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一场特殊历史背景条件…在美国人的眼中,朝鲜战争是一场极为窝火的战争,以至于战争过去多年以后,无论是美国军方还是美国导演,都不愿意提起的战争。为什么?仅从战争的角度讲,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抛开政治,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赢的可能性是99%。正是这一场几乎是必赢的战争打成了平局,让美国政客叹息下台,将军窝囊懑恨,士兵怨声载道。为什么?这个特殊性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二战之后,美苏冷战开始。当时的世界是战争笼罩下的世界。没有人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也没有人怀疑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这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几乎所有的政客和将军都把目光对准了20世纪多灾多难的欧洲。欧洲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历史;欧洲是两大阵营力量最为集中的地方,双方都虎视眈眈;欧洲地势平坦,适合当时双方都操练娴熟的机械化大兵团作战。而朝鲜呢?在西方人眼里,那是只有专家和学者才知道的地方,无异于现在向我们提起非洲大陆或者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换句话说,朝鲜是美苏争霸中的一个鸡肋。美国奉行包围主义战略,不想让社会主义阵营在太平洋上多一个出海口;苏联奉行消耗主义战略,想利用朝鲜尽最大可能消耗美国的实力,拉近与美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差距。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这样说,朝鲜半岛上的战事是由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推动的,这就可以解释在朝鲜内战爆发后,在联合国召开的几次关键性会议上,苏联代表故意缺席,造成对朝鲜的制裁成一边倒的局面了。既要达到在朝鲜的利益,又不能把主要的兵力投放在朝鲜,这是美国统帅心中的痛楚之一。环视整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和参战的苏空军都以“志愿军”的名义出战,并不存在中美或者美苏之间宣战。因此,美空军不敢公然轰炸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和后勤物资补给基地。要知道,直到53年战争结束,中朝部队也没能在朝鲜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空军基地,而中苏的空军的作用也就仅仅围绕着主要的后勤补给线开辟“米格走廊”,其实力仍然远逊于美军。要知道在51年和52年,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鸭绿江边,中朝边境线中国一侧的物资堆积如山,另一方面,在前线同美军厮杀的志愿军战士缺衣少粮,物资根本运不上去。对美军来说,拥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却眼睁睁地看着敌军的后勤补给物资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前线,尽情地对己方部队造成杀伤,这是美国统帅心中的痛楚之二。另外,朝鲜的地形是全球少有的几个不适合展开大规模机械化兵种的地区之一。朝鲜地形极为复杂,北方多高山峻岭,东北部的盖马草原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南部多为丘陵,仅有西部海岸有小块平原。美军有位军事顾问这样评价朝鲜:“要是把朝鲜的褶皱平铺开来,能占满整个地球!”在几年的战争中,无数次,中朝的部队突然从高山上猛冲下来,阻断重要的交通线;无数次,美军不得不消耗掉以千吨计数的弹药和成营的部队来攻取某个无名山头。朝鲜雨季中道路的泥泞和冬季严寒的气候,永远是美军重装机械化部队的噩梦!朝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让美军在装备和人员素质方面的优势(美军士兵多为高中毕业,军官清一色军校毕业)发挥不出来,这是美军统帅心中的痛楚之三。试想,在当时那种条件之下,假如,我是说假如,美军能毫无掣肘地将所能将守备在欧洲战场的主力调到远东,或者允许空军轰炸位于中国东北的空军和后勤补给基地,或者换个战场再同中朝联军较量,那么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历史就是历史,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但也不得不说,从军事角度看5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凭着彭总富有谋略的指挥和中国军队的英勇能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战成平手,实属侥幸,应该说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内容来自PT小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