯独对青铜这一项,从小就没有作为最重点的来学,只是出于不得不学。不得不通晓的无奈。而且自从用意念力淬炼过之后,大脑的发达程度暴增,在学习的同时把青铜的知识也都吸收了,所以才显得在青铜方面同样比较突出。之所以选择去看文玩这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哪一排排的多宝阁之中,有一只上边摆放着的全部都是铜香炉,而且其中的两只还甚是与众不同。张辰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别说小小的香炉了。禹王九鼎那样的物件也都在他的手里,二十几只香炉基本是难入他法眼的。但是这一架上的香炉确实不同。虽然他手里的东西有数以万计是比这些东西还要高的,可奈何这样的东西他手里没有。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物以稀为贵了。如今张辰手里的藏品上百万,却没有一只正经的宣德炉,这也着实是一个遗憾。而宣德炉偏偏又是很多藏家都比较向往并且梦寐以求的宝贝,能够有一只宣德炉,说出去那可是很有面子的。当初在例行的斗宝大会上,任志不就是想要用一只宣德炉来夺魁的吗,当那只宣德炉出现的时候,任志的表现就已经是那种夺魁后才会有的了,可见宣德炉的魅力之大。可惜的是他那是一只假炉子,不但没给他带来想要的地位,反而把马上风也搭上了,最后还被马上风敲了不少的钱财了事。宣德炉得名于大明宣德三年铸的风磨铜香炉,后世模仿者数不胜数,也留下了不少的仿制精品,但是存世的却是少之又少了,而宣德三年的更是屈指可数。现在市面上的宣德炉也可以说能用数之不尽来形容,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现代的仿品,毫无价值可言,充其量也就是个百八十的成本而已。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晚清明国时候的,甚至撞大运的话也能找到晚明或者清早期和清中期的,那价值就要更高一些,最好的也有很不错的价值,但是相比于真正的宣德三年货,品质就要差很多了。就张辰送给老爷子张问海用的那只,就是清中期仿品之中比较精致的,当时花了很少的钱搞到手,也算是捡了一个小漏,到现在估计也能值个三二十万的。当时任志拿出那只赝品炉子来,还真把张辰给懵了一下,那炉子的确是很漂亮,做的也很仿真,如果不用意念力去观察的话,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发现问题。最开始的一霎那间,张辰甚至都有些羡慕马上风了,搞到那么漂亮的一只炉子。现今存世的名炉张辰也见了个七七八八了,真正符合宣德三年品质的不过双手之数,其它很多都是在宣德朝之后制作的,也有几只满清时候的仿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当然不是说那时候的人都在仿制宣德炉盈利,那时候的宣德炉虽然也有很大的名气,却远远达不到今天的程度,再说那时候的人作假还没有猖獗道现今的地步,基本都是以乐趣和欣赏为主的。尤其是一些皇帝下令仿制的,就更加没必要以盈利为目的了,一个皇帝弄这个,他能卖给谁呢。再折回来说,如果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就更要做到精益求精了。老年间能有空惦记宣德炉的人,除了乾隆那样自以为天下第一,把玉琮当辋头的傻x之外,可真没几个好糊弄的。张辰才多大啊,离三十还差好远呢。哪怕是有意念力帮忙,也有很多缺憾是自身弥补不了的。宁爷在收藏上搞了大几十年了,民国的时候就饬查古玩界,那时候的玩意儿可比现在多多了;尤其是到了欧洲之后。走了多少的国家去憋宝,硬是没拿下一只正品宣德炉。整个张辰的师门里,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包括陈老、董老、张百川、李天平等等,也是没有宣德炉在手的。据说当年张辰的师祖手里有过一只,但是却在清末战乱的时候给丢了,至此以后师门中就再没出现过宣德三年货。可见真正的宣德三年货是多么的稀少,现如今一只都已经到了几百万甚至更高的价格了。依然是有价无市,手里有货的都是不怎么在乎钱的,谁舍得放出来呢。不止张辰兴奋,宁琳琅也是看着眼直。前面不远出的多宝阁上,可是摆放着二十多只香炉,从外形上看基本都能和宣德炉挂上。鬼子六在当时可是排名第一的王爷,手里的好东西绝不会少了,这么多里边有个一只两只的。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吧。刚刚都把心思放在清点金银的事情上,现在弄好了,注意力自然就投入到其它的事务上。两个人快步走过去,一边走。一边使劲地顶着那些炉子,就怕是一眼不看炉子就能跑了似的。张辰在过去的路上。已经释放出意念力去观察了,成色果然不错。最少的也有三层绿色的光芒,最多的九只表面的绿色光芒达到了九层,这里边很可能就有宣德三年的啊。两处之间相隔并不远,几步之间已经到了那只多宝阁前面。宁琳琅拿起一只差不多二十厘米的直径,七八厘米高度,表面略呈淡金色的双耳炉子,在手里细细地摸了一遍,上边的些许灰尘全部褪去,在强光灯的照射下反射出刺眼的光线。用手稍微把灯光遮起来一些,里里外外地仔细看过之后,把炉子举在张辰面前,想一个小孩子一样,兴奋道:“师兄你看,这真的是宣德炉诶!看看这表面,实在是难以言喻的细腻,我看着应该就是宣德年间的了,你来看看,到底我看的准不准啊。”张辰早已经用意念力观察过了,这只的确就是宣德三年的宣德炉,货真价实如假包换,但是在炉子的一个足旁边有益处小小的磕伤,品相已经不是这里边最好的了。不过也不能打击宁琳琅的高兴,笑着接过宁琳琅手里的炉子,看了看才道:“嗯,我的小师妹真棒,眼力一流啊,一出手就是真正的宣德三年货。这炉子的手感细腻是判断宣德炉的一个关键,真正的宣德三年货使用的料子是经过十二炼的,在不停的锻打中,把料子里的杂质全部弄出去,剩下的就是精华材质了。又经过几百年的使用和把玩,表面的包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厚实且混润,已经呈现出佛经纸的色泽,的确是宣德炉中的上上之品。来,给师兄亲一个,以资鼓励。”宁琳琅给张辰在脸上亲了一口,娇斥一声,给了张辰一个结实的白眼:“师兄,你又来了,真是色心不死。真没想到啊,居然是这么大的一座宝藏,我感觉我们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还是先把这里的事情弄好了在做其它吧。”说完又拿起另外的一只炉子,这只炉子和普通的有些不同,是一个长方形开口的。大约二十公分的高度,二十公分多的长,十二公分左右的宽,两端是竖立的朝天耳。宁琳琅看了看有些拿不太准,问张辰:“师兄,这只炉子从某些特征看起来应该也是宣德三年的,但是这种包浆和颜色却不在五色之内,又是一只方形四足鼎的样子,我实在是有些拿不准,你来看看。”张辰微笑着接过炉子,这只正是让他很感兴趣的两只之一。这只炉子的确是和其它的不大一样。首先它的器型就与众不同,有些类似于方鼎的形状,鼎足和鼎身的高度都快差不多了,这种样式的宣德炉别说是在宣德三年,哪怕是在整个宣德一朝的遗物,以及后世的仿品当中,都是没有见过的。虽然没人见识过,但没见过不等于没有。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手里。这只炉子九成九是要抓瞎;哪怕是一些已经入行了的,或者入行有些年代的人,也不一定能够顶着巨大的压力,把这只炉子收下或者是坚持为这只没有历史记录的炉子辩护。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人。也只有很少数的一些老爷子,和那些一心扑在文物研究上,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量之后的人,抱着琢磨和研究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去推敲分辨,最后给它验明正身。宁琳琅年龄虽小,可他从小就跟在顶级高手的身边,她的父亲弗雷德里克。也是古玩方面的一把好手。来到京城后,又有一大票的高手给她指点,天天和张辰这个妖孽混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凡是遇到拿不准的东西就去推敲和琢磨的习惯。而不是从潜意识就开始拒绝上当。一旦有了疑似仿品的嫌疑就会向看着烧红了的炭块,恨不得离得远远的。而她的这种习惯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辰对她的影响,包括卢俊义、石磊他们,都潜移默化地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并且在捡漏协会中大范围的扩散。这种现象的出现,源头就是在张辰百发百中上,而张辰本人总是从每一件玩意儿的细处抓真相,来证明他的眼光完全无误。宁琳琅把炉子递给张辰。就是要张辰来告诉她,这只炉子是不是宣德三年的。如果真是。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证明;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年代的。又应该怎样判断。几乎每一个跟张辰在一起淘过东西的同龄人和朋友师兄弟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但凡拿不准的就去找张辰,只要找到他手里,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宁琳琅和张辰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两人之间的这种合作也是最多,张辰自然是知道她的意思。接过香炉在手,张辰先是拿起香炉看了看款识,完全符合宣德炉款识的两大标准,不过这个事属于少数一类的那种,比常见的多了一横。接着再把意念力释放出来,穿透表面上流行着的九层绿色光芒,进入到炉子的实体之内,自喜地观察着炉子内部的分子构造,以及一些不同密度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后的变化规律。这只炉子张辰刚才在远处的时候就已经盯上了,首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外形,却又在年代上比较有说服力,如果真能证明这是一只宣德三年的炉子,那岂不就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吗。可这样的玩意儿不像书画、瓷器等作品,有很多成形知识可以借鉴,整只炉子上面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识,再无其它明显的辨识目标。若是一般的藏家,这个时候想要辨识真伪,恐怕就只能是依靠科学的碳十四半衰期鉴定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张辰之前也遇到过,处理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通过意念力的作用来放大物体的每一处,来寻找可作为理论的细微线索;二是将意念力穿透进物体内部,从内部的分子结构来判断物体本身的材质。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依据和正确的判断。正经的宣德炉都是在宣德三年出来的,使用的基本材质是从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还加入了其它的一些金、银等等的贵金属,以致炉子的质地已经特别的细腻,再经过十二次的锻打,材质就更加的精纯了,这个特点是其它炉子所不具备的。虽然后来也有人通过同样的手法,使用同一批工匠制作过,但在整个制作的过程和工艺方面,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难以达到真正宣德炉那样的效果。张辰在收藏这一行当中,在意念力上受益颇多不假,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他的专研和细心,否则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效果。就在宣德炉这一道上来说,张辰所依靠的可不只是意念力的神奇,为了能够寻找出更多的辨识方法,他所作出的努力要比一般的收藏家多处很多。宣德炉的基本材质是风磨铜,张辰曾经专门从泰国买来少量的铜矿石,在实验中心用古老的风磨方法提炼出金属铜,分成若干份之后再加入不同的其它可能出现在宣德炉中的贵金属,亲自上火进行十二次的锻打。制作出了一批仿宣德炉后,通过肉眼和意念力,以及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从各方面综合检验这些炉子和材质,这才得出了先进最为科学和可靠的标准。甚至张辰还亲自把几批不同材质的料子进行了十五次锻打,并且做出成器,然后和十二炼的材质进行对比。这里边所下的功夫和辛苦,远远不是一般的藏家所能比得了的,同样他所得出的数据和知识,也远超出一般藏家的见识范围。也正是因为这样,张辰才能看明白这只不同寻常的宣德炉,也只有他才能真正明白这只炉子的与众不同源自何处,这即是所谓的“付出总有回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张辰现在可以说已经是鉴定宣德炉的天下第一高手了,宁琳琅之所以首先到这只多宝阁上看看,不止是因为她知道张辰对好炉子的渴望,而她也很愿意在家里或者唐韵增加宣德炉这至关重要的一项,更是因为她对张辰鉴定宣德炉的能力。事情就是这么的巧,之前张辰在实验中心的时候,因为突发奇想,曾经把烧制青花瓷的钴料加入到一块炉料的废料中,打出了一只很小的炉子。那块料子又因为在锻打的初期就加入了金、银和锡等金属,再结合钴的放射性作用,出来的炉子在淡金色中又有些微蓝色,完全不同于其它的炉子,颜色虽然比较怪异,倒也显得甚是独特,别有一番味道。张辰没想到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有工匠尝试过这样的炉料组合配方了。而且很显然,手里的这只炉子在炉料配合的比例上,要比他当时随意添加的玩闹之举正规很多,考虑到了锡的蓝色和钴料化学反应后的蓝色之间的调和,以及钴的放射性对于金、银、铜等金属的影响,呈色淡金带微蓝,完全是一件成熟的艺术品。所以在刚刚看到这只炉子的时候,张辰的心脏很不争气地狂跳不止,能够找到一件五百多年前就用类似方法制作的炉子,虽然作者已经逝去很久了,但是就这么一点点相同之处,却是牢牢地把两人的思想凝结在了一起,这也算是万里遇知音了吧。通过意念力对炉子内部构造的了解,内部的分子排列和不同金属相熔合后的结构和正品的宣德三年炉相比,除去有锡和钴的成分,以及放射效果之外,都是完全相同的。张辰已经很确定,这的确是一只宣德朝御用工匠亲手制作的炉子,而且所用的炉料也确定是宣德三年那种十二炼的料子。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这只炉子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因为在料子里边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锡成分,使得这只炉子历经五百多年,在不同的环境中被把玩和放置,还在这不见天日的地下建筑中存放了一百多年,却能够保持完全没有氧化和生锈,这一点是在其它炉子上不曾有过的。而这炉子内腔中的香灰,和烟熏后所造成的痕迹,也能够找到宣德三朝的证据,只是这炉子是否皇家使用的贡品还不能确定,也许只是工匠私下里偷偷弄来玩的也不一定。不过,不论如何,这只炉子已经可以肯定是宣德三年的,单凭这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品质,就足以当得上当世名炉了。当时张辰弄出那只小炉子的时候,宁琳琅并没有在场,而张辰和褚铁眼也并没有认为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是觉得比较有趣,当做是偶然得知的罢了,时候也并没有跟别人说起过。现在遇到了实物,这样的的教学机会可是越来越少了,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宁琳琅说一下这里边的关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