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5章 斩首之刑 (1)

作者:伊藤翔 字数:3479 更新:2024-05-10 20:04:33

一、鬼头刀烈日当头。「大人,午时三刻已到,可以行刑了。」县令李大人昏昏欲睡,点点头。他身旁两侧各有一人,一人为监斩官,另一人负责记述行刑过程。这砍头的露天刑场只摆了一张案桌,桌上放了一只朱砚跟一枝朱笔,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无位可坐是千百年来所留下的刑场规定,官员只能站而不能坐。百姓们逐渐朝刑场靠拢了过来,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犯人吃饱,梳洗好了吗?」李大人问。「回大人,已吃饱,现在正要拉去梳洗。」犯人只扒了几口饭就再也吃不下,衙役于是将犯人拉起,拉到刑场的西侧。在那里,早有两位一老一少的剃头匠在那里等候。剃头匠先将犯人的脑门给剃干净,再将辫子松开,仔细地来回梳刷几遍,然后将头发卷起放在头顶。这样犯人的颈部就光溜溜地,好方便刽子手下刀。半个时辰后,衙役将犯人拉至刑场中央。「启禀大人,可以行刑了。」见状,一旁帮忙县官处理司法审判事务的刑名师爷,将「犯由牌」交给了李大人,上面书写了犯人的死刑罪状。李大人快速地浏览一遍,接着拿起桌上朱笔在「犯由牌」上的斩字打了一个钩,然后把朱笔往后丢,再把「犯由牌」往前扔了出去。问斩之人因钱财问题而杀害双亲,罪无可赦。「犯由牌」一落地李大人便踢倒案桌,头也不回地回到了衙门。会这么做,是因为官爷们相信,就算判错案,砍错脑袋,那些鬼魂也无法找他们报仇。「行刑刀手。」监斩官喊着。「在。」刑场东侧,砍头的刽子手走出,他身材壮硕,头裹红头巾,一脸威严,胸前怀抱一柄鬼头刀,这刀无鞘,刃不见天,用一块赤红的盖刀布给罩着。鬼头刀的刀锋长约二尺,略弯,前宽后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木柄的把手上刻着鬼头。犯人早已被拉至中央,他跪在地上,身体略为往前倾,露出给刽子手下刀的脖子。刽子手缓缓地走到犯人侧面,「别动。」话说完,刽子手屏气凝神,手中鬼头刀扬起,瞬间刀子落下,喀嚓一声,犯人的头已经被砍断,落在地面。霎时,血液向涌泉一样从颈部动脉喷出,将黄土给染红。围观的百姓逐渐散去,只留下准备收尸的犯人家属。二、文天祥就义上述的光景,在中国古代常常可见,算是处死犯人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简单来说,「斩首之刑」就是刽子手用刀或斧砍下犯人的脑袋,让犯人身、首分离。这种处刑方式是谁发明的,无法考证。不过从史料来看,似乎是黄帝首创。远古时代,蚩尤北犯,黄帝在河北琢州与之决战,生擒蚩尤。最后黄帝命人砍下蚩尤的脑袋,挂在军门之上,以威示天下。(高承《事物纪原》第十卷中写道:「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枭首之起。」)秦代将「斩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后直至明、清,皆有「斩首之刑」。与「斩首之刑」略同的就是「枭首」,就是把人斩首,然后将头颅挂在木杆上示众,起到恐吓作用。此刑隋唐宋曾经废除,但明清时又拿来处死强盗、杀人之类的重犯。「枭首」之名从何而来?有此一说是,远望时,悬挂的人头像是夜枭(猫头鹰的一种)站立于树端,因此称为「枭首」。(枭首于《辞源》的解释:「旧时酷刑,斩头而悬挂木上。」)「斩首」如果大量用在军事方面,就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做成「京观」。古代中队作战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会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山丘状的尸首堆,好彰显其胜利。若是战胜于敌境内,则更可震慑、威吓敌国。除了尸首,也会将败军士兵的头颅斩下堆积成塔,用意同上。公元418年夏国进攻中原,就将东晋军队阵亡将士之首级堆积为京观,称为「骷髅台」。秦国当时也流行以斩首处决死囚或敌兵将领,从秦惠王七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九十七年里,秦国总共斩了113.8万颗敌人的脑袋。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传首九边」之说,就是将斩首的官员首级在全国传递,目的是威慑官员。在电视剧里,经常会听到判官对犯人说:「推出午门斩首!」不过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位于北京紫禁城的午门从未斩首过犯人。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四个门中最气派的一个门,呈凹字形,下部为城墩,上部为城楼。午门总共有五个门洞,中间的门还是供皇帝出入的「御道」。也因为这样这里门禁森严,许多重要仪典也都在这里举行,是极为庄严的地方,所以不可能在午门斩首犯人。经过考证后,史学家认为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才是真正斩首的刑场之一。「菜市口」在当时是一个地处闹市的倒丁字路口,百姓来往十分频繁,因此成了斩首示众的绝佳地点。菜市口杀人最多的一次发生于清光绪初年,有七十多名土匪因为集体盗皇陵而被判处秋后斩首。当时防止劫囚与维持行场秩序的兵勇就出动数百人,拉盖尸席的马车就有七八辆。因为斩首的是土匪,怕余党劫法场,据说连街道两旁的送魂酒都免了。时辰一到,监斩官手握朱笔,连连勾画,刽子手各就各位,依顺序砍头。因犯人实在太多,刽子手又少,砍了一轮之后,刽子手也气虚手软。眼看一颗又一颗的人头落地,跪在后方等着行刑的犯人早就吓得昏死过去。在菜市口被「斩首」的第一个历史名人,据说就是南宋的丞相文天祥。那时北京城叫大都城,菜市口也不叫菜市口,叫柴市口。元朝立都时,那条街以卖柴为主,后来由卖柴变为卖菜,才改称为菜市口。公元1278年,文天祥与元军作战,结果在广东的五坡岭兵败被俘,辗转押送回大都城囚禁,他受尽折磨,气节丝毫不变。元世祖忽必烈因为爱才,以他们全家团聚做为条件,要劝降他,但文天祥还是不肯投降。忽必烈对他激赏不已,问说:「你有甚么愿望,朕一定答应。」文天祥笑说:「亡国之囚能有甚么鸿愿?天祥只求一死,于愿已足!盼勿为难南宋百姓与家人。」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菜市口被斩首慷慨就义,死时四十七岁。在中国,被「斩首」的历史名人,还有武圣关公。建安二十四年,荆州失陷,关公与众将败走麦城。十二月,关公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结果遇潘璋部将马忠埋伏,被俘。关公和义子关平于临沮被斩。孙权怕被刘备报复于是将关公首级送交曹操,曹操收到后以诸侯之礼将关公的尸骸下葬。民间传说,当曹操打开放着关公首级的盛匣时,关公首级竟瞪目开口,吓得曹操大惊失色,因此赶紧为祂大设祭礼,希望能够藉此安抚祂的英灵。三、午时三刻大陆北京有著名的刑场「菜市口」,清末,台湾也有自己的刑场,就在现今高雄县的凤山古城,具体位置就在古城澄澜炮台外侧。刽子手将犯人斩首之后,便会将斩下的头颅绑在炮台附近的芒果树上,用意当然就是「悬首示众」。之后,因为头皮腐烂,头颅就会与发辫分离而落地,这时官府才准家属拾走头颅与尸体合葬。日治时期,台湾此处刑场才作废。另外,古城的南门及东门也曾设置类似的刑场。说完刑场,接下来在谈斩首的日期与时间。明清时期,斩首的执行日期有两种形式,分为「立决」也就是立即执行,和「秋后决」就是秋天后执行。清律称前者为「斩立决」,后者为「斩监候」。一般来说被判「斩立决」的犯人,都算是重刑犯,所犯的罪几乎都是谋反、大逆、谋叛及杀人、强盗罪等等,这些罪皆是重罪,所以才会判「立决」。其他的犯人都是等待秋天后才砍头。为何要等秋天后才执行,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镇压叛乱,结果演变成将士为了邀功而随意杀生,有的兵将还割下乞丐的头要求奖赏。许多百姓都未经审判,就成了刀下亡魂,百姓出门都得提心吊胆。而当时的死刑制度「斩立决」也的确导致部分冤案的发生,当时一位大臣林聪,向明英宗提出「秋后决」的观点,建议对死刑犯春判、秋决,便于死刑复核,减少冤案错杀。明英宗几经思量后采纳了林聪的建言,天顺三年便下诏执行此一律法制度。清朝也延用这一司法制度,「大逆」、「大盗」一类重犯,若被判「斩立决」,需待刑部覆批,然后斩首。其他判死罪的犯人若判为「斩监候」,一律暂缓执行。待次年秋天,将所有卷案交由三司秋审或覆审。(三司: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即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待断定无错案后,名单交给皇帝勾决,于霜降至冬至期间行刑斩首。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朝代处决犯人几乎都在入秋以后。斩首的运行时间原则上都是在午时,应该就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之间,但是按照古老的习俗,一般都在午时三刻执行,也就是十一点四十四分到十二点整。之所以会在午时三刻斩首,有此一说是,避免鬼魂的报复!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处刑是「阴事」,无论被杀之人是否罪有应得,就怕受刑者的鬼魂会来纠缠执行处刑的人,譬如监斩官、刽子手等等。因此,午时三刻太阳当空,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能震慑鬼魂,还能让罪大恶极的罪犯连鬼都做不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午时三刻」是人的精神最为萎靡的时候,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所以此刻处决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四、血馒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