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第42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稍许,昏迷中感觉一身轻松起来,飘飘然竟下床向花园走去。花园里的万年青和一些常绿树依旧绿油油的,好一种清香的感觉。偶一回头,怎么?自己似乎飘在空中,那间住过的屋子变得那么小,穿着白衣服的医生和护士也都变得那么小,就像一些小玩具人,还在围着病床忙碌着。病**也躺着一个小人,一动也不动,真好笑!噫,病**的那个小人怎么就像是自己呢?管他的,天色似乎己经晚了,刘湘又飘飘然向前走去。哟,这里还站着一个人,认识,认识,这不是范海廷吗,你怎么在这里,你不是到顾墨三那里去了吗?我待你也不薄呀。那范绍增也不答话,竟嘿嘿一阵冷笑,嘣出一句:“你也有今日!”说了之后,转身就走。啊,远处隐约还有两个人,正对着自己指指划划的。你看,范海廷也走到他们那里去了,啊,现在看清楚了,那是委员长和戴雨农。那个戴雨农,从前两年在重庆行营里面搞了一个“渝三课”开始,他的那帮人专和我过不去,没少找我的麻烦。怎么他们一个二个都铁青着脸,刘湘正欲上前招呼,三个人都变成狞笑的面孔,隐隐约约又都消失不见了。前边天色己经泛亮,刘湘循着亮光往前走。哟,双亲大人也在这里,好多年不见面了,还是那么慈祥的老样子。刘湘忙上前作揖道:“国事危艰,儿子忠孝不能两全,来日若得解甲归田,再来伺奉双亲。”又向母亲道:“去年春已将母宅迁至平武县南坝凤凰山。此地乃川中上乘之处,想必母亲必自有体会。另外,儿已捐赠南坝三千元和书笈数千册,拜托地方作南坝办学基金,将来孩童无数,母亲不至寂寞。”父亲答道:“我儿军务在身,快去善加照料,自己好自为之,不必惦记我们了。”隐隐约约,又不见了。前边愈近光亮,隐约还有一在群人在默默向同一方向走。刘湘快步赶上前去,原来都是自己日思夜念老部下们,灰军装,登草鞋,毫无喧啸吵闹之状,不抬头、不说话地朝前边走。后面一个身材高大之人,刘湘一看背影就知道,那是爱将饶国华。刘湘赶紧两步走上前,拍了拍那人的肩头,喊了一声;“弼臣”,那人猛一回头,果然是饶国华。呀,怎么满面是血,一幅痛苦状!饶国华一见刘湘,大吃一惊,忙说:“甫帅,怎么来到这里!这里不是你来的地方,赶快回去!”说完对准刘湘当胸就是一记猛掌。刘湘“哎哟”一声往后便倒,顿时感觉全身生疼,胃子尤其痛得像有人用刀在乱戳。他想睁开眼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也只睁开了一丝缝,周围白茫茫一片,灯光刺得眼睛好难受!原来自己正躺在医院的病**,迷迷糊糊看见一些穿白衣服的人站在四周,在这迷糊中听见一个声音在说:“血管己经硬化,输不进血了。”唉,也不知他们在说谁,也不管他们在说谁了,眼皮子好沉重,还是休息一下再说,刘湘又闭上了眼睛。这时,他感觉到黑暗正悄悄地侵袭上来,自己的整个身躯,似乎正慢慢融化进那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第二天,一九三八年元月二十日,下午八时,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刘湘停止了呼吸,终年四十八岁。刘湘终于死了。委员长一阵轻松,当天就连夜召集张群、顾祝同、陈诚商量对策。第二天就发布了一条命令:撤消第七战区。委员长真是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了结了胸中一块心病。从此,数十万川军将士再也没有自己公认的统帅和能在国家最高层的代言人。同时,在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大舞台上,数十万川军将士再也没有集中作战的区域、发挥独挡一面的作用和在自己的战区内创造出更能震憾***的丰功伟业。在委员长悉心安排下,己经奉调出川的和即将调出川的部队都被分散到不同的战区,失去了当主角的地位,成了几乎永远是只有牺牲、没有功劳、难得荣誉、无论流多少鲜血和汗水也只能成为烘托别人的配角。也正因为这样,在八年的抗战中,川军数十万将士的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的前赴后继,就更加难能可贵和伟大了。刘湘终于死了。这时的委员长真是对刘湘慷慨极了,二月八日,委员长特电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以“川故主席刘湘兼绾军符,历膺疆寄,翊赞中枢,忠贞自矢。去岁领师抗日,不幸赍志遽殁,勋在党国,宜有特典以昭矜式。拟请由常会决议,转函国府,予以国葬”。并按成例,由二级上将追赠陆军一级上将。真是“皇恩浩荡,天威隆盛”,可是不管是站在委员长一边的人,还对委员长取距离的人,都没有谁把这个褒扬之仪当成回事。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笼络人心而己,并不是委员长的本意。但民间还是自有公论。刘湘在汉口不明不白地死了,川中军民一片哗然。川中社会更流传一幅“对联”,开初是惹人驻足围观,指点其间。后来便流传开来,颇代表民意。这幅“对联”是:痛悼刘湘千古高呼委员长万岁在这幅“对联”中,下联句首的“高呼”对上联的“痛悼”;句尾的“万岁”对“千古”。令人奇怪的是,唯有下联中间的“委员长”和上联的“刘湘”不成对仗。于是,行家点出其中寓意:是“委员长”“对”不起“刘湘”啊!刘湘之死是当时轰动世界的一桩大事,刘湘的死因更是数十年来使人迷惘的事,因为其中的确有令人深究的问题。有几个当时有大人物都认为刘湘是被蒋介石害死的。一个是唐生智,他在全国文史资料选辑中撰文说,蒋介石害死了刘湘。一个是冯玉祥,他说:“我怀疑刘湘是蒋介石谋害死的。”还有一些同情刘湘的人、刘湘的部属等,比如亲自参加了刘湘遗体入殓、查看过遗体的潘文华也持这样的怀疑。当然,他们的说法只是“怀疑”,这种怀疑的基础在于他们同蒋介石多年的交往中得出的蒋介石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政治品格;在于蒋介石确有暗杀政治对手的前科和先例;在己经将刘湘控制起来的情况下,深谙权场玄机的蒋介石决不可能“放虎归山”,必欲将刘湘置于死地而后快。因此,蒋介石是有思想基础、有动机、有前科、有需要、有机会,而且机不可失。人人都知道,趁病势沉重的时候下手,便是易于掩人耳目的绝佳机会。这样,怀疑就顺理成章了。不过,还有比怀疑更进一步的根据。但是,刘湘确实被抹黑了,至少是在相当一部分范围内。刘湘一死,刘氏集团便迅速被瓦解,那些始作俑者所传播的舆论流传开来。此后,当人们提到刘湘之死时,总有人刻意地把刘湘之死同韩复榘之死联系起来捆绑在一起,以韩复榘来抹黑刘湘。其实,刘湘和韩复榘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韩复榘被枪毙,公开的罪名是掸自放弃山东,不战而逃数百里。韩复榘为保存实力,将大片河山揖手相送,的确是罪不容赦。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委员长为了剪除异己,消灭地方实力派的手段。抗日战争期间不战而退的人何止一个韩复榘!包括委员长在内,东北三个省,不战而退,不就是委员长指使张学良干出来的吗?再说韩复榘是保存实力逃跑,不是降日,不是当汉奸。如果他要当汉奸的话,又何必想跑到湖北省西北的襄樊去同刘湘联手呢?后来,韩复榘的罪名逐渐演变成了“降日”,至少在舆论上是如此。韩复榘被枪毙了,刘湘死了;刘湘死于元月二十日,韩复榘被枪毙于元月二十四日,几乎是同时。而且他们之间又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于是刘湘也就成了罪人!这一点,连冯玉祥也不同意,他说:“韩根本未准备投日,倘若他打算投降日本,绝不会把家眷财产都运到后方郾城一带;况且韩与刘(指刘湘)的联络人是郭春涛,春涛决不会干出卖国勾当。”刘湘为此背了很久的黑锅。直到一九八四年,台湾中华日报还刊载了一名叫赵友培先生的一篇“***抗战史诗”,这篇“史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来指抗日战争中的刘湘;“拥兵以自雄刘湘领川军 但谋保实力 不肯出精兵……刘湘怀异志不肯出夔门 枪毙韩复榘 刘氏大吃惊抗令不出兵自知罪孽深 傍徨难决定 忧心如火焚由此竟吓色斯疾有斯人”赵氏这一“史诗”不仅是在侮蔑刘湘,而且简直是在侮蔑四川的抗战军民!号称“史诗”却对史实恣意歪曲,连刘湘和韩复榘的死期也相互颠倒,其传讹之至,无以复加!这“史诗”一发表,立即在台湾的川籍人士中掀起轩然大波,骤激公愤。有人打电话指责报社,有人主张提起诉讼,一时间沸沸扬扬,不可收拾。后来赵氏也知犯了众怒,于是致函戴高翔(因赵曾同戴同学),承认自己有耳闻代替目击之误,请戴高翔代向各位川籍同乡致歉。之后,川康渝同乡会又为之写文辨正,分送台湾党政有关史政机关,并在台湾中华日报中刊出,方才平息了事。赵氏声称“耳闻代替目击”,那么,是在何方所闻?何时所闻?这首“史诗”发表于一九八四年,这种以讹传讹之事显然己经有数十年繁衍的土壤。后来之所以在台湾有大量的川籍人士站出来为刘湘正名,是因为委员长己经“仙逝”,如果委员长还健在,恐怕也没有谁敢站出来“犯颜谏上”了。赵氏的“史诗”在川籍人士中激起公愤,群起挺身而出。那么,在非川籍人士中呢?在台湾对刘湘形象尚且如此,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呢?在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四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记刘湘、韩复榘、宋哲元联日反蒋的失败”,文章由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供稿。文章作者是曾任过宋哲元所率的第一集团军参谋长的张樾亭。该文的大标题耸人听闻,让人一看便是刘湘罪大恶极,成了“联日”三人集团之首。其实,这篇文章是极不负责任的,文章名不符实,根本没有列举出刘湘有“联日”的证据。文章中说“从刘湘、韩复榘、宋哲元与蒋介石的矛盾看,这三人在当时确有联合倒蒋的共同基础,这是一方面。再从和日寇方面的关系来看,除刘湘与日人勾结情形我不明了外,韩复榘、宋哲元怕受蒋介石的阴谋暗算,都同日本人有所联系,想夹日人以自重。”文章从刘、韩、宋有“共同基础”和其中韩、宋二人“都同日本人有所联系”出发,就推测了刘湘也同日本人有联系。文章又说,一九三七年冬,刘湘在汉口时“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办公室对我说:‘韩复榘密派代表(我问是谁,宋说暂不谈)来说:刘湘令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本人率部撤据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希望我们撤守潼关以西,联合通电和日倒蒋。’”这个通电和日倒蒋的计划,完全是听宋哲元所说的韩复榘派来的代表的话,难免各自多有夸大其辞之嫌,显然依据难得称为充分。而且当时刘湘正被软禁在汉口的万国医院中,行动尚且不自由,如何能和日倒蒋?再则刘湘欲和日倒蒋又何必将川军精锐尽数派往前线作战?四川位居全国的大后方,刘湘又如何要去和日?该文中还有一些说法均与事实不符,书前面也都有叙述,此外就不再重复了。本文虽然文题不符,但其影响面却很广。文章标题所标明的结论被好些人在他们的书和文中引用,起到了舆论导向的作用。抹黑刘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抹黑了川军,抹黑了数十万在前方浴血奋战、陈尸沙场的川军将士。这样的舆论多少年来都让在抗战前线的川军背上了保存实力的啧啧之声和勇于私战、怯于公战的坏名声,实在难称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