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后勤之常备军时代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在其政治遗嘱中写道:“在历史上,由物资匮乏和秩序混乱而毁灭的军队,要比被敌人打败的军队多得多。我亲眼看到,所有在我当政时期着手创办的事业,是如何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归于消灭的。”这一段话是在三十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亦即最坏阶段时说的,那时中欧已遭到如此严重的**,以至于再也不能保障三十年代初期那种大型军队了。这一段话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即:自从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离开舞台以后,维持稍具规模的军队已逐渐成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托吞森、班内尔、乌兰格尔都从来没有能力在一地集中15000人以上的兵力。由于战争逐步退化为一系列以敌人城镇为目标的比较远程的骑兵奔袭,而这些奔袭大都因得不到补给注定要溃败,看起来军事艺术似乎要退回到中世纪去了。其所以终于没有退回到中世纪去,主要亏了两位法国人的努力,即勒-梯里尔和卢弗阿,这父子二人共同致力于建立仓库制度,这种制度被认为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对战争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当然,仓库从来就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通观历史,常常需要在贫穷地区或遭过**的地区进行战争。为了防止战争计划因此而失败,17世纪初期的军事作家们建议他们的读者在位置适宜的城镇和要塞广设仓库,一个设备完善的营地应经常保有15天的应急给养储备。这一原则以及其他原则,例如不要在一个篮子里装过多的鸡蛋的原则,都是和战争本身一样地古老。但是,由于军队规模有限,除极少数情况外,通常没有必要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行。如同仓库一样,从后方基地向前输送补给品的正规车队,也只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此时,所用的运输车辆并非军队建制所有,而是临时凑集的,有时是按合同使用商车,更多的时候则是就地征用农民大车,付给某种收据,尔后农民凭此收据应能得到补偿。输送补给品,或输送任何别的东西,是一桩危险的事情。17世纪的战争是环绕坚固设防的城镇进行的,很少注意各城镇之间的空隙,通常没有明确的前线将敌我分开。因此,派出警卫部队护送补给车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需的,有时甚至整支的军队被用来担负这一任务。正规的后方补给系统之所以出现得比较晚,除因为缺乏适宜的财务组织和行政组织外,正是这一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对于不能构成某种绵密的防御战线,甚至不能完全控制一个较大地区的军队来说,正规的后方补给系统是太容易受到骑兵袭击的危害了。勒-梯里尔于1640年9月3日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军需总监后,出发前往土林,他在此渡过了随后的两次战局(1641和1642),进行改善后勤工作的尝试。除要求更正规地给军队发饷外,他努力同贪污现象作斗争。虽然他还不能摆脱供售商,但他力求使他们改进自己的工作,办法是签订更加严格的合同,在整个冬季随时保留必要的运输工具,以及迫使他们至少经常掌握若干存有物资的仓库,这些措施只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贯彻原来的制度,而不是建立全新的制度。只是在1643年4月担任陆军大臣之后,勒-梯里尔才得以认真地开始其重建补给勤务的工作。要建立任何正规的后勤制度,第一个前提条件当然是准确地确定需要量。尽管这完全是不言而喻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勒-梯里尔的改革还是得从这一点着手,办法是在条例中规定军队的每一个成员所应领取的给养和其他补给品的数量。从总司令每天100份口粮,到普通步兵每天1份,数字的差别是非常悬殊的。对于供军官及其仆役乘坐和拖运行李的马匹,同样规定了饲料定额,数量多少也是依官阶而定。随后,他改变以前军队补给所依靠的同供售商大量签订单项协议的办法,而代之以签订标准合同。根据标准合同,由陆军部给随军商人支付货款,免除其车队的通过税和其他捐税,并派给警卫部队。到达营地后,保证随军商人有地方从事交易,保护他们不受士兵不法行为的侵扰,必要时补偿他们受到的损失,随军商人则负责按商定的数量将给养送至皇家兵站,在此,由给养总监对货物质量进行检查。从仓库向部队运送给养的责任,也由随军商人承担。他们被授权沿途征用大车,按常例支付车费。将面粉运至部队附近后,随军商人被授权聘用民间面包师,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并迫使他们日以续夜地工作。这样,勒-梯里尔并未背离既有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他使军队的任务仍然局限于控制和监督。为此目的,他于1643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军需部队。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创造,是建立给养辎重队。这是一种固定性的车队,由专门的军队人员掌握,其主要任务不是从后方前送给养,而是在野战条件下随军行动,作为备有数日储备的移动仓库。有了这些安排,对仓库的使用就逐渐多起来了。早在1643年,勒-梯里尔即在梅斯、南锡和毛森桥屯积军粮,准备围攻蒂翁维尔,并支援提雷纳沿莱茵河进军。1644年,在参加围攻敦刻尔克时,他建立了给骑兵供应给养的仓库,因为每在一地长期停留时,总是骑兵首先耗光自己的给养。1648年,他又通知格拉摩元帅在阿拉斯和敦刻尔克建立仓库,准备围攻伊普雷。但勒-梯里尔最大的成就是在非常成功的1658年战局中取得的。这次战局进程主要是后勤因素所决定的,因而值得加以比较详细的介绍。提雷纳于5月中旬离开其设在马狄克的冬季营地前往敦刻尔克。关于他在途中如何保证给养供应尚无资料,只知其部队在10天的行军中是自给自足的。到达敦刻尔克后,他包围了该城,几天后,开始从海上得到来自加来仓库的补给。6月25日,敦刻尔克陷落。提雷纳又开往布雷格,于数日后攻破该城。然后,他向内地进军,夺取一座又一座城镇。而他的补给船始终尾随在后。9月初,他到达奥登纳德。同样,这座城池也只守了几天就被攻破。由于手边的给养已经不足,提雷纳不能继续向布鲁塞尔进军。于是,他改取伊普雷。该城于9月13日被围,两周后陷落。这一胜利使他能够进至埃斯科河,并安然在河岸扎下营来。在河上耽搁数周后,他于11月奋力向布鲁塞尔进军,但终于发现季节已经太晚了。于是,提雷纳督促其所夺取之各地筑垒设防,储粮过冬,然后出发前往巴黎。按照只有依靠水运才能保障一次战局这一正统的原则,提雷纳是在敦刻尔克开始其一年的工作的,然后由此向内地进军,他的军队无论开往何处,均有装载粮弹的船只跟随。同时,他利用新征服的各地建立广泛的仓库网,军队几乎完全依靠就地取给的物资只有一种,象通常一样,这就是饲料。而每当围城战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时,确实都曾出现饲料的短缺。事实上,并未发生过因为后勤方面的困难而使一次围城战中途停顿的情况。这说明提雷纳和勒-梯里尔的战局组织工作做得很好。当然,考虑后勤方面是否困难,对于决定应当围攻哪些城镇是起了主要作用的。勒-梯里尔的改革虽很重要,但无疑仍然属于部落式军队的时代,因而具有临时的,权宜的性质。建立仓库,积累储备,只是为了保障这一或那一战局,还不存在建立某种永久性储备的问题。的确,当时还远远谈不上建立永久性储备,以致于每当战局结束时,任何剩余的物资立即就被卖掉。这既是为了解除国王臣民的负担,也是为了填满他们主上的腰包。建立第一批永久性仓库的任务,留给了勒-梯里尔的儿子卢弗阿,随着这一改革,我们看到,历史从一个时代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即常备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