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目的南华联邦准备借助南华币进行全球石油贸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意味石油美元时代的部分终结。以往南华联邦的中东石油伙伴按照欧美Brent和WTI原油价格购买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但这些价格已反映不出全球对石油的供求状况。例如,北海Brent油价因北海石油储备的逐渐枯竭而被人为抬高,相反,WTI价格因美国石油的过剩而被人为降低,欧美原油价差的拉大渐成破坏亚洲能源市场行情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正是亚洲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石油市场的形势,亚洲人有权期待确定亚洲市场的油价时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亚洲开采和利用的原油——两伊的原油甚至包括库尔德地区的生产部分作为油价基准,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在波斯湾附近的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装货,通过海运运往南华联邦,它最有望成为新的世界油价基准。这样认为的标示是南华联邦是以南华元作为计算货币,满载日用品和物资的轮船运过去,满载石油的轮船运回来,美元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两伊石油在源源不断地流向日益增长的亚洲和远东市场,而流量本身也在不断扩大,所以也极有可能获得亚洲国家的肯定。同时,南华联邦并计划扩大石油的运输量,这进而可以避免油价在整个亚洲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在保证石油均匀供应的同时油价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透明度,这实际上也就保障了能源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如今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给石油价格带来很大威胁,南华联邦可以提供应对这一挑战的模式。在1981年10月7日召开的两伊战争调解会议期间,伊朗和南华联邦两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在协议中,伊朗实际上已经同意南华联邦用南华币购买任意量的石油。据推测,伊拉克也可能签订相似的协议。而就在一天前南华联邦政府发表另一声明:南华联邦的银行及其所有通信和转汇体系都将提供任意石油进出口结算业务,鉴于南华联邦已经同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签有本币结算协议,因此这是很现实的。两伊与南华联邦能够帮助亚洲能源市场解除现存的石油-美元的挂钩,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挂钩,油价一直受到美国、中东和欧洲行情的影响,而美元波动太大。现在实质上是在推出一种新的挂钩:两伊石油-南华币,油价将首次取决于两伊地区的稳定供应和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南华币也有望成为新的石油货币。这个时候的南华联邦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手段,国内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基础信息工程以支撑国家的战略执行速度。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 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0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卡恩和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1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nmarsat系统是由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管理的全球第一个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Inmarsat租用美国的Marisat、欧洲的Marecs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Intelsat-V卫星(都是GEO卫星),构成了第一代的Inmarsat系统,为海洋船只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和必要的海难安全呼救通道,国际海事卫星与海岸电台共同构成了船舶航行时的通讯服务。在近海,可以通过海岸电台和陆上进行通讯,可是到了茫茫无际的大洋上,海岸电台就失去了作用,此时,只有通过海事卫星进行沟通。目前,海事卫星担负着国际、国内海事遇险安全通信和公众通信的重要功能,有专线与南华联邦海上搜救中心连接,其先进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为搜救协调中心提供海难现场情况、传输图片和视频图像、进行视频电话等。提供全球范围海事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政府间合作机构是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其前身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于1979年,南华联邦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并指定交通部交通通信中心所经营的南洋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作为南华联邦的签字代表,承担有关该组织的一切日常事务,是Inmarsat所有南华联邦事务的惟一合法性经办机构,并负责运营南华联邦境内所有海事卫星地面站, 除了南北极以外,可以实现通讯业务的全球覆盖,其卫星手持机业务的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全球。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在浅海,如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缆线采用埋设,而在深海则采用敷设,水力喷射式埋设是主要的埋设方法,埋设设备的底部有几排喷水孔,平行分布于两侧,作业时,每个孔同时向海底喷射出高压水柱,将海底泥沙冲开,形成海缆沟设备上部有一导缆孔,用来引导电缆到海缆沟底部,由潮流将冲沟自动填平,埋设设备由施工船拖曳前进,并通过工作电缆作出各种指令,敷缆机一般没有水下埋设设备,靠海缆自重敷设在海底表面。1858年,人们在北美和欧洲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1866年,英国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的铺设了一条连接英美两国的海底电缆。同陆地电缆相比,海底电缆有很多优越性:一是铺设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撑,因而投资少,建设速度快。二是除了登陆地段以外,电缆大多在一定测试的海底,不受风浪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电缆安全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海底电缆加入了新的内容,各国大规模铺设海底电缆的步伐加快了。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