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未来当然会是更加美好的。**总书记为重庆指明的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的目标,必将为我们这座美丽的直辖市增添更加诱人的魅力。那时我就会更加自豪地说,做个重庆人真的是很自豪!雄起!我的家乡重庆。见过领袖**公元1966年的国庆节,我是在首都北京度过的。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北京,也是有幸第一次亲眼见到在世时的**主席。9月下旬,南方山城的暑热尚未消退,在我就读的那所军医大学的校园里,一个比这暑热的气候更加火爆的消息不胫而走:按军委和三总部的通知,学校将选派学员代表赴京参加在首都**广场举行的国庆17周年庆典活动。这一特大喜讯使全校数千名师生都为之欢呼雀跃,企盼着当选代表的好运能够降临到自己头上。通过紧张的推选和严格的政审,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幸运者的行列。9月25日是我们出发赴京的时间,学校里敲锣打鼓欢送我们。那天,我们全体代表乘坐一列日本昭和30年代的旅客专列,从南方的山城向首都北京飞驰而去。在我们这些代表中,除了十几位北京籍的同学外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去北京,虽然三天两夜的旅程不算短,但大家一路都表现得异常兴奋,沉浸在对首都北京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中。9月28日到达北京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旅途上些许的不适和疲劳,也早被北京城这秋高气爽的惬意气候给驱散了,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按预先安排好的地点,把我们接到了住地北京万寿路中段的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招待所住处。下榻的第二天,学校负责带队的领导就召集我们开会,给我们交代了进京后的若干注意事项,并传达了我们参加这次国庆庆典活动的任务,那就是进行进入**广场按要求排成的队列和图形组合动作的操练。动作并不复杂,基本要求是按大会组织者在不同时间阶段发出的不同信号指示,挥举不同颜色的彩带和鲜花,完成广场上图形变化的组合。动作显得机械而简单,但完成的频率和节奏变化却很快,质量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参加者精力高度集中,做到动作协调统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疏忽。好在我们这些穿军装的大学生,脑袋瓜儿不笨,对动作要领领会很快,做得也极认真,因此在预定操练时间的情况下,很快进入了角色。国庆节一天天地临近了,我们的心里活似揣着一个小鹿,显得极度兴奋和紧张。10月1日凌晨3点是我们从万寿路住地出发到**广场东长安街集结的时间,30日一整夜都未合眼的我们,登上早已准备好的交通车,迎着北京的秋凉向**广场目的地进发了。我们到达东长安街时,只见参加庆典活动的许多单位都早在这里集结等候了。七时许,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自全军院校系统的代表按照指定的位置进入**广场。我们人人身着崭新的戎装,显得精神抖擞,英武洒脱。这是我们到达北京后第一次到**广场,那宽广无比的**广场,那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那金碧辉煌的**城楼,那高耸人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组雄浑壮丽的英雄交响曲在我们心中荡漾。此时的北京城正是晨曦初绽,整个**广场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朝霞之中。说来我们也真是幸运,在偌大的**广场内,我们被安排在距离金水桥仅只300米正对**城楼中央不远的位置,从这里眺望**城楼,真是清晰可见,一览无余。只见城楼上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写有“欢庆国庆”四个大字的大红灯笼更显得喜气盎然。随着庆典活动的临近,**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红旗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高举红旗,手持彩带、鲜花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九时许,盛大的国庆游行庆典活动开始,**广场上碧空如洗,艳阳高挂。无数只彩色气球悬挂着欢庆节日的标语,彩带在半空中游弋。随着象征着国庆十七周年的十七响礼炮的轰鸣,在高亢悦耳的国歌声中,盛大的国庆游行活动开始了。这时广场上空一个激动人心的声音在回荡:我们伟大的领袖**来到了**城楼!于是整个广场都为之沸腾起来,“**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长时间地在**广场上空激荡。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边欢呼,一边按大会组织者发出的信号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彩带、鲜花。我们已顾不得几天来紧张活动的疲劳,在烈日的照晒下,汗水和眼泪交织在一起,溢满了我们的面颊,此时此刻我们都为自己能实现今生今世梦寐以求的夙愿——亲眼见到伟大领袖**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整个身心都完全沉浸在一种高度亢奋和难以控制的激动之中。我和我的战友都一个个踮起脚,睁大了眼睛,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仰望着**城楼,泪眼模糊中我们终于看见**那如巨人一般伟岸的身躯和他那高扬着向我们挥动致意的大手,此时此刻我只觉得热泪盈眶,心跳得比任何时候都快,真是巴不得能靠**城楼近些、更近些,真是巴不得能来到**的身边,让他老人家那双温暖的大手紧握着我们的手。“**万岁,万万岁!”我们欢呼着,虽然声音早已有些撕哑,但我们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尽情地欢呼着。我们的欢呼声汇入了那欢呼声如潮的**广场,化成了一股发自亿万人民心底的时代的最强音。国庆游行队伍在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呼声中一队队整齐地通过**广场,接受伟大领袖**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在最后一支游行队伍通过**广场后,数万只放飞的彩色气球升上天空,把整个**广场的庆典活动引向了最**,此时广场上各民族群众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大家不约而同地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涌向**城楼,孩子们也被大人们举到了自己的肩膀和脖颈上,大家都希望能在这国庆庆典活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能再亲眼看到自己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我们随着那如潮水一般涌动的人流,一直向前向前,来到了金水桥头。此时我们离**城楼真的是很近很近了,我们仰望**城楼,再一次有幸亲眼看见了**,看见了他老人家那如巨人一般伟岸的身躯和那高扬着向我们挥动致意的大手,看得是那样的真切。“**万岁,万万岁!”我们尽情地一遍又一遍地欢呼着,我们感到了今生今世在精神上从未有过的满足。岁月心结在边防的一次联欢晚会上,我被节目主持人点名出一个节目。这下我可犯傻了。唱歌吧,嗓子是天生的公鸭嗓。可台下那阵阵爆烈的掌声又逼得我非“亮相”不可。我大脑经过一番紧张的选择,最后脱口而出的竟是一串俄语:“camoeziioporoeynenobeka——3tocm3ht,ohaflaetchemyoahhpa3……”这是苏联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当我朗诵完毕,台下竟然响起了比之鼓噪我上台时更加热烈的掌声。大概台下也有不少人是熟悉俄语的。这掌声使我完全沉浸于对往事美好的回忆之中。这是我从大学毕业从军30余年后第一次使用俄语-个被长期搁置了的外国语种,表达自己久抑心头的情感,而且是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之下,在这样群情激动欢乐的时刻。60年代,我在我的故乡山城重庆的一所著名的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抗战时期内迁到重庆的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那时正是中苏关系处在微妙变化的阶段。但在我们高中部一年级的八个班级里仍有六个班级是开俄语课。当时学俄语是挺时髦的。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在我国的北边有一个邻国,这个邻国的名字叫苏联。苏联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地大物博,哺育了高尔基、普希金、托尔斯泰、罗蒙诺索夫;还有卓婭、舒拉、保尔柯察金这些优秀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崇拜的伟人和英雄。我们对苏联、对美丽的俄罗斯始终还有一种特殊的向往的情感。那时,在我们学校,对苏联的关系还是很开放的,在重庆工作的苏联专家常来学校参观访问和讲学;学校的俄教师也大都是从苏联学成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