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也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地方。许多自治区藏族领导干部来自此地。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现任云南省人大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丹增。在西藏历史上有过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三位出身贵族或活佛的藏族人担任国家领导人,但真正出身贫苦农奴的国家领导就是热地了。这也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特色。藏北草原的美丽,已经在不少人、骚客的笔下成为经典。那是说的藏北的夏天,那个蓝天白云下,牛羊唱晚,天地相接,一片碧绿的醉人的草原。藏北也有苍凉的时候,那是在冬季,整个草原,冰封雪裹,一遍白茫,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这里曾经有过多次的雪灾。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年初,那曲也发生了特大雪灾——持续四个月的69场大雪,将那曲地区11个县的近40万平方公里土地盖得严严实实,26万藏族牧民和554万头牲畜陷入绝境。我们西藏军区部队曾派出3000名官兵,几百台车辆前往灾区救灾。车队在雪原上前行,根本看不到路,路都是官兵们在1米多厚的雪原上用双手铲出来的。他们边走边开道,跟当年的18军一样,历经15天,打通了100多公里的冰雪通道,将70吨糌粑,10万公斤燃料送到了柴尽粮绝的群众手中。全体救灾部队经过近四个月的苦战,开辟出数条通往各县各乡的冰雪通道,及时将3000多吨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所有受灾群众无一死亡。部队3月初撤离时,藏族同胞们扶老携幼赶来送行,场面非常感人。藏族同胞向救灾部队赠送的哈达就有16587条。这里也留下过我们军人,而且有女军人生命的奉献。在那曲军分区只编制有很少的部队,但在这个部队中却有不算少的三名女军人。她们在卫生所工作,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但严酷的髙原环境却使她们中的两位在残酷的病魔面前,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生命。在西藏军区,几乎所有的军人,都知道他们并不曾相识的女战友是怎样逝去的。她们对来到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来不曾后悔过,她们知道人类最深处的感情就是爱,她们就是为了爱而来,又带着爱而去,就如高原上那美丽的格桑花永远芬芳。有人说,大自然给予的美妙与严酷同时而来,既充满哲理,也是现实。人走到哪儿,也不能躲避过人生的命题,只有搏击,才会超越人生的各种障碍。在西藏高原,尤其如此。藏北草原是西藏最大的牧区。游牧的特色也是这里一道原始瑰丽的风景。辽阔的草原占去了西藏高原近三分之一面积的土地。那游动着的黑色毛毡帐篷,那游动着的黑色的毛毡帐篷,那游动着的黑色的“高原之舟”,还有那白云蓝天、巍巍雪峰、茵茵水草、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藏北草原游牧图》。特别是那被称之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亦更显得伟岸和高大了。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高原上有牦牛。第一次真正见到牦牛,还是在云南的中甸。牦牛是藏区人民的“神牛”。藏族关于它的神话同星星一样多。据说有个土地神名字就叫萨达波保《黑色野牦牛),住在西方,同时有个牧民住在牧场附近,于是人与牦牛就给联系在了一起。在藏族传说中还有八个女王,其中一叫克鲁波玛的就是生长着野牦牛头的白色女神。还有一个故事让人惊奇不已:止贡赞普与大臣罗旺大孜决斗,罗旺大孜用计杀死赞普,夺了王权,命止贡赞普的王妃牧马,王妃在牧场梦见与拉香波山神变的一位白人结合,醒来时却看见一头白牦牛从身边走开了。后来王妃生下了一个血团,把血团放到一只野牦牛角里孵出一个儿子。他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如列吉《从角中生出的人)。……仅从这些神话中,就足见牦牛对藏族人民来说是多么地重要。而西藏许多寺庙中供奉的护法神,有些就长着巨大的牦牛头。可以说,牦牛的一身全是宝,在一般藏民的生活里,牦牛就是他们一家的主要财产,他们家家都要养上一些牦牛,人们要计算一人的富裕程度,往往以牦牛的数量来衡量。我在扎什伦布寺,寺庙的大活佛曾赠送我他们自己制作的两帖食指一般大小的“药佛”,听说在民间相当于5头牦牛的价格。在藏民们要出远门朝圣的时候,在牧民们要转移放牧营地的时候,牦牛又成为高原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农区,它们还要为主人耕地。人们亲切地把它们称为“高原之舟”。在抗日战争期间,究竟有多少牦牛参加到滇、藏、印马帮运输之中来,无论是西藏方面还是云南这边,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从各方面估计的数字来看,在茶马道上运输最为繁忙的时候,每年有上万头牦牛投人到滇、藏、印马帮运输之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牦牛真正是高原上人类缺不了的**。如今在拉萨繁华的城市中心还塑有一尊极其精美,被誉为“高原之舟”的金色的牦牛雕塑,它既充分显示了“牦牛”在西藏髙原民族心目中神圣的地位,同时也强烈张扬着高原民族顽强进取,执著强韧的精神。从那曲西去,人烟逐渐稀少。县与县之间的路途格外漫长,途中没有城镇、乡村,有时走一天也难得见几个牧人。朝圣者留下的经幡、玛尼《石头圣堆)似乎是仅有的人景观。忠实伴旅是山原、荒漠、砂碛、湖泊和冰川,甚至可能遇到巍峨的火山岩、欧亚板块的缝合带、阶地上的中石器时代遗存、美丽的溶洞和深海的各种岩积。地质第三纪前的古海,给这里留下许多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些岛上,可以见到数以万计的地中海黑头鸥;在奇林湖畔,地质队员和牧民们说他们曾见到过似马似牛似羊的湖兽;有的牧民说他们还见过扎日南木湖里有形似巨龙的水兽。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其中88%分布在羌塘,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307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42个,纳木错和羊卓雍湖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我曾经两次去过地处藏北草原南沿的纳木错。一次是和我夫人同去,一次是陪南京军区方政委而去。我们从拉萨出发,经过因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能发电而出名的羊八井,再人当雄县城左行,就进入了去纳木错的盘山公路。对纳木错,有久闻其名,不见其形的久违之情。纳木错在西藏的众多湖泊中名望极高,被尊崇为“神湖”。它和念青唐古拉山分属一个古老传说的阴阳两极,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约有5000米)的大湖,而且也是种种神秘传说的渊源之一。那里湖水澄碧,雪山环绕,羚羊出没,气象瞬息万变。我们的汽车经过3个多小时的爬行之后,一路喘息着来到山顶。山顶上寒风阵阵,在一片**着的棕红色的山石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玛尼石堆,它的四周飘满了色彩滨纷的经幡。置身于海拔6000米的山顶,尽管我们已经感受到纳木错就盘伏在我们脚下,但司机小黄告诉我们,我们要赶到那里最少还得3个小时,高原空气澄明,良好的能见度给我们的视角造成了某种偏差。纳木错是神秘而诡谲的,几乎使人难以接近。道路似断若连,浅浅的车辙在荒草和沼泽地里延伸,又突然消失,我们不得不时常停车,在草丛中寻找它的踪迹。我们去的那一天,天气格外的晴朗,我们依然为找不到道路而发愁。我们在那片沼泽地里走走停停,一时无所适从。纳木错其实就在我们前方不到50公尺的地方,可是我们却在神圣的自然面前,怎么也越不过那道狭长的水沼,走向湖边。司机小黄不停地按着喇叭,惊得草丛中的旱獭四处逃窜。我们终于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看见了一个牧人的身影,我们按照牧人所指明的道路向纳木错方向行进,我们终于来到了纳木错的身旁。纳木错的景色是极为迷人的。这是一片虚静而阒寂的世界,在宽阔的湖面上只听得见水鸟扑击空气的羽翅声,只感到天空是那样的湛蓝,湖水是那样的清澈,天地是如此的悠远。我感到我仿佛不是在高原,而是来到了南中国海某一海域的海边。湖泊对岸的一片连绵起伏、银灰色的雪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透亮。湖水翻卷着细细的泡沫,向岸边涌动,我们沿着湖边悠闲地漫步,感受到了高原圣湖带给我们难得的愉悦和宁静。我想人们行迹迢迢,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大概不只是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在纷繁闹市之外,一刻真正的心灵睡眠。这里还有转湖的习俗,据说绕着1900平方公里的纳木错转湖一圈需要6~7天的时间。我相信无论是游人还是朝圣者,神湖都会赐福与他们的。这就是纳木错真正的魅力,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