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说过:孤独和寂寞比死更折磨人。自古边关将士苦,这几乎巳是定论。哨所的官兵就是在这样单调寂寞的生存空间,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生命禁区”扎了根,安了家。一位来哨所视察的首长,不无感慨地说:“在这么艰苦的地方生活,不要说别的,就是能呆得住,也称得上是英雄!”雪莲,晶莹透明,洁白无瑕,植根于雪线之上。雪白的绒毛,裹着莲蓬似的花蕾,吐出紫红色的花瓣,它在阳光雨露下成长,不择地势,不怕高寒缺氧,不怕风雪冰霜。査果拉哨所的官兵,正像那一朵朵盛开的雪莲,高高地怒放在喜马拉山上。到查果拉山顶站岗执勤,十分辛苦,但官兵都争着去。原副连长蒋海法,患有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较为严重的高山适应不全症。病情严重时,全身浮肿,穿衣,走路都感到困难。为使连长、指导员集中精力抓好连队的全面建设,他请求带一个加强排上查果拉山顶驻守。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和缺氧的情况下,为使战士们站好岗、值好勤,他东奔西跑,找战士谈心,处理问题,经常累得脸发青,嘴唇发乌,多次昏倒在地。连队让他下山休息,可他执意不肯。刚人伍的战士小秦,一次上岗时,掉进了积雪的大坑里,他爬呀爬呀,坚持爬上了哨位。由于衣服和鞋内灌进了雪,加上刺骨的寒风,衣服结成了冰板,裤腿冻成了冰挖,换岗后回到屋里,用手一搓,布都烂了,可冰块仍然没掉……那个苦哟,真没法说。站岗很艰苦,经常出外执勤也不轻松,有时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10月的一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查果拉哨所遇上了一场罕见的大风雪。呜一呜一呜,狂风卷着大雪,打着唿哨在哨所的上空盘旋,屋顶上的铁皮一块接一块地掀起了12张,3天过后,气温从零下8摄氏度,急剧下降到零下28摄氏度。查果拉四周浑天一色,变成了一片银色世界。地面积雪已达60多厘米。就在这时,哨所收到一份“立即疏通01号哨位公路”的特急电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不含糊。战士韩志庚和其他4名战士在李排长的带领下乘坐一辆东风牌牵引汽车出发了。尽管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终因积雪太厚,车轮打滑,油料也用完了,车子在距一号哨位15公里的地方抛锚了,只能徒步前进。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举目望去,白雪皑皑,分不清哪儿是山,哪儿是河,哪儿是路,他们只得凭着记忆,在齐腰深的雪海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向前摸索。腿抬不动了,就侧着身子滚,滚不动了,手脚并用匍匐前进。不知摔了多少次跤,受了多少煎熬,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在雪地里爬行了一天一夜到了指定的地域,为完成这次任务。小韩的双脚冻坏,不得不到医院里做了截去双脚前掌的手术。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哨所有5个固定的巡逻点都在海拔5500米以上,这些地方终年积雪,冰川林立,道路险峻,崎岖难行。巡逻在这些点上,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一次,上级指示哨所派人员到海拔5700多米以上的硕果拉和俄果拉山口巡逻,八班班长吕永喜“缠”了指导员半天,把这个任务抢到手。经过半天的准备,第二天凌晨4时,他带领全班8名战士,顶着星光出发了。在出巡的第三天上午,他们已经跨过了5条冰河,爬过了6座大小冰峰,走过了一片片髙山沼泽地,露了两个晚上,还没有到达最后一个巡逻目标——硕果拉山口。要到达硕果拉山口还须再涉过一条宽15米左右的冰河。为了弄清冰的厚度和水的深浅,吕永喜把8根背包绳缠连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的腰际,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向冰河走去。昨、昨、昨,他沿着冰面一步一步地往对面走去,冰层发出的断裂声揪着每个人的心。刚走到河中间,只听“咔嚓——扑通”一声,冰塌人陷,他掉进了60多米深的冰河里。同志们连忙将他拉上了岸。这时他全身冰冷,手解不开裤带,脚伸不出裤管,大家七手八脚地给他换衣、擦酒按摩,好长时间他才恢复知觉。硕果拉山口顶部,坡度60度左右,在向上攀登的时候,战士小黄一脚踩空,滑下斜坡,被卡在两块大石头的缝隙里,只露出双手和头部,大家想了许多办法,才使他摆脱了险境,但小黄的臀部,腿部,胳膊上有好几处被刮破了皮,裤子撕开4个大口子,双脚鲜血直流。连续几天,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雪原上既爬山又行军,还要带上雨衣、水壶、干粮背包以及枪支弹药等15公斤的物品,大家体力消耗很大。严寒、狂风缺氧、饥饿、疲劳又一齐向他们袭来。他们真想躺下,不走了。但为了搜集地理等资料,查找可疑的“蛛丝马迹”,他们又咬着牙,顶着雪风,到达了指定位置,认真仔细地观察了50多分钟才下了山。第四天晚上9点多,他们返回了哨所,一个个腿部都红肿了,脸上的皮肤暴起铜钱大的泡,人都变样了。有3名战士,因雪的刺激患上了雪盲症,眼睛像针扎般的疼痛,直流眼泪,看不清东西,更不敢见光。他们只好用一块黑布把双眼蒙上,住进四周密封的地堡里,5天后才恢复了视力。在査果拉哨所的半山腰,有一排红色醒目的大幅标语,“不恋故乡景色艳,愿与哨所共百年”。这是建点初期,第一代查果拉人的豪迈誓言。“高原红色边防队”的老前辈在地无三尺平的冰天雪岭中,用炸药炸开冻土层,住进了十分简陋的地堡、土窝子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后退半步。如今40多年过去了,以哨所为家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新一代的査果拉军人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原任连长张清,家住珠海经济特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物质生活条件与查果拉相比,都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和他一起人伍的战友退伍或转业后有的当上了经理、主任或厂长,但他还是个副营职干部。为了部队建设,他把爱妻丢在家里照顾年迈的多病的父母和幼小的女儿,妻子多次叫他想法转业回去,他却对妻子说:“上级让我担任这个英雄连队的连长,我怎么能不顾部队建设需要,只考虑自己的小家庭呢?再说,如果大家都嫌这里艰苦,往内地跑,边防哨卡由谁来守?”几句话,说得妻子低下了头。妻子理解丈夫的胸怀,主动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赡养双老、照料幼儿的重担,张连长至今仍战斗在边防线上。原任指导员曹型明,1987年在家休假时,爱人巳临近分娩,他陪爱人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胎位不正,可能难产。在预产期前半个月,他接到部队发来的“火速归队”的电报,他爱人身边没人照顾,很想留他一段时间,可他想到自己是军人,便说服了爱人,做了一些安排后,踏上了进藏的归途。归队后,他爱人果真难产,并引起产后大出血,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爱人上班时,托一个邻居照顾孩子,女儿不慎从二层楼上摔下来,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至今仍不能单独行走。原军医赵显富,是位老边防、老哨卡了,从战士起,一直到卫生员、医助、军医连续在查果拉哨卡工作了20多年。结婚14年,和爱人团聚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足4年,因在家时间短,孩子对他比较陌生,见到他时一个劲儿地喊他“叔叔”,他心里难受极了。他们不是对家庭、对亲人没有感情,但家属和祖国的利益相比,家庭永远是第二位的、次要的。爱情是甜蜜的,但对查果拉哨所的官兵来说,更多的却是苦涩。连长张玉海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原可以分配到条件好的连队工作,他却主动要求上了査果拉。因一直忙于连队工作,几次失去了相亲的机会。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在成都某单位工作的姑娘,双方通过书信来往,都比较满意。不久,女方在来信中提出了一个条件,要他3年内能转业就结婚,否则就“拜拜”。他渴望得到姑娘的爱情,可他更爱祖国的哨所。经过反复掂量,和那位姑娘分手了。哨所的官兵就是这样宁愿舍弃个人家庭的欢乐与温暖,把一腔深情和挚爱献给高原,献给祖国的边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