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去的樟木是西藏一个名气很大的边境口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边防重镇。这里距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只有114公里的车程。在我没有到西藏前,就多次听战友们说起它,他们对其繁华热闹的程度真是夸赞有加。当然,说得最多的是,这里的外国货价格便宜,特别是香水和手表。瓦丝针我就是那时听说的。到樟木沟和到亚东沟、察隅沟都是差不多的情景。从海拔4000多米的聂拉木县城出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樟木也是几十公里的深沟,路同样崎岖、险峻。不过有司机小黄娴熟的技术,我们同样是一路斩关夺隘,安全到达了樟木。这里有我们军区的一个边防连队,我们就住在连队里。连队干部给我介绍了连队的情况。这个连队几十年来,一直驻守在口岸上,担负繁重的口岸守卫和执勤任务。由于尼泊尔国内局势一直比较动荡,他们也随时面临着处理复杂边境事务的情况。这些年来连队都认真执行了上级的规定和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特别是在2003年军区的边防执勤行动中,成功地封阻了因尼泊尔国内动荡,大量向我境内涌入的边民,确保了边防的稳定。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连长还参加英模事迹报告团到自治区和部队作报告。我也了解和亲眼看到了一个心目中的樟木。樟木,一个建在相对高差700多米山坡上的边境小镇。樟木口岸,藏意为“临近口岸”,以前叫过“扎木”、“章姆”、“查木”,尼泊尔叫“卡萨”。友谊桥上海拔1700米,镇上海拔2400米。樟木地处喜马拉山中段南坡,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东南西与尼泊尔接壤,北邻聂拉木县,边境线110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平均温度约20度,年降雨量约1530毫米,多集中在5~9月,气候湿润,具有海洋气候特点。樟木属原始森林地区。森林覆盖面积80%以上。植物种类有楠木、白玉兰、冷杉、铁杉、红松、毛竹等,还有党参、黄芪等名贵药材及小熊猫、羚羊、獐子、长尾猴等珍稀动物。1985年被划分为珠峰自然保护区。樟木口岸设有机关单位40多个,樟木镇人民政府下辖4个居委会,6个自然村,常驻人口2000多人,暂住、流动人口髙峰期可达4000余人。中尼公路横穿樟木,通往加德满都。自1965年通车以来,为增进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边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年贸易总值均达到3.3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占中国同尼泊尔贸易总额的五分之四。樟木口岸于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当时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口岸办事处为县级建制,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具体负责整个口岸的管理协调发展工作。樟木镇里所有的建筑,商店、医院、银行、旅馆、政府机构,全都是顺着弯拐的上坡大街,依山而起,错落有致。从下往上看就像一堆堆大小不规则的彩色积木自然搭建在几乎垂直的山坡坡面同样不规则的大大小小的平台上。冬天正是尼泊尔旅游淡季,镇上的游人不是很多。几辆打扮得有些花哨的尼泊尔车辆正在忙着装运货物。从冷热饮店,顺着街往上走,不到100米。差不多是樟木镇的镇中,路边高坡上,有一座修造中尼公路牺牲的烈士陵园。我在连队干部的引导下,来到陵园祭奠。陵园一进门迎面正中的纪念碑上书:气壮山河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张国华一九六五年五月这是我们西藏军区老司令员的题字,我不由得从心里升起一阵景仰之情。烈士公墓碑是:烈士公墓庄严雄壮,誉满中尼边境,屹立友谊桥畔。中华儿女,英姿飒爽,修筑中尼公路,立功祖国边疆。一九六二年冬,国内线段兴工。全体员工,奋发图强,高举**思想红旗,依靠**英明领导。露宿风餐,克服重重困难,披星戴月,劳动热情高涨。万众一心,劈开世界高山,群策群力,斩断激流险江。轻渡索桥,飞攀软梯,英勇顽强。藏族人民,奔走还唱,踊跃支援修路,热情建设家乡。辛勤三载,筑路千里,万古险阻变通途,传统友谊增异卉。舍己为公,一心向党,烈士捐躯,山河气壮。精神永垂不朽,品质闪耀光芒。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烈士英明,百世流芳。中尼公路工程指挥部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陪我去的连队干部和我一起,在冷清的烈士陵园中的坟茔间徘徊流连,我把我带去的烟、酒和水果一一供奉在墓碑前,并决定把他们的名字一一抄录下来。还有27名烈士的英名已经无从寻找。我知道,我的寻找远不止这些被遗忘的名字。我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靠我的这种努力,他们又能流传多广、多久?多少次我问到过樟木的人,烈士陵园去过吗?回答是否定的。我感到悲哀!真的,我一步步从这条路走过来,体会很深。我可以想见,他们当年修建这条公路时,是多么的艰辛困苦。他们是我们不曾相识的战友,他们是我们西藏军人的骄傲,他们的英名与中尼公路永存,我们会永远怀念他们。m5月23日如果不是在2001年,不是在西藏,那就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日子。可是2001年的这个日子在西藏却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胜利5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从这两个联系紧密而又一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解放军在西藏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在负责筹办纪念活动的日子里曾不只一次地走进过西藏军区光辉的历史中。一幅《紐军西藏》的著名油画再现了18军和平解放西藏的英姿。画面上张国华、谭冠三两位将军正骑坐在风雪中前进的战马上,指挥着18军的将士们向地处雪域高原的西藏进军。18军将士个个威武雄壮、士气高昂,仿佛还听得见那战马嘶鸣的回声。我们把这幅雕塑般的历史画卷作为了西藏军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胜利5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纪念邮册的封面。为了隆重庆祝这个在西藏军区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军区把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作为了整个庆祝活动的主题。专门组织编写了《老西藏精神之歌》宣传教材并编辑出版了《诸西藏精神之歌》歌曲集,举办了《老西藏精神之歌》大型主题艺晚会。可以说2001年的5月23日是我在西藏军区工作,接受老西藏精神洗礼的一个特别特殊而重大,又十分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我这个曾经历过老山精神熏陶和洗礼的老山军人又在深深地被老西藏精神鞭策、鼓舞和激励。可以说那一段时间是对我这个刚刚进人西藏9个月,270多天的新西藏军人一次老西藏精神教化的历史性的启蒙。关于感受,我在参加西藏军区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有一个简短的发言,那是我的一份心声。我说:“我作为西藏军区党委的一名新成员到西藏军区工作时间不长,但在不长的工作时间里就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种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强烈熏陶。我自己人伍30多年以来一直在云南边防工作,参加过多次作战,长期守边戍边。在西藏找到了‘老山精神’与‘老西藏精神’的共同点,就是无私奉献、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将永远激励我,成为我在西藏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发自我内心强烈地震撼,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政治表态。可以说在西藏军区这支对外界说来还是十分陌生,十分神秘的部队里确实蕴藏着许多与布达拉宫一样不同凡响的史诗般的绚丽华章。它同样透射出浩瀚无根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哲理。西藏高原的军人都是这片神奇美丽高原的热爱者、崇拜者、守护者、奉献者和创造者。在拉萨西郊,“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耸立着一座并不豪华却十分庄严的墓碑。这是原西藏军区第一任政委、也是“八一”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谭冠三将军的墓。将军的墓碑上有已故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碑名。按照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要安放在他曾亲手开垦过的这片土地上。他说,他要魂归故里。他的故里就是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