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江北歼灭战(二十三)重庆,蒋介石官邸。这里又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刘峰这一次玩大了,一下子就几乎全歼日军一个完整的师团,并且打瘫了另一个完整师团。这样的战绩,在中国,别说是一个师,就是一个战区也很难做到。欧美各国如雪片一样飞来的贺电,让蒋介石心中乐开了花。他自己也对自己当初检拔刘峰的英明佩服得不得了。当时刘峰刚刚在gcd那边崭露头角,自己就派遣戴笠不惜代价把刘峰拉拢过来。现在自己获得了巨大回报。由于刘峰的不断胜利,加上刘峰一直承认的自己学生的身份,让蒋介石的地位异常稳固。众多反对派暂时都鸦雀无声。就连老对手gcd也对刘峰的战绩赞不绝口。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之流也无不流露出羡慕的情。羡慕自己有一个好学生啊。其实他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刘峰在缅甸带领仅仅500人的特战大队浴血奋战,现如今缅甸应该都在日军手上,没有了滇缅公路这条大血管,所有的美援都必须经过驼峰航线运进中国。而现如今中国的情况已经比历史上好太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比历史上强很多。至少在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对他的越来越重视的态度就能看出这一点。由于刘峰这个反法西斯英雄形象已经在世界深入人心,各国深受法西斯统治或者欺凌的人们都对刘峰有着深深的崇拜,连带着中国的形象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有所改善。以前提到中国,大部分的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大辫子”,“东亚病夫”,“军阀”等词汇,现在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刘峰”“英雄”。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变化,刘峰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在国内由于有刘峰的不断胜利的鼓舞,更是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凝聚力。即使在日军的占领区,伪军的日子很难过。当人民心中有了希望,那么抗争就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占领区内的武装斗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有刘峰一个人带来的。当然蒋介石自然不会把这些都算在刘峰头上,但是他对刘峰所起的作用,内心是非常清楚的。而刘峰这个人对从政没有任何兴趣,所感兴趣的只是打鬼子。这也让蒋介石对他非常放心。刘峰是自己的学生,在中国这个一向标榜尊师重道的国度,刘峰的所有成就都会有很大一部分成为蒋介石的政绩。因为刘峰是受蒋介石教导检拔而成就如此大业的。正因为有此一层关系,刘峰只可能成为自己的助力,而不会成为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所以现在刘峰每取得一次胜利,蒋介石官邸都会举行庆祝活动。都会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宣传部和国内外记者好好宣传。这一次刘峰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但是却一点也没有任何骄横的表现,依然把他所有的举动都详细向自己汇报,要求自己批准。这份忠诚、老诚,让蒋介石也很是感慨。自己像刘峰这么大的时候,如果能处于这样的地位,能否有这份沉静的心境?蒋介石摇摇头,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到。既然刘峰如此表现,所要求的也是为了鄂中作战,他自然没有不应允的。二旅三团的“英雄团”称号,批准;让许四福成立补充团,批准;调云南特战训练基地的补充团补充部队,批准;云南组建新的补充团,批准。不仅批准,还要求军政部下发,云南特战训练基地再次招收选拔特战队员的通知。要求各部队选拔人员送到云南去。既然刘峰能打仗,又非常会做人,那么蒋介石就不介意把最好的部队交到刘峰手上。反正武器装备都由美国提供。至于云南的补充团,蒋介石让军政部调动了各种交通工具,要求他们务必于一周内让这个团赶到鄂中,补充进特战师。蒋介石也知道鄂中现在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一旦特战师不能恢复过来,下一场战斗,很有可能就是惨败的结局。毕竟一支部队减员超过三成就快要失去战斗力了,而特战师减员已经超过了四成了。而从美国运来的炮弹子弹武器等也是优先向特战师供应。毕竟特战师正在打仗,如果后勤跟不上,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惨败。蒋介石给刘峰的回电中,亲切地说,“望远,我虽然不能帮你打仗,但是我能帮你解决后勤。”正是由于蒋介石的亲自督促和监督,使得刘峰所要的物资和人员都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在途中没有被某些大员克扣或者延迟。这也是刘峰对蒋介石一再表忠心的报答吧。能够得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大力支持,刘峰的作战少了许多掣肘之处。可以说是整个西南的后勤运输资源有一半在为这一场战役服务。甚至到了战役后期,连98师和180师的官兵都能时不时的吃到美国的糖果和罐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刘峰的鄂中前敌指挥部虽然隶属于第六战区,不过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可不是傻瓜,没有去指挥刘峰这员悍将。他给予了刘峰最大限度的自由。对刘峰的战功,孙连仲表现出足够的崇拜。对,就是崇拜。因为以孙连仲所处的高层,他能够接触到刘峰最为隐秘的战绩。包括刘峰在gcd那边的战绩,刺杀多田骏,在上海的战功,在缅甸所起的作用,以及到了鄂中的战功。他都仔细研究过。结论是,刘峰就是一个战术天才。对机会的把握,对战局的掌控,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动作的果断,进攻的狠辣,让孙连仲自叹不如。对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孙连仲根本没有去指挥他,而是做好对他后翼的保护,以及后勤资源运输通道的畅通。他相信只要做好这些工作,就是对刘峰最大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