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万马千军抢东北胶东区党委:近日部队渡海情况如何,千万要多要快,不得片刻迟误,将此当作第一位工作,派大批干部和主力准备渡海,其他工作均属次等,否则将贻误战机。不等人啊,毛伟人一看,大量的主力部队还未上船,东北依稀已经出现了老蒋的部属。电报一接,许世友急坏了。马上和乔向文分工,你心细,来管安排船只吧,我去挑部队,主席要我们出主力,我不能对不起主席。后来的分析表明,毛伟人对于东北的心情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渡海,包括解放金门这样的渡海作战,他和其他领导成员还是没有经验的。为啥这样说。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而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要将十万人的部队,短短一个月之内,就从海上运送到东北,几乎不可能。当时,许世友乔向文等人所能筹集到的汽船,单船每艇最多装载80人,而帆船,当年是没有动力装置的的,就是靠着风吹船帆往前跑。海里那是不能玩船桨的,这样的帆船每只最多装得下30人。别看垂直距离近,船舶差啊,也没科技含量,就算你完全顺风、顺水,单船单程也需要一天一夜,要是不遇到风浪,就没法算了。这次海运,前所未有,谁都没干过。人多船少,没有气象预报,没有通讯工具,一切都是靠责任,靠信念,靠精神。举个例子,当时的海军支队,那是许世友的心肝宝贝,八路军最早的海军部队,为了让他们早点到达东北,派上用处,许世友安排他们早点出发,可是,谁都没想到,一百多海里的航程,你猜走了多久才到。三天三夜那木帆船,抗不了大风浪,同时没导航啊,稀里糊涂,就找不到北了。要是在岸上,爬也爬到了,这就是走海路的风险。童鞋们算一算就了,十万人要多久才能运。后来打金门,也是一个原因,叶飞没经验,只算去的人,没有算回得来的船,结果第一批九千人那里一上岸,就被人家打了伏击。蒋军有经验,不打人,先打船,把你的船都给打沉了,炸毁了,看你咋办。岸这边呢,大部队早已整装待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一个师的战友牺牲掉,这是中国**自打成立以后,近万人全军覆没的唯一一次。海战,海上运输,到现在,依旧是中**队的一个短腿。延安焦虑,语气不断变硬。十万大军,那是要一船一船运的啊。乔向文看下眼里,急在心上。从事秘密工作那么多年,就没遇到这样靠头脑,靠智慧解决不掉的问题。他反复思量,把已到达码头的部队,即将到达,还在驻地没出发的部队,一一统计,征求了许世友的意见后,他给罗荣桓提了个建议:那么多人员,全部从海上走,绝对法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是否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陆路转战东北。山东一把手罗荣桓,此刻正为这事发愁,胶东的所有船只已经全部搜刮出来,按照目前运力,两个月之内完成任务不太可能,但中央的大政方针他是参与讨论的,举双手支持。对了,中央关于罗荣桓的任命也刚刚到达,本来,指派军区政治部主任负责山东八路军进入东北以后的指挥,但考虑到人员、级别,威望等各种原因,虽然罗荣桓身体非常不好,急需手术,还是经常便血,但是没有办法,山东八路军主力全部北上,没有一个压得住的人坐镇东北,那也是不太合适的。所以,罗荣桓也是刚刚得知,他本人也正在准备前往胶东,司令部机关人员也正在收拾家伙。对于乔向文的意见,罗荣桓很是惊讶,因为从陆路走,绕了大弯。海路虽近,但是运力有限。陆路好走,但是距离遥远。其实,因为信息的闭塞,**各部队互相之间通气很少。实际上,此刻,除了山东八路军,还有两支部队,正在遥远的地方,沿着陆路赶往东北。毛伟人要拿东北,哪个部队能不给力啊。一支在南边,比山东八路军部队路途远了很多的,那是新四军一支三万人的部队,奉命紧急赶赴东北。带头的人,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另一支部队,人少一点,那是晋察冀,晋绥边区的,在北面,直接往东北赶,那是以根据地干部为主,准备开辟东北农村根据地。想像一下吧,四面八方的八路军、新四军,正同一,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山东军区党委反复研究之后,最终通过了乔向文提出的海陆两路同时开拔的方案,不过,罗荣桓加上了一句的意见:陆路的部队,首先是要选战斗力强的,其次军区机关主要部门必须挂靠一支陆路部队,捆绑前进。这就是罗荣桓的细心,一个具有很高指挥艺术的战略家的谋划。海上部队,集中在胶东,好指挥,好联络,他亲自把控同行,出不了问题。陆路呢,千里奔波,地形复杂,敌情不明,如果机关的领导干部亲自和官兵们在一起,让大伙感受的,绝不仅仅是上级的重视。童鞋想想看啊,那时候,多复杂啊。这里,小鬼子刚投降,但是主要城市还在他们手里,等着**前来接受。那里,苏联红军占了东北,和老蒋签了友好协议,八路进东北困难重重。一边呢,国民党的军队虎视眈眈,早就准备对八路下手,只恨没机会。如果是一支八路军的地方部队,镇守山东一个区域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师长们,带着部队,独自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保不准要出乱子。这不是不的干部,而是各个人角度不同。那些带兵打仗的,特长明显,但是短处也很明显,形势看得不如上面准啊,大局观相比要差不少。前线打仗要很,后方政策吃得要准。这不是谁好谁坏,谁优谁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规矩,屁股决定脑袋。军区一征求意见,乔向文二话没说,回独立支队去。看到他回到娘家,大家那个高兴啊,尤其是老虎团的官兵们,对他尤其亲近,因为这支部队是乔向文亲自策反的,很长一段,为了便于开展思想转化工作,他还兼着这个团的政委。马司令和蒋政委请他为团长以上的干部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中央的要求,乔向文把东北对于中国**、对于国共两家的重要意义一说,听得大家都热血沸腾,收拾行李更快,行军速度更欢了。与此同时,胶东码头,数万大军经过了初期的航行摸索后,开始加大运力。路上万马齐鸣海上百舸争帆那一幕幕,许多参与了北上的老战士终身难忘,那场面,那气势,那紧张的气氛。再把社会部的骨干全部分到了独立支队的每个团后。看着战斗了八年的这一片热土,乔向文依依不舍。临出发之前,他拨通了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