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镬烹「借过,借过。」「大娘,让我过,小狗子等会儿请大娘吃肉包。」头上贴着狗皮膏药,年纪大约十来岁,绰号为小狗子的男孩像钻头一样,拚命地往「菜市口」里的刑场里钻,想替自己争取「看戏」的好位置。他个头小又滑溜,很快的就钻进最前头去。「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从官宦仕绅到贩夫走卒,要想踏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因此「菜市口」成了北京绝佳的示众行刑场所。小狗子踮起脚,伸长脖子看了看。刑场上不见头裹红头巾,怀里抱着鬼头刀的刽子手。这刽子手相当有名,动作利索,砍头绝对不下第二刀,因此被大家称为「秦一刀」。小狗子只看见刑场中央有一个大锅子,底下柴火正烈,阵阵白烟从锅内不断地冒出。「甭看了,秦一刀今天休息,不出『红差』。」这「红差」比较可信的有二种解释──一是斩首时血喷满地,血染黄土;二为刽子手头裹红头巾,而怀里抱的鬼头刀,是用鲜红色的「蒙刀布」罩着,因此称为出「红差」。「这是为啥,李大爷?」小狗子问。问完,小狗子就将手中一小袋花生米、一壶酒递给了身前一位中年男子。小狗子口中的李大爷开了一家金宝号钱庄,身边不缺银两的他,每回「菜市口」有处死犯人的「戏码」可看,李大爷总是能用钱买到最好的观赏位置。「今天不砍头,换别的花样。」李大爷摸了摸下巴的胡须说。听李大爷这么一说,小狗子精神全来了!他兴奋地问:「大爷,犯人要用哪种方式处死?」李大爷笑笑。死刑犯死在「菜市口」不稀奇,稀奇的是,犯人是怎么被处死的。「是『镬烹』之刑。」「……什么?什么是『镬烹』之刑?」小狗子的小脑袋瓜突然打结了。「就是把犯人丢进大锅里,然后用热水煮死!」李大爷身旁的家奴说道。小狗子愣了一下,他在「菜市口」看过犯人被凌迟、被斩首,上一回还看过五马分尸。被热水煮死还是他第一次看到。「李大爷,今天要死的犯人是谁?」「听说是个贪千两白银的大官,不过……也有人说他是被得宠的太监给陷害的。」李大爷说。「菜市口」刑场有一临时搭建的行刑帐棚,帐棚前有一黄土垒成的土灶,灶上有一大铁锅被铁架支在中央,下边堆着浇了油的劈柴。这铁锅上宽下窄,直径四尺,深二尺多,里头正滚着冒烟的热水。行刑官高声念出案情,然后展开圣旨宣读皇帝处刑的旨意。「要开始了。小狗子,看仔细了,这『镬烹』之刑,咱们一生当中或许就只能瞧见这一回。」李大爷说。他屏气凝神的看着,还不忘提醒身旁的小狗子。行刑官圣旨宣罢,立刻从牌桶拿出刑牌往前一掷,接着喝道:「来人呀,带人犯,立即行刑!」人犯被拉了出来,他被麻绳五花大绑,神情惊恐!四名粗壮的官差将他提上高台,人犯开始激烈的挣扎,不过在挨了几记重拳后就被丢进大铁锅。热水滚着,人犯的脸瞬间涨红,就像一颗熟烂的红柿子。他嘴巴被破布塞着,喊不出声。热水四溅,人犯脸上开始起大小粒的水泡。他死命地伸着脖子不让头没入热水中,瞪着一双惊惧的眼睛看向四周,眼角跟着流出血泪。「加柴火,赶紧烹死犯人。」行刑官说。行刑官或许是残酷无情,但也许是他不想让犯人多受苦,因此想赶紧了断犯人的生命。「是。」官差闻令立刻将浸油的干柴丢入土灶,烈火猛然地窜高燃起。人犯的脸早已赤红成猪肝色,脸皮表层也逐渐剥落,他面朝天随后白眼一翻,被活活煮死水中。刑场忽然一片静默,李大爷跟小狗子看的是心惊肉跳,面色惨变!二、吐儿冢「烹刑」简单来说,就是将人丢入煮有滚烫热水的大锅中,将人活活煮死,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烹人的案例应该发生于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两代。相传最早遭受「烹刑」的被害人就是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商朝晚期,纣王因为宠爱妲己,建立酒池肉林,终日只管享乐,不理朝政,他更暴虐无道无视于人民的死活。反观生活在陕西的周族百姓却是安乐生活。原因无他,全是因为周族82岁的首领姬昌广施仁德,用人、施政得当,因此深获人民拥戴。但这也让姬昌祸从天降,纣王认为深得民心的姬昌来日肯定有谋反之心,于是早先一步将姬昌抓了起来,囚禁于「羑里」〈「羑里」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国家监狱。〉姬昌被囚后,他孝顺的长子伯邑考因为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于是来到殷都求纣王放了父亲,没想到事与愿违,他反而成为纣王的人质。由于姬昌精通易卦,为了测试他的卜卦能力,纣王令人将伯邑考丢进大锅里烹煮,然后做成肉汤要姬昌吃下。也有一说,纣王将伯邑考的肉剁成肉酱,做成肉馅饼。姬昌看到这热腾腾的肉汤,知道是用儿子的肉做成的,也很清楚纣王想试探他,如果不吃,必定会引起猜疑,于是强忍悲痛,勉强喝下肉汤。送人肉汤的侍卫看姬昌喝下汤后,便回王宫复命。「大王,姬昌已喝下肉汤。」侍卫说。「很好,很好。」纣王非常高兴,于是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呢?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汤都不知道。」之后就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ㄜ…ㄜ……」自从姬昌吃下儿肉后,羑里城的西北角每天都会传来阵阵的呕吐声,那是一位白发老人含泪发出的。相传姬昌就是在那无奈又悲愤的想将儿肉吐出,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大土冢,后人称为「吐儿冢」,也称「兔儿冢」。直到今日,那个坟冢依然存在,墓碑上写的是「伯邑考之墓」。更具神怪色彩的是,当时姬昌吐出的肉都变成了兔子,所以现在河南省汤阴县羑里城附近还流传着一句俗话,就是「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因为那些兔子可是伯邑考的化身。「烹刑」也有另外说法,名为「五鼎烹」、「镬烹」或「汤镬」(镬ㄏㄨㄛˋ),就是用鼎或镬烹煮罪人。鼎是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镬则是大锅的一种,专门煮肉。鼎、镬都是用铜或铁铸制而成,鼎多为圆形三足或四方形四支脚,有当作提鼎把手的两耳,也可穿进木棍以便抬举。镬是大腹,圆形,但没有足。中国古代煮肉都会切成好几大块入鼎烹煮,因此,鼎都比较大,用来「烹煮」人也较刚好!也因为鼎大,壁厚,烧火煮食(烹人)时难以集中火力,所以用鼎煮食(烹人)很费力,需要耗费许多燃料。鼎是食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周朝规定,天子用九个鼎,诸侯用七个鼎,大夫一级用五个鼎,一般寻常百姓还无法使用鼎。《汉书?主文偃传》便写了汉武帝时,一位大臣主父偃所说的名言,他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亨即烹)白话的意思就是,大丈夫来到人世,如果无成名就用五鼎来吃饭,被「五鼎烹煮」而死也是好的。三、完璧归赵「汤镬」这用滚水煮人的酷刑,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跟成语可讲,那就是「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国的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因为觊觎和氏璧,于是想用十五座城池跟惠文王交换和氏璧。惠文王于是派遣使者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跟秦昭王谈判。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交换意愿,于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会将和氏璧交给他,结果蔺相如却悄悄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然后再回秦国。秦昭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不过蔺相如却义正辞严表示,秦国若真有诚意,请先割城再派使臣到赵国,赵王自然会把和氏璧奉上。蔺相如还说:「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应当被处死,我请求去受烹煮之刑(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秦王本想杀了蔺相如,但思虑后认为这么做不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破坏赵、秦两国友谊,于是放蔺相如回国。这就是所谓的「完璧归赵」。除此之外,《汉书?苏武传》还写道,「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这段话就是从苏武嘴蚌。说到苏武,有些人或许听过「苏武牧羊」这首歌,这传诵一时的歌曲就是说他的故事。苏武是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将近19年。期间,投降匈奴的李陵多次劝说投降,都遭到苏武拒绝,表示要以死明志,苏武说:「现在能得到杀身报效的机会,即使是蒙受斧钺之诛,汤镬之刑,也甘心情愿,」。「斧钺」就是以大斧砍,是古代军中刑戮,与「汤镬」同是汉朝的残酷死刑之一。四、人肉涮涮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