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林芝的印象,我都把它写进了一首《淋芝赋》里:林芝赋大柏大桑历千年味]嘛林寺有奇观江尼洋歌不断巴松醉人峡谷欢南迦巴瓦峰灵秀鲁朗林海舞翩然卡定沟中觅佛去林芝美景天下传林芝地区八一镇东边的巴结古柏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占地仅8公顷,是西藏境内最小的保护区,也是我国巨柏的重要种源基地。这里长满巨柏(又称鲁藏布江柏木),为西藏特有品种,属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巨柏林平均树高50米,胸径100厘米,最大的一棵柏树王,胸径18米,树龄2500年以上,是我国柏科植物中年龄最老、树干最粗的,其躯干上记载着高原地区近数千年间的气候环境变迁的历史,堪称“活的物”。喇嘛林寺,俗称阴阳庙。属红教教派,是林芝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场所。该寺依山傍水,佛殿庭院掩映在绿荫之中,院内藏犬成群。整个寺院形状内呈正四角,外低层屋檐共有二十角,第二层到第三层屋檐为八角,佛殿高20余米,凡径10余米,上覆金顶,呈塔形,四面墙体分以白蓝红绿四色涂之,非常漂亮。喇嘛林寺有著名的莲花生大师践石遗迹,寺内精美的壁画也堪称藏东一绝。尼洋河是位于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在林芝县的则们附近汇入鲁藏布江,全长307.5公里,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达7.39%。其源头为古冰川作用的围谷,海拔5000米左右。尼洋河平均流量53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22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可达208万千瓦。巴松湖《“巴松错”)是尼洋河最大支流巴河中上游的一个高山湖,在工布江达县西部约90公里处,湖面平均海拔高度约3538米,面积25.9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约60米,湖水清澈湛蓝,湖边山坡青葱翠绿,湖光山色胜过瑞士风光。“巴松错”也称为错高湖,“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巴松湖是红教的著名神湖,湖西北还有一块5平方米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每年来此转经观湖的群众非常多。错高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公里,湖宽几百至数千米不等。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浮游湖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分外宁静。每值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夏秋季节,百花争艳花香四溢,蜂飞蝶舞。丛林中有熊、豹、岩羊、麝、藏雪鸡等野生动物自由地觅食、嬉戏。巴松湖中有一座湖心岛,是古冰川的作用遗留下来的大型“羊背石”,顺其古冰川滑移方向,还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冰川擦痕。岛上有黄教错宗工巴寺,建于唐代末年《公元17世纪)。岛上的礁石均雕刻成了别致的动物形象以及佛像。错宗工巴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供强巴佛、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错宗工巴寺寺僧与信众们都乘独木舟进行往来。从巴松湖溯源而上,在干流和各支流的源头,多为大型山谷冰川,由于冰雪补给来源充沛,长大的冰舌常常深人郁郁葱葱的森林,皑皑冰雪掩映在绿树丛中。湖岸边栋栋别具风格的小屋,是优美舒适的度假村。1997年巴松湖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景点。以错高湖为中心的度假旅游区包括雪卡、错高两乡,主要景观有阿沛庄园、烽火塔、藏金碑、求子洞、措松寺、原始林区等;该湖水面宽,面积大,水势平缓,适宜开展水上娱乐和垂钓、休闲、度假旅游。位于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的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峡谷。至今在大峡谷地区仍能看到真正的原始森林,高大的云南铁杉林足足有七八十米髙,这样的原始森林在我们国家巳经很难看得到了。不仅如此,这里还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共8个。也就是说,在水平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垂直高度不足5000米的范围内,可以看到类似于从我国海南岛到北极的全部自然景观。在1100米以下的谷地,长满了千果榄仁、阿丁楓等热带树种组成的常绿季风雨林,林中芭蕉滴翠、藤蔓摇曳,林中不时窜出长尾猴、赤麂等动物;1100米至2400米间,参差不齐的雨林林冠,渐渐被如波起伏的整齐林冠所取代,这就是由西藏青冈、瓦山栲、刺栲等组成的常绿、半常绿阔叶林,重枝叠叶的树冠,织成了不绝的天幕,林间弥漫着瑞香、春兰的香气,栖息着小熊猫、豹猫、苏门羚等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2400米至3800米间,生长着大峡谷最高大雄伟的森林——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它们由铁杉、冷杉组成,林高达40米-60米,最高达70多米,林冠直插云霄,群山也被它的墨绿色浸染着,当林间积雪消融时,火红的杜鹃花便会缀满曲地盘卧的枝头,这里是大峡谷最大动物羚羊的越冬处;3800米以上,森林渐渐稀落,到4000米,阴郁的森林完全消失,出现了美丽明爽的高山灌丛草甸,春天到来时,那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就如同是一幅五彩斑斓的锦缎,美丽夺目。这里的高山动物有马麝、旱獭灰尾兔等;从高山灌丛草甸向上,越过生长着稀疏植物的冰缘地带,就到了酷似极地冰原的永久冰雪带了。大峡谷的险峻使它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它的核心地方几乎无人居住,至今,满山满坡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下游谷地的墨脱县住着门巴和珞巴族人,墨脱是我国至今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长年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故被人称之为高原“孤岛”。在墨脱背崩有大峡谷唯一的一座钢索都是几十个人,一步一爬越过喜马拉山抬进去的,架桥时,是先用部队的大炮把钢索打到对岸。峡谷内更多的是溜索和藤网桥等原始的交通设施。在这里也驻扎着我们军区的一支边防部队,营地就在鲁藏布江南岸的一个小山凹里。这里海拔低,不缺氧,但进出墨脱却只能步行,必须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代价。一道诡谲多变的多雄拉大雪山无情地把墨脱与外界隔开。问墨脱的官兵什么最艰苦,他们会俏皮地告诉你:思念最苦……所以盼信的滋味在他们看来是最难受的。在墨脱官兵们谈论最多的是信,给他们带来最大欢乐或最大痛苦的也是信,那是官兵最幸福的时刻,他们马上钻进丛林、站在树下、躺在**,先急急忙忙从头到尾初看一遍,在一字一句细看一遍,又一字一字慢慢琢磨一遍,再看背面还有没有字……每每一封信到手,他们至少要高兴20来天,而在20天里,如果有什么任务你尽管吩咐,去派村背物资,去边境巡逻,还是施工生产,不论干什么,官兵们连眼皮都不眨。一封山,就收不到一封信,得**个月啊,许多战士都这么跟我说。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上级的关心下,营部已开通了电话,官兵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话和家里面联系了。墨脱真像有些人形容的孤岛一般,但墨脱真的又是山林翠竹、烟云缭绕,世外桃源一般;墨脱真的默默无闻、偏远僻静,因为它连公路都没有,但墨脱真的名扬四海:南迦巴瓦、加拉白垒、大拐弯峡谷;不知为什么,我越写就越想引录如下的字: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158团团长鲁之东率军驻扎墨脱,在门巴村寨的木楼顶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兴教育、办学校;讲卫生、建医院;促经济、开商场;送光明、盖电站;通联系、修马道。70年代,开荒种地,种树养殖,减轻国家负担,调剂部队生活。80年代,开乱石滩种50亩稻谷,当年收12000千克。40多年来,这里的边防官兵巡逻一次,三五天回不来,有的要半个月。然而他们不仅完成了军人的天职,还为当地百姓在生产、教育、医疗……做了好事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