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将军是跟随**、朱德参加过大革命和井冈山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为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遵照党中央、**的指示,1950年,张国华和谭冠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立了新的功勋。那位威震中外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曾说:进军西藏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进藏之初,张国华、谭冠三将军即提出:“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响亮口号。他们既是倡导者和制定者,也是最坚决、最忠诚的实践者。他们把自己的事业和生命与西藏人民,与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新西藏建设的宏伟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西藏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修筑康藏、青藏公路时,他们又提出“让髙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筑路健儿们饮雪卧冰,风餐露宿,艰苦奋斗,五易寒暑,终于在世界屋脊之上,踏出万里坦途,在世界筑路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把北京和拉萨、把祖国内地和万里边疆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1962年,在反对扩张主义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张国华任前线指挥所司令员,谭冠三任基本指挥所政委的驻藏部队又更加响亮地发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号召。他们敢打必胜,出色地完成了击败扩张主义入侵的任务。几十年来凝结着驻藏部队官兵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无私奉献精神的“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无高不可攀,无深不可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得到全国各族军民的热烈响应,不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宏伟事业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伟人**有一句名言: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以张国华、谭冠三将军为代表的“老西藏军人”们就是体现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和宝贵的品德,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只有付出,不求报酬;志在创造,不图享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人不一定能够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岁月流逝,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率部进藏的张国华、谭冠三将军已经故去,许多老同志因健康原因离开了西藏。还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风雪高原的深山峡谷之中。但是,“老西藏军人”们的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会消失,不会泯灭,更不会失去光彩,因为它始终是崇高的。唯有它可与西藏高原上那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比肩。1990年7月,新任军委主席**到西藏视察,他来到了这支驻扎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部队。他亲眼目睹了部队建设西藏、保卫国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景。这位生性本来坚强的主席,却因此十分动情。他以最高统帅的名义给予这支部队最高的褒奖,并把前辈们创造,后辈们继承,已深入驻藏官兵骨髓的“老西藏精神”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7月22日,最高统帅又为西藏军区亲笔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从此,老西藏精神作为世纪的经典载人史册。没有到过西藏,没有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或许会对共和国统帅如此褒奖这种精神,感到有多么不以为然和不可思议。而当你真正走进它的时候,你就会由衷地感到这才是人生和精神世界的珠穆朗玛峰。因而在这里应运而生出一句世界级的名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它一直在驻藏部队官兵中广为传颂和实践。这大概就是迄今为止,对老西藏精神最朴素的诠释,对西藏军人最经典的解读。老西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西藏军人,当然不乏张国华、谭冠三将军等老西藏军人们的继承、发扬和光大者。在西藏军区的部队中,屹立在5300米查果拉主峰上的“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可以证明;驻守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可以证明;坚守在“高原孤岛”上的“墨脱边防模范营”可以证明;14年步行,走过25000公里高原骡马道的“模范边防骡马运输队长”尹祥美可以证明;28年如一日被西藏人民称为“门巴将军”的“敬业奉献好军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将军可以证明……当然还有一批又一批默默奉献着的,平凡而普通的西藏军人们,他们同样可以证明。西藏军人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人生大书,也是西藏高原上真正可以与珠穆朗玛峰比肩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n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不知不觉地爱上摄影,并不知不觉地成为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这当然与西藏高原的神奇美丽和人历史悠久有关。有人说西藏高原是这个巳经被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几块净土。这里的蓝天、湖泊、雪山、草原、森林、峡谷、河川、大漠,无处不在吸引人类追求的目光。这里的一块石头、一道街景、一座佛塔、一个不经意从身边走过的僧侣,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就无须说像布达拉宫、大昭寺、珠峰、纳木措,八廓街这些世界级的人景观了。自然这里就成了造就摄影家的学校。在西藏的摄影界中,就活跃着我们西藏军区一个从将军到士兵的军人摄影爱好者群体。其实对西藏人好摄影,特别是对西藏部队的人好摄影,我早有耳闻,而且有亲身体会。我还在云南边防部队任职时。就从新任省军区陶政委身上看到了这道风景。果然是名不虚传。按陶政委的安排,我们第二天就确定去200公里外的边防团。一路上听汇报,看部队,很是辛苦。但一路上我却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为了带路和安全我的车始终走在最前面。边防公路崎岖不平,车速总是跑不快,但就是这种情况,每当我的车开出很远,还是不见后面陶政委座车的踪影。我只好一段、一段地停下车来等待,我真担心会发生什么安全问题。直到陶政委的车赶上来,问及原因,原来是他有摄影的爱好,一路上遇到好的风景,就停下车来拍摄照片了。对他这样痴迷摄影,真使我感到惊讶。以至我到西藏军区工作后,才了解到他不仅是小有名气的摄影迷,还是十杯、八杯不醉的陶不醉呢。我看见过他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照片,总体讲,水平还不错。近年来,特别是听说他退休后,更是潜心于摄影,最近还出版了一本关于西藏题材的摄影专集。当然,我到西藏工作后,才真正了解到像陶政委这样痴心摄影的人,在西藏军区却是大有人在,而且个个装备精良,小有名声。有的不仅在专门的摄影杂志发过稿,还在国内有关的摄影大赛得过奖。就说老赵吧,他名宗歧。时任西藏军区参谋长(现任某集团军军长),也是我在云南老山作战时的战友,相交已二十多年。就摄影而言,他在西藏摄影界小有名声。称得上是将军摄影家。我看过他不少的作品,可以说在意境、题材、构图上都很有特点和独到之处。他是个生活上很随意,但工作上却十分严谨的人。这个作风也体现在了他的摄影作品中。他的摄影涉及题材比较广泛,人、风光照片不少,但大量的还是反映部队生活的军事题材作品。应该说他的不少佳作,我都欣赏过并有所收藏。其中有一幅《日月同銷》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在西藏高原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的星相应该说并不鲜见,但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同时在一条直线上而形成日月同辉的天然景观,却是极为罕见的。我真正是难以想象老赵是怎么捕捉到这个机会的。在西藏搞摄影不容易,拍摄一幅好照片也不容易,担任领导工作还要业余搞摄影拍出好照片就更不容易了。我想他能坚持多年,风雪无阻、万难不辞,图的绝不是要当什么摄影家,而是为了全景式的记录历史。他曾多次给我谈起过他的想法,他说,他将来一定要把这些作品好好整理出来,赠送给军队和地方的化和史料馆,使后代们知道西藏军队和地方的今天和昨天。同时他也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编辑出版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摄影作品集,以表示对西藏生活的纪念和怀念。我对他的想法很钦佩,同时也默默在祝福他愿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