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中国人赢得了尊重,尽管这个尊重来得是如此不容易。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就陷入了这样的一种怪圈,战而不能胜。不须说清政府时期的中国军队在外的形象,就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力不佳也差不多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有人说,抗日战争要没有苏联百万红军入中国东北消灭日军精锐的关东军以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单凭中国自己,再打八年也说不定。而日军在短短数年年攻占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却是事实。在朝鲜战争初始,也许就是这种对中国军队从心底里的轻视,才让麦克阿瑟蔑视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让其军队的锋芒直指鸭绿江边。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朝鲜战争硝烟未尽,美国人却已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回忆说,1949年他到欧洲旅行,海关人员见他是华人都表示轻蔑,2年后再去,海关官员见到中国人马上肃然起敬,敬佩地说你们连美国人都能打败。无论如何,朝鲜战争之后,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敢于轻视中国,敢于轻视中国军队,包括美国和苏联。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中国西北陈兵百万时他会考虑到这场战争,而当有切肤之痛的美国人在越南战场得到中国政府不允许其地面部队跨越17°纬线时也会考虑到这场战争。应该说,从战略意义上看,毛泽东的这个决策应该是英明正确的。视角二:从战役层面上看,双方都能指挥得当,及时把握战机,中国军队占了有限战争的便宜。纵观朝鲜战争中的历次战役,双方将领才能非凡,在指挥上均未出昏着,而且均反映敏捷,都能通过一两次接触就能发现对方弱点并能针对其弱点发起发攻。志愿军在指挥上除第三次战役在后勤补给没有及时跟上的情况下,轻率前进而给了美军以可乘之机,在第四、第五次战役中损失了大量的阵地、人员和装备外,其余几乎是无懈可击。另外,志愿军在1951年战场双方转入阵地战以来,首创了坑道式防御阵地和大规模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一下子就抓住了对手的软肋,使得战场胜利的天平一点点向志愿军方面倾斜。反观美军,无论是麦克阿瑟、李奇微也好,克拉克也罢,其军事才能都堪称卓越。麦克阿瑟一直是美国西点军校学习的榜样,不仅因为他曾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仅因为他曾经是这所著名军校的校长,而是因为他到了70岁,还能指挥出像仁川登陆这样的可以彪炳千古的战例。可麦克阿瑟的傲慢与自大让他黯淡地下台,尽管这样,他也丝毫没有影响军界人士对他的崇仰。李奇微更是典型的美军将才。他天才般的思维让他仅仅研究了志愿军前两次战役的文案就让他得出了志愿军“星夜攻势”和“礼拜攻势”这样重大的弱点和缺陷。在面对志愿军如潮的攻势中,他没有恐慌,而是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诱敌深入,并且趁志愿军已成强弩之末时以团级战斗队机动性和火力都很强的特点,猛力穿插到敌后抢占要点,以便对混乱中撤退的志愿军完成分割包围,并成建制地消灭。这一指挥举措个人认为并不比仁川登陆差多少。仁川登陆虽然是基于多种侦查、气象等重要信息,可仍然是一场赌博,太过于冒险。而李奇微指挥的这次反击却是基于对志愿军战力分析的基础上,一下子就将志愿军从三七线赶至三八线,并在志愿军做佯动撤退,准备发起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个世界上,能在节节胜利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人不多,对此,个人只能用崇敬来形容。而克拉克,自从接任这个位置开始就陷入了一种很不利的境界。他头脑清醒,性格谨慎。也许正式因为这样,李奇微才将他摆到了这个位置上。他虽然也很想跟前两位司令官那样在朝鲜建功立业,永载史册。可他对朝鲜战局更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如果不打破有限战这一紧箍咒,那么战场的优势就永远位于防守的一方。发动新的攻势,付出重大的伤亡夺取数个山头阵地并不能影响朝鲜战场整个战局,反而会使得军队在国会讨论中处于不利的境界。因此,他忍住了发动攻击的渴望并最终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战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他没有犯错误,他做到了最好,就算换上前两位司令官结局也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这是一场有限战争,两者才能打成平手吗?假如朝鲜战争没有诸多限制,战争结果会如何?当时的中国军队真的能与美军打成平手吗?历史没有假设。美国战争实力强于中国在那个时代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实。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在1951年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空军再增加一倍(这对美国来讲并不是难事),而将空军轰炸的内容扩大到中国东北的后勤基地和空军机场,那时的志愿军的补给线还能不能顶得住就成问题了。因为在朝鲜,志愿军从来没有修建成功过一个机场。没有机场也就意味着彻底彻底丧失了制空权,那么后勤补给就很难保证了。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前线几十万军队将不战自溃。还有,美军奉行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当时抽不出多余的兵力来到朝鲜,而这时美国的地面部队再增加三个师,并通过在志愿军和人民军侧翼登陆,那么中朝联军能守得住三八线吗?在那个大环境下,美国人和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幕后还有一个巨头没有出现,那就是苏联。苏联刚刚有了原子弹,美苏争霸才刚刚开始。如果美国空军到中国东北来狂轰乱炸,那么苏军可以直接参展,美国要是敢从欧洲调兵增援朝鲜,那么可能出现则是苏联的钢铁洪流将直接把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换上另一种颜色。因此,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较量中,中国虽然势弱,但究竟还是占了很大便宜的。第一大便宜是朝鲜的地形。朝鲜地形复杂,北部多崇高峻岭便于隐蔽,中部多高地易于防守。这样,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没有把优势发挥出来,而中国军队则充分利用山地发明坑道式防御工事。此消彼长,双方战力逐渐趋于平衡。要是战争发生完全是大平原的敌方,如淮海战役的地方,仅仅凭借堑壕和意志力则完全挡不住美国的极为娴熟的立体式攻势和隆隆的钢铁洪流。第二大便宜是军力。中国几乎是举全军之力来打这场战争。人民解放军步兵部队受朝鲜战争锻炼的共计25个军76个师,约占整个步兵部队34个军108个师的70%,铁道兵10个师全部经过朝鲜战争锻炼,还有40%的空军部队(不算苏联的两个师),73%的炮兵部队,30%的坦克部队,60%的防空部队,可以说当时中国军队的精英都上过朝鲜战场。而美军只动用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海军的四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是占了便宜的。第三大便宜是有苏联的援助。苏联这哥们一开始唯唯诺诺,不敢出兵,怕激怒美国。后来空军出动后,感觉美国没有什么反应才逐渐大了胆子,将军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朝鲜战场。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工业情况几乎没有,飞机、大炮、坦克、汽车甚至连战场上继续的反坦克手榴弹自己都生产不了,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这场战争也许会以中国军队最后损失太大而退出。战争初期的前几次战役就很能说明问题。离开了炮兵,以中国军队的防御能力还不足以抵挡美军的立体攻势。到了战争后期,正是因为苏联的援助,志愿军的炮兵敢于同联合国军对射,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军队在当时也趁机完成现代化的进程。朝鲜战争前,中国军队的装备是“万国牌”,虽然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但指挥员大多都是“土包子”,头脑中的现代战争的理念并不高。但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指挥员有了对现代战争的经验,特别是接受了前苏联足以装备60个步兵师的军援以及空军、海军的援助后,中国军队在实力上与西方军队的差距在5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小。这在军事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