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连队相继建起了温室大棚,在罐头盒里试种的蔬菜都搬进了大棚,基本能够保证官兵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官兵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艰苦的生存状态。我在连队前哨排的岗楼上就发现了一个个的大沙袋,每个足有100余斤。我问战士们做什么用,战士们说是为了练功习武。是啊,这里的冬天,气温零下30多度,而且终日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根本无法坚持在户外的正常训练。因此,想出如此绝招。我想怎么靠这些沙袋训练,尽可以发挥我们聪明人的想象,但他们那种西藏边防军人所特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就这样看似平凡地,却又雕塑般地矗立在了你的面前。这就是西藏军人处处都在行动着的力量。在这里的边境上也曾发生过白教首领十七世噶玛巴大活佛从边界出走的事件。十七世噶玛巴是位于拉萨市以西60公里外楚布河畔的楚布寺的大活佛,1992年5月由灵童转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由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一位转世活佛。关于他1999年12月18日由边界离境到印度,传言甚多。但官方证实,十七世噶玛巴在离开之前留下一封信。信中称,他出走是为了去取法帽和法器。不会背叛国家,不会背叛寺院,不会背叛领导。人总是从这段边界出走的,而未能及时发现和防止,也给驻守在这里的边防部队敲了警钟。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这以后的多少年都未出过新的情况。连队像一座铁壁铜墙严密地控制住这里的边防。在2003年的边防执勤行动中又赢得了新的荣誉,连队集体荣立了二等功。西藏边防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陆地相连,因点多线长、山高路险、海拔高、缝隙大、出人境通道多,还有不少地方是争议地区,所以边防执勤任务非常繁重。我在昌都边防某团6连蹲点时,就了解到6连官兵从连队到中印边境的边防执勤点巡逻一次,往返时间长达近40天,往返距离3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七八座雪山、冰谷。而且每月一次,多是步行。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恐怕要算是中国乃至世界边防部队中步行巡逻时间和距离最长的边防部队了。2002年的冬天,我曾走进了驻守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亲自目睹和感受了他们边防执勤巡逻的酸、甜、苦、辣。3月22日那天清晨,太阳刚刚从天边升起,“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10多名官兵便身着巡逻服,全副武装,登上汽车,向巡逻目的地——海拔6700多米的控羊拉山口进发了。巡逻车在边防公路上一路颠簸,3个小时后到达了控羊拉山口脚下。只见山口上空乌云翻滚,狂风肆虐,官兵们心里明白今天面临的又是一次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艰难巡逻。不出所料,当大家爬到半山腰时,大雪飘了起来,原本铺满冰雪的巡逻道又增添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当巡逻分队路过一片冰坡时,已经在这条巡逻道上走过30多次的士官肖兴满突然脚下一软,身体顺着冰坡往下滑。小肖死死抠住冰柱,战友们迅速抛下背包带用力将他拖了上来。才没有掉进那万丈深渊的冰谷。当巡逻分队行至距离目的地大约800多米的地方时,山上几米厚的积雪突然坍塌下来,来不及躲闪的战士李江下半身被雪埋住,几名战友猛扑过去,用双手使劲刨雪。小李终于安然无恙,而那几名战友的手却被如刀的冰凌划出了道道血口子,流出的鲜血很快便凝固住……带队干部张锐告诉我:“这几天,连队正在开展老西藏精神教育,官兵们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老西藏精神。得知要到边境巡逻,大家纷纷写决心书要求参加,一些战士还接连交了两三份呢!”经过艰难跋涉,下午4时20分,巡逻分队到达控羊拉山口。官兵们经受住严重的高山反应,迎着狂风,展开鲜红的国旗,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第一次执行边防巡逻任务的新战士王兴伟,凝望着在风雪中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心里激动万分。他说:“我为自己是一名戍边守疆的边防军人而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也就是这一年的10月,我走进了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驻守的查果拉哨所。这时同为高原的拉萨都还只是深秋的季节,而在这里却早巳是隆冬的景象了。我们是驱车从海拔3000米的亚东河谷一路攀援而来。经过连队驻地时,在连队的荣誉室里详尽地了解了连队,特别是查果拉哨所的情况。我们亲眼看见了那面196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的书有“高原红色边防队”七个大字的锦旗。尽管它已经历了近四十年历史的风雨,但仍是那样熠熠生辉。查果拉山,高高矗立在喜马拉山第七峰的冰峰雪岭之中。这里,驻守着一个闻名全军的先进单位查果拉哨所。建点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查果拉军人,以“不恋故乡景色艳,愿与雪山共百年”的豪情壮志,傲风雪,斗严寒,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为保卫祖国,保卫边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65年10月,他们被国防部授予“高原红色边防队”的荣誉称号。1990年7月,时任军委主席**视察西藏期间亲笔为他们写了“雪山红旗永放光彩”的题词,并接见了哨所的26名代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这是查果拉哨所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生物专家,在他们编写的《人在高原》一书中曾断言:人到了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将无法定居。以此为据,生物学家把4500公尺以上称为“生命的禁区”,地质学家称作“永冻层”。查果拉哨所,海拔5300米位居西藏边防海拔之冠。由于高度缺氧,官兵的身体健康普遍地受到严重摧残。总后勤部的一个医疗巡诊队曾到哨所给官兵体检,吃惊地发现,有80%的官兵因严重缺氧导致心脏,造血系统功能发生异常,符合住院治疗标准。一位足迹踏遍了万里边防的老首长,初次来藏视察后深有体会地说:“云南边防前线的将士所面临的是一种牺牲。驻守在世界屋脊的西藏边防军人所作出的是另一种牺牲,而这种牺牲是艰苦的,漫长的,默默无闻的,对身体的危害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牺牲比战场上的牺牲更难承受,更难做到。”因此,官兵们把在查果拉守卡,称为一场听不到枪声,但却以付出身体为代价的战斗。氧气和水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査果拉哨所,空气稀薄,水也不足。虽说山上四季飘雪,但人不能天天靠吃雪水过日子,况且吃雪水的时间长了,会引起肠胃患病,拉,脱水,全身浮肿。因而为得到一些生活用水,必须跑到哨所5公里以外的山脚下的小河里去取。开始,上级曾为哨所配备了两匹骡子来驮水,可不久骡子累死了,后来又配汽车,由于气温太低,经常发不动了。官兵们只好带着工具下山去背、去挑。气温较好的七、八月两个月,冰河融化,潺潺的流水给这空旷、寂静的雪原也带来了生机,官兵们把取水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而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每背一次水,对官兵来说,无论是意志,还是体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查果拉哨所,四季严寒,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隆冬时节,可达零下34摄氏度。即使在最为炎热的月份,在西藏别的地方,菜花千里飘香,牧草碧波万顷,而查果拉,有些山洼里的积雪还没有化尽。白天要穿棉衣,睡觉需盖3床被子。为了在此长期驻守,必须解决燃料问题。查果拉四周十分荒凉,方圆几十公里渺无人烟,看不到庄稼,也看不到树,没有一丝绿意,就连被誉为岁寒之友的松柏也不能在此扎根。没有木柴驱寒取暖,官兵们只有到距哨所15公里外的查果拉山下荒原上去捡在这里唯一能充当烤火燃料的又脏又臭的牛羊粪。在查果拉哨所,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气候,官兵们尚能克服,最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单调、孤独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