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鏖战于邦02113团被敌人分割包围,王为本的6连也被围困在刚从日军手里夺来的山头上。当得知全团陷入日军包围圈时,6连还在进攻日军阵地,后撤与团部汇合是来不及了。王为本深知若不及时拿下这个山头,日军前后一夹击,连队将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命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日军阵地,以狙击日军。当日军抵达山脚时,他们已经在山上部署好了防御。日军万万没想到中国军队反应如此迅速,虽然失去了阵地,但日军并没有过多的惊慌,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过是在座困兽之斗而已。但一连几次进攻,彻底改变了日军的看法。山上的敌人,抵抗的非常顽劣,几次冲锋都被打下来了。意想不到的惨败,让日军不得不重新审视敌人的兵力。他们认为,山上至少有一个营。其实,只有王为本一个连的兵力,在攻占山头时,还减员许多,此时兵力不足一个连。日军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从后方调来大批援军,落在后面的炮兵也赶上来了,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这支入侵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在此之前,波纳特曾分析:野人山交通不便,日军没有修筑公路,因此,日军作战时不会带上大炮这种难以运输的重型武器。他的观点,遭到孙立人的怒斥:日本人不是你们美国人,不会因为山路难走,把重炮留在后方。孙立人是了解对手的,果然,日军还是带上了重炮。虽然因山路坎坷,炮兵部队一度停滞,但日军还是克服万难,一路开山平路,将大炮运到前线。一连几天,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向山头冲锋,但还是被一次次打了回来。同样的一幕也在113团其它阵地上演,中国军队猛烈的抵抗,让日军怀疑情报是否准确。日军收到的情报是,敌人只有一个团。可是按敌人的火力来看,分明有一个师啊!二战结束后,日本一位军官,曾经就中国战场写过一本书,书中对中国各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做过分析。书中说,以往在中国战场,日本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就敢向中国一个师发起进攻,并且能把这个师打败。而在缅北战场,驻印军一个营就敢向日军一个大队发起进攻,而且还能获胜。结论是:若不是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将与日本军队相当。因此,即使日军错认为此时的中国军队有一个师,他们也没有胆怯的心理。日军还在以中国军队以往的形象,来看待这支部队,完全忽略了这支部队已经被美国装备武装到牙齿。可是接下来的战斗,又改变了日军的看法。一连攻了十天,日军除了徒增数百人的死伤,并无任何进展。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怒不可遏,他不明白,这支曾经被自己打的丢盔弃甲的部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何以发展的这么强大?野人山错综负责,日军的补给也十分的困难,因此每天炮弹的发射量十分有限。但是面对难以攻克的山头,藤井也顾不上这些了,他命炮兵全力向山头开炮,一股脑的将炮弹倾泻在山头。可是野人山森林茂密,环境的因素,给了中国士兵绝佳的隐藏。几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都能为士兵挡住炮弹。日军的火炮除了将无数树木炸粉碎,并未给中国部队造成太大的伤亡。藤井没咒念了,想起了狠毒的一招——烧山。这藤井也是急糊涂了,也不看看野人山是什么气候。野人山是热带雨林气候,从五月到11月,半年的时间都在雨季。此时雨季刚刚结束,森林里除了潮湿就是泥泞,那火哪点的起来。藤井无奈,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攻山。而中国士兵虽然被包围,却没有慌乱,甚至越战越勇。早在113团出发的时候,孙立人就推测,113团可能会在拉家苏一带遭遇日军主力。要是波特那拦着,孙立人会把师部迁到新平洋一带。孙立人计划,让113团诱出日军主力,然后提兵前往,一举击溃敌军。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进行,却在波特那这个环节上出错,波特那死活不同意孙立人的方案,两人为此事每天都在争吵。孙立人说服不了波特那,就不停的给史迪威拍电报。可史迪威远在重庆,根本不了解前线的状态,波纳特又不停的给他灌迷魂汤,让史迪威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好在史迪威不是一个庸将,他意识到失态的严重性,没等开完会,就返回了印度。然而身在前线的士兵却不知道这些,从第一天被包围,他们就等待援军的出现。一天两天过去了,他们以为援军在路上。三天五天过去了,援军还没有出现。十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出现援军的影子。心里没底的士兵就去问团长,刘放吾告诉他们:路途遥远,咱们走过来还用了一个月呢,援军还要过些日子才能到来,眼下咱们只有死死的拖住敌人,为大部队的反攻争取时间。刘放吾说的是假话,他也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来,然而此时军心最重要,要是军心散了,部队也就完了。好在他还能和孙立人联系上,孙立人一在告诉他:一定要坚持住。而王为本却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连被日军围在孤山上,与团部失去联系,成为一支孤军。这支孤军依靠有利的地形,打退了一次又一次的敌人。一连十几天的抵抗,王为本已经记不清,粉碎了多少次敌人的进攻。好在有美国飞机空投物资,让战士们不为弹药,食物发愁。但野人山树木旺盛,空投下来的降落伞都挂在树枝上,士兵不得不爬到树上,取下物资。这给士兵造成很大的不方便,但这些困难,在物资面前,都算不得什么。而日军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他们依旧靠骡马物资运输,野人山交通不便,时间一长,反倒是日军的补给跟不上了。以前在国内打仗,物资短缺的永远是中国人,而在缅北战场,一切都翻了个个。即使在日军的包围下,中国军队也处理的游刃有余。可以说,美国人的援助,对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日军也不是吃素的,在坚固的堡垒也架不住人海战术。特别是王为本坚守的山头,仅一个连的兵力,防守起来很是吃力。这么多天的战斗,连队自然会减员。兵力本来就少,每伤亡一个人,防守就会出现一个漏洞。随着伤亡增多,漏洞也越来越多,防守也越来越困难。王为本感到自己指挥的连队,就像风雨中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倾覆。一天,美国飞机刚投下物资,日军就发起进攻。日军也学精了,专挑在这个时候进攻。他们一面用火炮轰击挂在树上的降落伞,一面组织冲锋。这个时候,阵地守卫最为薄弱。战士们不但要抢在日军的炮火前把物资取下,还要阻挡住日军的冲锋。日军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你挡的住我,就保不了物资,没了物资你拿什么打。对此,王为本也只能指挥大家分头行动,争分夺秒和日军的炮弹抢夺物资。一位战士爬到树梢,离降落伞近在咫尺,抽出军刀去割伞绳。这时一发炮弹突然击中树梢,大树被炸的四分五裂。树上已找不到战士的身影,只有周围的树枝挂着几条残肢和肠子。战士拼着性命去摘取的物资,也不知道炸飞到哪里去了。一个士兵割下一个伞包,发现隔壁树上还有一个伞包,两棵树挨得极近,他就直接越了过去。而这次,幸运女神没有在眷顾他,一发炮弹就在头顶爆炸。而这发炮弹威力有些大,爆炸引起的热浪,连底下狙击敌人的士兵都感觉到了。原来,这个伞包里面是手雷,炮弹的轰击让里面的手雷也爆炸了,巨大的威力将数棵大树炸断,炸出一个方圆十米的天空。透过这片空隙,有些战士发现,上空有一架飞机在盘旋,而投送物资的飞机早就走了。这架飞机不是运输物资的,里面坐着三个人,史迪威和他的参谋长波特那,还有孙立人。原来,史迪威返回印度后,波特纳和孙立人仍争执不下,后来史迪威决定到战场上视察一番再做决定。史迪威从窗口俯望,他清楚的看到日军火力的猛烈。“果然是日军主力,看来我们要大显身手了。”史迪威非常兴奋,这一年多的准备,就是为了和日军决战。波特那看着下方的激战,惊道:“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日本人竟然能在这种环境下,把大炮运到前方。”孙立人鄙夷的看着他说:“有什么想不到的,大军途中,遇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古常理。如果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谈什么兵事。”波特那被羞的满脸通红,却组织不起语言反击。若不是史迪威赶回来,他的错误不知道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史迪威也暗幸自己提前回来,但看到己方部队艰苦的支撑,不由的忧郁道:“孙将军,回去之后你立刻准备。没有重炮的掩护,孩子们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孙立人坚定的回答:“能!他们一定能!”返回印度后,孙立人立即率师主力增援。这乘飞机一来一回个把小时就行了,可要是走路可就来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