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兰姆伽兰姆伽是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一座偏僻小镇,小镇四周除了干旱的河滩和荒凉的山谷,还有一座第一次大战时期遗留的战俘营。为了使中国军队在印度获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国当局的境遇,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最终英美三国达成的协议,将兰姆伽及其周围数百公里山区划出来供盟军军使用。英国人规定,中过军队只能在这片荒凉山区活动,其它地方一律不准踏足。这对史迪威来说,已经足够了,他要在此,将这支残破的队伍训练成一支王牌之师。早在部队踏足兰姆伽的时候,他就对将士们说:“请记住,虽然我们活下来了,但缅甸战役失败的耻辱背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我们不是这里的主人,在这里我们就是寄人篱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沿着失败的路打回去,用胜利洗刷我们的耻辱,回到我们的家园。”从此“打回老家”成了驻印军的口号。夕阳西下,在兰姆伽医院,王为理坐在外面呆呆看着晚霞。他和其它从野人山走出的战士,被转移这里,做最后的康复。从野人山活下来的士兵,并没有去往训练场,因为他们的消化功能已经紊乱,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饼干、面包和水果,对于他们的肠胃来说也无异于石头,所以他们必须在医院做康复训练。想想不久前还在野人山里垂死挣扎,现在却悠闲的坐在这里看夕阳,让王为理觉得一切如此的不真实。他害怕这是一个梦,怕自己醒来的时候,发现仍身处那让人发疯的野人山。“二哥,你在这啊。”王为理听声音就知道是王为本来了。回过头来说:“你来的正好,我怎么还觉得像是做梦,我会不会还在野人山里呢。”王为本笑道:“从第一天起你就这么说,哪有梦做这么时间的。”“天堂和地狱转变的太快,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王为理也知自己是神经过敏,但有时候有些话不吐不快,毕竟野人山那段经历太惨痛。其实不光是王为理,许多士兵经常在半夜里被噩梦惊醒,那段惨痛的经历,短时间内不会在他们心里消除。“对了,这个给你。”王为理从脖子上摘下一串项链,这是上官丽死前交给他的,他怕丢掉,就一直带在脖子上。“这是什么。”王为理说:“这是上官丽那个苦命的丫头交给我的,说是为正送给她的定情信物,让我交给为正留个念想。我可不知道如何面对为正,这东西还是你去送吧。”说着就把项链硬塞给王为本。王为本攥着项链,说:“咱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国,你想的太早了吧。”王为理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一想到为正要是站在我面前......我想想都愁得上。”“好吧,真要是有机会,我来给他说。”“上官丽这丫头也是可怜,多好的姑娘啊,就这么没了。”王为理惋惜道,那些情景历历在目,回想起来,让他心痛不已。王为本说:“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为她烧点纸钱,让她在那边过的好一些。”“嗯,明天我就出院了,这里有卖火纸的吗?”“有的,这里有华侨开的纸扎店。”“好的,我明天就去。”兄弟两聊了一会,就一起去看大牛。那大牛自从被救出后就一会清醒,一会疯癫。奇怪的是,他不能吃肉,只要吃到肉准保会疯。这让王为本很是奇怪。不过王为本却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照顾他,部队自从驻扎在兰姆伽,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训练。王为本在孙立人的保荐下,他的训练完全是按照军官的标准进行的。部队刚进驻兰姆伽的时候,史迪威想把驻印军的中层军官撤掉,换成美国军士。为此他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多达300名各级军官,准备“换血”。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就将变成一支美军的外籍部队,这个雄伟却有些可耻的计划遭到了中国军官士兵的集体反对。为此孙立人和他大吵起来。史迪威这个计划终究没有实现。而孙立人从军中选出一批有基础的苗子,授以预备军官,加紧培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几乎都在训练。早在史迪威刚撤到印度的时候,就召开了记者发布会,会上史迪威反复对记者们说:“我们一定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缅甸。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缅甸。”史迪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士兵的要求很严格,这个平时和蔼可亲的老头,此刻却像魔鬼一样折磨着士兵。士兵每天苦不堪言,而史迪威却说:“一切都是为了胜利,现在的流汗,是为了以后不在流血。如果这点苦都受不了,那你们肯定回不了家了。”一个家字,让官兵无不思乡,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士兵来说,一个家字何以了得,想要回家就必须打败缅北的日军。一个家字,又让他们重新点燃了斗志,全心投入各种训练中。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了,缅甸全境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被彻底切断。整个大西南后方陷入恐慌之中,人们纷纷传言:国民党政府要迁往西北了,没了美国人运送的炮弹,咱们迟早要顶不住的。当时昆明许多有钱人,打了包袱逃难去了。当初十万大军入缅作战,就是为了保住这条唯一的生命线,但是事与愿违,远征军入缅三个月就败的一塌糊涂。就是蒋中正也没有料到如此,远征军的惨败,更让蒋中正坚定了对抗战的一个信念,那就是——单单靠中国,这个半壁沦陷的疲弱之国,试图打败日本,那是不可能的。中国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英国也不是,只有牢牢拉住美国人,才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同样,美国也需要中国坚持下去,因为如果中国崩溃了,日本人就能腾出手来,在太平洋上全力打击美国和英国,这是他们盟国不愿意看到的。1942年5月,罗斯福总统宣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到中国的补给线。于是,挑战人类极限的“驼峰航线”出现了。新的运输线路是这样的——援华物资从美国,运到当时印度东部的丁江机场,美国的飞机由这里运载物资,向东飞跃横断山脉到达昆明。为了躲避占领缅甸的日军从地面袭击,飞机不得不往北飞行,穿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当时是无人敢尝试飞跃世界屋脊的,因为那时的飞机根本就飞不过,喜马拉雅山的山顶,只能在山峰之间绕来绕去,从空中看,山峰就好比驼峰一样,因此它被称为“驼峰航线。”飞越驼峰对于盟军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穿行于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频繁遭遇强紊流,强风,结冰,设备老化。后来因为战士的紧张,对物资的需求量加大,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一架飞机都是歇人不歇机,飞行员去休息的时候,会有另一个飞行员继续驾驶着这架飞机往返。经常有飞行员一觉睡醒后,在登上飞机,就发现这不是以前的那架。这就说明以前的那架飞机连同飞行员失事了。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据统计,在驼峰航线上坠毁的飞机有1500架,飞行员2000多人。有时,每月飞机损失总额占所有飞机的50%,但仍在沿途服务。如此大的损失换回来的是,70万吨援华物资被运往中国,有效的支持了抗战大业。战争就是这样,你有了物资,有了枪炮才能打得赢,“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你打打游击还行,永远不可能从正面战场上扳倒敌人。因为敌人一旦占领这个地区,就会剥夺它的资源,建造兵工厂。你费尽力气,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缴获一把步枪时,敌人早就不知道生产了几十把机枪,所以你永远不可能赶上敌人的脚步。因此,要想打赢战争,拼得就是人和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