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驾驶着那辆已快报废的面包车,一路狂奔地驶入了市区,灯红酒绿的街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从刚才的惊恐中稍稍回过了神来。我把车停在了一段繁华的商业街的路边,点起了一支烟开始猛吸起来。“没想到我从业近十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今天却会被一座坟墓弄得惊惶失措,实在可笑。”随着那淡淡的烟雾一丝丝从我的嘴里涌出,我的心情也渐渐恢复了平静。我再次发动了汽车,对自己说道:“还是回去洗个澡,有什么等明天再说吧。”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我一步步爬上了六楼,推开了阔别已久的家门。这是自林原案件发生之后我第一次回来。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很少回这个家。家?其实这根本称不上是个家。对于我来说这里不过是个能够容身睡觉的旅店,甚至连旅店都不如。凌乱不堪的房间,到处都积满了灰尘。我走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放洗澡水,从管子里流出的却是带着铁锈的黄色**。对于这种事我早已习以为常,我开始等待,等着那锈水流尽,然后塞上浴缸的塞子。接着我回到了客厅,一头倒在沙发上又一次开始抽起烟来。我任由烟灰散落在地上,我猛烈地一支接一支地贪婪地吮吸着烟草里的尼古丁,直到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冲淡了那满屋子的霉臭味。说实话,我讨厌这个地方,我宁愿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随便将就一晚也不愿意回来。我也不愿意去整理和打扫,每次回来的时候总是那样精疲力竭,何况对于我自己而言,房间的整洁与否根本就无关紧要。每次呆在这屋子我就会有一种压抑感,最后这种压抑会变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没有人和你说话,没有工作来分散的你的注意力,凌乱的空间阻挠着思维,寂寞的空气让整个人都要发疯。一回到这间屋子,大脑就会变得如同这房间一样一片混乱,我希望这种混乱能够让我不去想先前所发生的一切,可是我却错了。黑暗与寂静,寂寞与空虚,当这四者结合到一起时,往往会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死亡。黑暗,什么也看不到的黑暗;寂静,什么也听不到的寂静;随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肉身化成了灰烬,精神化为了青烟,留给你的只是一座荒凉的坟冢。时间并不因你的消亡而停止,人们很快会从失去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在岁月的流逝间逐渐把你淡忘,最后又必然地重复着你曾经走过的那条死亡之路。这,就是死后的世界,沉沦在无尽的黑暗与寂静中,永远地沉沦下去,没有来生也不会有转世,看不到任何东西,听不见任何声音,感受不到一切!这,就是死后的世界,一片封闭的只有你一人的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就这样躺在沙发上,继续去品味着死亡的意境,去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去感慨那必死之路的无奈。然后这些年所见到的各种死亡现场的场景一幅接一幅地闪现在眼前。那些死后仍然显露出为求生存而挣扎的表情以及在看到死亡瞬间而惊恐的各种神态,逐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在生时我们追逐着贪欲所带来的那种快感,追逐社精神与的满足,为了物欲我们消耗着生命,直到临死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自己的结局其实无法改变。人间百态,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消亡,或许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悲哀。在这样的感受下,我开始惊恐,心跳开始加快,最后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而坐了起来。走到了电脑旁边,按下了机箱上的电源,接通了网络。幸好,在这人与人之间日益相对孤立的时代,还有网络这个新事物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虽然那几乎是虚拟的,但至少可以打发掉那种因寂寞与空虚所带来的恐惧。我随便点进了搜狐频道的论坛,聊天室在这个年代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当初的那种魅力,或者可以说几乎成为了一个空虚的人们满足的“牛肉场”,取而代之的是日益繁荣的BBS社区。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尤其是男人,在感受寂寞与恐惧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能有一个懂得自己的女人来解读自己的心情,正是这样的一种情绪让我阴差阳错地进了一个名叫“女人怕鬼”的社区,又阴差阳错地看到了一篇名为“借尸还魂”的帖子。当然,让我去点开这张帖子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标题,“借尸还魂”并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中国几千年来的神鬼传说中,经常被提及,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异志》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吸引我的是帖子标题后面的那两组三位数的数字——浏览数与回复数。一个很平常的话题却有如此高的人气,这不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点开了帖子后,一个粗体大字的标题醒目地跳了出来——“借尸还魂——有关不死轮回的思考”。我对此摇着头抱之一笑,心中默默地想着:“是什么人会这么无聊,竟然拿着这些茶余饭后的山海经来做论文,乍一看这个标题,还真像是那么一回事。”不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索性看看此文的作者到底是如何去论述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文章里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诡辩之术,对于辩论的技巧,我一直饶有兴趣。“生命从其开始的那一瞬间起便注定了一个结果,无论其过程怎样五花八门,无论其属于何种类型的生命形式,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有生即有死,有死才有生,生命就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交替中繁衍生息。这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必须接受的残酷的自然规律。越是高等的生物就越能体会到这种残酷,而对于大地万物生灵之主宰的人类来说,这种感受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荡起恐惧!贪婪的本性让我们无法割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死后的烟消云散让我们总是无法去直面那一个必然时刻的到来。在正常的情况下,在没有失去理智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人会欣然去接受来自死神的邀请,在面对死亡时,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无奈。求生,是一切生命的本能,无论其意识形态发展到如何的高度,这种本能是无法改变的。更多的时候,人类靠着精神这种无形的力量在抑制着自己的动物本性,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但这并不就代表着本能的消失。就正如我们的繁衍是依赖于追逐两欢时所带来的那种快感的必然,如果没有这种原始的,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存在。虽然我们如今已经掌握了无性生殖的技术,但这并不能成为消除人类对追求的原始本能。婚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文明的社会中得以诞生。因此,求生的本能让我们在几十万年的生命里程中不断追寻着永恒的生命形式!我们害怕死亡,害怕那个未知的世界,在没有选择的无奈下,宗教成为了人们摆脱死亡恐惧的理想的信仰方式。从远古对图腾的崇拜到近代的各种宗教流派,无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死后世界的描绘。从历代发现的墓葬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在那个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对死者除了缅怀之情外,还有着深深的畏惧。这种畏惧的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死亡的悲哀与人死之后的那个世界的未知。他们幻想着人死之后意识将继续存在于世上,并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去完成他们生前尚未完成的遗愿。最后在接受了神灵的审判之后再次轮回到世间,或许是留在仙界,回到神的身边过上永恒快乐无忧的生活。这种幻想正好揭示了人类对用生的向往,也因此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死在这种信仰下代表了一个新生的开始,即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不死的轮回成为了人们思想中的理想生命模式。但是,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唯物论的诞生,彻底粉碎了人们对这种轮回的生命模式的幻想,在毁灭的同时,意识随之消亡,更不可能有轮回。不过,人类并未因此而放弃了寻找改变这种意识消亡状态的钥匙。人们开始寻思,如果能在死后保留下意识,那么轮回就有了可能。随着这种思想的产生,一个新兴的学术产生了,这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古代神学之间的一个学科,也就是我们如今广为谈论但却并不入流的“灵学”。在阐述我有关不死轮回的观点之前,说一下“灵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的论点并不基于“灵学”,但它多少对我有些提示。所谓的不死轮回,当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死后经过阎王的审判以投胎的形式轮回到世间。不过“灵学”借鉴了并发展了这种传说,它认为死后的灵魂实质就是人的意识,而投胎的目的是为这种意识寻找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那么人死之后意识没有了基本的物质载体,是借助什么来作为其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呢?“灵学”从意识的形成和大脑的构造以及神经系统的电解析传导来试图寻找这一答案,可惜它的方法错了,以至于最后沦为了一种不被认可的神秘主义流派。而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种正确的方法。”正当我越来越对这篇所谓的学术论文感兴趣时,文章却突然嘎然而止了,只留下了一句如同大数学家费马在一张解释他的定律的便条上所留下的那句“我有了个绝妙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可惜这张纸太小”如出一折的话,“介于时间关系,这种方法将在以后再向大家展示。”“一个无聊的人的无聊的言论。”我摇着头关上了电脑,走进了卫生间,脱去那散发着汗臭味的衣裤,躺进了浴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