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相持战场(19)薛岳对接连而来的长沙会战早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他两次召开参战将领和幕僚人员对战场进行检讨,总结经验教训。两次会战的战法大致相似,以敌人的突袭开始,敌人攻入长沙地区,双方在长沙地区大战。敌人在会战的初期和中期都占据优势。但到了后期,形势都发生逆转,即使敌人在已经占领了长沙,也没有力量坚守!这除了参战将士用命的原因外,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地形的有利和充分合理的运用。长沙东面和东北面,是江西和湖南连绵不断的山脉地带,这里是设有重兵的防御区,敌人若是从这里进攻,要消耗大量的兵力,还根本难有胜算,这已经被第一次长沙会战所证明。因此,敌人是不可能从这里突击长沙的。长沙的西面和西北面是连接长江的洞庭湖和湘江的水网地区,也不是大规模用兵的地方。这样,日军从鄂南进攻长沙,就只有沿从汉口到广东的铁路向南,经过东侧是山区和西侧是湖泊的这一个狭长地带。这个狭长地带长约百约公里,宽不过十余公里。而更有意义的是,在长沙正北,汩罗江南岸,还有一片浅丘。这片浅丘西高东低,东部同幕阜山区相连接。这片浅丘刚好把这一狭长地带一分为二,北边是江岸和湖滨平原,南边就是长沙盆地。长沙就位于南边这块盆地的西南部。如果敌人再次来犯(这显然是必然的),只要敌人进入了长沙盆地,我守住长沙,就把敌人挡在这块盆地之中。再以有力部队在北边汩罗江南岸浅丘断其归路,就如同把敌人装进了口袋,扎住了口子。我军从外线四面出击,内线之中的敌人必然进退无路,陷入灭顶之灾。这哪里仅是一个口袋,简直就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炉!长沙就是炉底,长沙盆地就是炉膛。这个大火炉要教敌人碰得头破血流,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日本鬼子的倒行逆施早已天怒人怨,对,这个战法就叫“天炉战法”!薛岳的想法日趋成熟。基于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总结出的“天炉战法”在战区参谋长赵子立将军等人的精心谋划下,作出了“诱敌深入,退后决战”的实施细则。战区长官对全战区二十五个师(后又根据形势变化增到三十七个师)重新布署,对川军两个集团军发布了如下命令:二,王陵基副司令长官(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七十八军及七十二军,立即从修水进驻平江准备作战。第七十八军先行确保平江附近,然后根据另外命令,在敌进攻长沙时,协同第三十七军从东北向西南侧击。三,杨森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现驻平江的第二十军及第五十八军准备作战。第二十军应先坚守现阵地,然后根据另外命令向关王桥、三江口侧面阵地转移,自东向西侧击,并自北向南尾击汩水以南之敌。第五十八军应在敌渡新墙河时自东向西侧击,继而根据另外命令进入关王桥以北第五八军阵地,协同侧击并尾击南进之敌。显然,根据上述命令,王陵基的任务是对敌人进行腰击。杨森的任务是诱使敌军进入汩罗江以南,并在敌人进入长沙盆地后,在日军后面的汩罗江浅丘关门扎口子。薛岳将死守长沙的任务交给了精锐的第十军,同时,战区内其余各军也都有相应布署。这样,薛岳张开炉膛,等候阿南惟矶自己跳进来。阿南惟矶并不傻,在他的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墙上挂着与薛岳那里相同精度的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甚至有些地图的精度还远高于中国军队所使用的地图。透过地图,长沙地区的山山水水都立体化地映在阿南惟矶的脑袋爪里。若在长沙附近作战,其盆地地形于故然于不利于皇军的进攻。但阿南惟矶自有他的一套计算方法。两军作战,成败在于士气。阿南惟矶认为,效忠天皇的皇军士兵战斗力大大优于中国军队,士气发挥的作用在使皇军战无不胜。加上空中及时有效的支援,他的一个大队(即相当于一个营)的士兵即可对付中国军队的一个师。若以三个师团作全力进攻,足可以打垮中国军队的二十四个师。何况中国军队分嫡系和杂牌,嫡系武器优良,战斗力强得多。九战区的杂牌不在少数,这样计算下来,三个师团还可以击败更多的中国军队。在这种估计下,地形方面的因素就不值得有太多的顾虑了。而且日本军队已有多次在地形不利条件下作战取得胜利的先例。至于九月长沙作战反转时出现的不利,只要后防供应线路得到确切保护,便不会再度发生。好一个狂妄的计算方式!在此处,阿南惟矶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在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虽然还保持着貌似强大外表,但经过四年多还看不见尽头的战争,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已经滋长。相反,中国军队经过四年多的抵抗,武器得到改善,战术日臻稳健,而且在传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下,士兵们的战斗意志更加高涨。他更不知道,作战区内民众的坚壁清野和二十多万三湘子弟参加的破路大军,将会使他的后勤补给线路陷于一筹莫展的地步。日军的短处已经面对着我国军民的长处,这样,会战还没有开始,实际的胜负已初见端倪了。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田俊六大将则要稳重和谨慎得多。他担心阿南惟矾孤军冒进,基于大本营对香港形势的指导,在会战前下达了十一军作战不能超过汩罗江进入长沙地区的命令。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敌以第六和第四十师团分别从新墙河的东西两端向我守军发起攻击。第二天晨,再以第三师团投入战斗。敌人分八路先后突过新墙河,其中第六路六千多人同我一三三师发生激烈战斗。该师与敌反复争夺,空中雷雨交加,地上腥红遍野。第六师团向我一三三师防守的新墙河正面阵地发起攻击。夏炯深知“天炉战法”的秘诀要旨。但下面的官兵不知,下面的官兵只知服从命令。夏炯以徐昭鉴三九八团防守新墙镇沿河以东至铁路沿线;陈德邵三九九团位其左翼,防守新墙镇沿河以西至洞庭湖。战斗开始后,夏炯命令各正面阵地只作短暂抵抗,然后两个团分另向东和向西撤退准备再战。战斗开始,敌人乘夜涉河,我军点燃河边照明,向敌人猛烈开火。第二天,两个团分别向东向西撤退。陈德邵团在向洞庭湖沿岸转移时中同敌人遭遇,团长陈德邵受伤,连长王化南为掩护全团撤退而壮烈牺牲。徐鉴昭团奉命只留下以作预备队的王超奎营九个排分别占据排据点同日军对抗。排据点都在山上,让敌人从据点间的道路钻隙通过,留下大道上方的据点牵制敌人。这是夏炯在执行“诱敌深入,后退决战”的命令,他在师的正面只有王超奎率领的四个连五百人的兵力防守。徐昭鉴团第二营营长王超奎,一九○七年生,四川涪陵庙桠乡白云村人,少年时目睹国事艰难,毅然投笔从戎。“七七”事变后随部出川,上海战役中左臂重伤。伤愈之后仍参加了历次战役,尤其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和敌人争夺苦竹卡要隘建立功勋,由连长升至中校营长。会战开始前,王超奎营进入新墙河防地,他在接受命令时向团长徐昭鉴表示:“奎愿竭我全力,负死守据点之责;设不幸而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二十四日午后六时,敌人从新墙河分头抢渡。王超奎营得到命令,各排分头各自为战,死守三日,然后到四十里后面的关王桥自行收容。关王桥是师部所在地,师长夏炯在那里。过河后的敌人蜂拥而至,阵地前面是地雷区。天空下着细雨,鬼子冒雨踏着泥泞冲锋。鬼子队伍的前面赶着一些水牛开路,以踏响地雷。当水牛过后,鬼子进入雷区,这时连环地雷一起猛烈地爆炸开来。其中的“四号甲雷”威力特别巨大,烟雾、石块和水牛、鬼子的尸块一齐飞上天空,爆炸的吼声传到四十里外的王关桥。夏炯听到爆炸声,担心第一线官兵的安危和“诱敌深入”能否奏效,直接打来电话询问。王超奎的副营长杨羲臣接到电话:“情况怎么样?是敌人在炮击据点吗?”“报告师长,大队敌人已经向我纵深迂回,部分开始向我据点攻击。这是阵地前的‘四号甲雷’在爆炸。”由于电话线是埋在土里,此时还畅通。团长徐昭鉴打来电话,王超奎向团长报告情况后说:“请团长放心,无论任何艰危,奎决本初志,始终不渝!”坚守在敌后的据点对敌有着极大的威胁,拔除这些据点成了主力南下的重要保障。这一点日军有着清醒的认识,敌人对据点的连续攻击一直进行了两天一夜。敌人主力已经向汩罗江纵深前进,没有被攻破的据点被后续鬼子重兵分割包围,誓在必夺。营部率领直属队和第一连守在相公岭据点,双方进行着苦战,战斗空前激烈。敌人以步炮骑空联合多次进攻,结果都被打退,据点外面堆满了鬼子尸体。最后,敌人调上来火焰喷射器,烧掉阵地前的鹿柴等障碍,又向我据点阵地喷射。阵地内外都燃起熊熊大火,据点内范围狭小,里面的官兵无法有效地躲避火焰喷射器引燃的大火。在阵地里作战的士兵烤在大炎中,被烧得焦头烂额,死伤无数。下午两点,据点已被完全炸塌燃烧,无力再守,王超奎下令向据点外突围。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营长杨羲臣得到传令兵送达的突围命令:“营长在外壕等你!”杨羲臣立即带领身边的士兵撤出,在外壕见到了王超奎。王超奎对副营长说:“你带领几个士兵在后面的高地掩护我,我在外壕掩护士兵撤退。”杨羲臣立即带领几名士兵向后面高地运动,还没有到达高地,后面有士兵急急跑来报告,营长王超奎已经中弹阵亡了!士兵们听说自己敬爱的营长阵亡,已是群情激昂,悲从中来,一致要求不顾生死也要把营长的尸体抢回来,决不能落到鬼子手里。杨羲臣立刻带领士兵返身冲入火线再战,经过一阵猛烈的生死搏杀,终于抢回王超奎的尸体。在回抢营长尸体的战斗中,又有二名排长阵亡。王超奎遗体后被抬到王关桥师部,师长夏炯取下自己身上的大衣盖在遗体上,抚尸落泪。王超奎英勇牺牲了。但令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王超奎的英名在全军、全国乃至世界,引起了旋风般的震撼。以至数十年后,人们还在追寻英雄的足迹。十二月二十五日,战区副长官杨森致军令部电:“敌逼近相公岭,中我地雷两次,死伤步骑极多。我在傅家桥坚守之营长王超奎阵亡......”次年二月,重庆国民政府发表广播讲话: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王超奎就是例子。同年四月中旬,蒋夫人宋美龄代表国民政府访问美国。第一夫人用她那卓越的外交见识和闵熟的英语口才,在美国会作了多次演讲,在鲜花和掌声中侃侃而谈,把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真实事迹展现在世界的面前。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言人和第一夫人,她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令人眩目的旋风。她并在《纽约时报》撰文:“过去五年之中,中国军队完全没有对敌投降的例子;相反地,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的实例......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其表现的实例,多得不可胜数,我只要举一个例子:今年年初,有一位营长王超奎少校率领部队在湖南新墙河作战,敌人在数量方面,占首压倒的优势,当他被敌军重重包围的时候,他与他的五百个部下,每一个人个个都战至最后牺牲生命为止。”随着第一夫人的讲话,王超奎的英名传遍一九四二年的美国和世界。还有,周恩来、宋庆龄在国民政府向王超奎家颁发的《抚恤证书、纪念册》上题词:“王超奎为国损躯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