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的学习给了我们受惠一生的知识和本领。也给了我成为终身职业军人的平台。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下命令让我改了行。让我这双曾经拿惯了手术刀、听诊器的手,拿起了我并不熟悉的笔和纸走进了政工生涯,直到今天。这使我感到在一个自己无法预测的未知的世界里,人的命运自己是无法把握的,只能是服从自然,只有自然才能水到渠成,这可能就是多年来萌生在我思想深处的宿命论观点。这18年的上学,实际上就是以一种自然年龄、自然身份按照小学一初中一髙中一大学这样一个自然规律的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让我从浑沌朦胧的生命中走出来,多了几分理智、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智慧、多了几分思考,也多了几分**的情绪。最终定格为化程度:大学。更确切一点就是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在经历了青少年时代18年的上学过程以后,从而立之年又开始了几次陆陆续续地上学。这就不再是以自然年龄,自然身份,按自然规律的上学了。1981年7月在经历了头一年一次有绝密色彩的选学审查后,入愿来到了当时对我们说来已经是声名显赫、令人诚惶诚恐的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这次学习有一个很特殊的称谓:政冶学院基本系两年制完成班。这就意味着学制是两年,是政治学院学制最长的一个班。并明确规定毕业后由学院颁发国家正式承认的大专学历凭。在我们这批学员中,其实有相当的部分已经拥有了诸如北大、清华、哈军工、军医大或者其他一些军地院校的大学学历。当然大部分还只具有高中学历。这也是当年选拔这批学员的一个基准点。再有一个基准点就是现任团职以上干部。那时我是在一个刚打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野战团任政治处主任。到了政治学院才了解到我们这样性质的班前一期就有了,在基本系五队。我们是第二期,为基本系一队。这样性质的班是时任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深谋远虑,为了实现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总目标而做出的英明决策。其目的是为了抓紧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以成为军队建设合格的跨世纪接班人。所以在选拔这批学员时都是总参军训部、总政干部部联合派出的工作组一杆子插到底,直接到全军各部队进行面对面严格审查挑选的。尤其强调了化、任职和综合素质。正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挑选,再加之政治学院百分之七十的军事,百分之三十的政冶这种打破常规的高标淮、高质量的课程设置和培训。使这批学员军政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其中不乏学有所成,成大器者。小平同志决策的战略意图亦在n年后的这批学员中得以实现。第一期学员1982年毕业时正跟上了。1983年军队干部加大年轻化步伐大调整的形势,在不少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同志离职休养后,他们亦按培训的目标很快接班,进人了高层领导岗位。有的从团、师职直接升任到师、军职岗位,甚至在几个月内连升几职。现在任的军委徐才厚副主席和已经离任或即将离任退休的总政治部唐天标副主任、南京军区雷鸣球政委、广州军区杨德清政委等都是第一期的学员。当然升任到军职、大军区副职领导职务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第二期的学员1983年毕业,已过了大调整时机,升职和平职安排的大概各占一半。当然也有佼佼者。学习时任广州军区42军宣传处长人称乔老爷的五班学员乔新柱,临毕业前夕,就被军委任命为42军政治部主任了。从正团到副军连升三级,而且是军级高级领导职务,在当时连他自己做梦也没想到。在政冶学院更是引起极大轰动,不失为当时一条具有特别爆炸意义的特大新闻。老乔后来在升任该军政委后又转任湖南省军区政委。2002年退休,任军职领导历20年。我们第二期学员72人中亦有18人陆续升任至军职以上领导岗位、授予少将以上军衔。最高职衔者为现任济南军区政委湖北人刘冬冬上将。其他大军区副职职衔者是现任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殿仁中将,现任南京军区副政委高武生中将,兰州军区副政委孔英中将,原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周永顺中将等。应该说小平同志那一次做出的英明决策是卓具历史意义的。n年后的今天,军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郭伯雄、徐才厚都分别是当时军事学院第二期和政治学院第一期两年制完成班的学员。历史总是这样在实践中做出结论。两年中**队最高政治学府的上学经历,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忘不了,真的是忘不了1981年7月至1983年9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一队一群来自全军,风华正茂,怀揣着励精图治,强国强军之梦的72名学员共同度过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的感情系于终身。我们无论职位高低,都永远是共和国最勇敢无畏、最正直无私,最识大义、顾大局的忠诚战士!是历史赋予了我们这样的荣誉、义务和责任。13年后的1996年,我又受命来到已由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后新组建的全国全军最髙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学习。这是一次以正师级政委身份读书的上学经历。学习重点亦转向了对中国国防和国防动员问题的定向定性研究。经过学习从这里亦走出了两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杨迪铣、郑治栋,副司令员谭一兵、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熊庆、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牟大明、》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廷贵、江西省军区参谋长吕录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部长张玉良等国防动员的领导者和专家。这一段上学中我体会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当了一回副班长。国防大学培训的学员大都是现任正师职以上的军官,为了过普通一兵的生活,就按基层连队班的建制,任命了班长、副班长、选举了党小组长。班长管全盘又侧重于管学习。副班长管行政,又侧重管吃喝拉撒、鸡毛蒜皮。诸如集合排队、出操、打扫卫生吹哨子。同时下食堂帮厨并每天公布伙食消耗收支账目等。党小组长主要负责思想工作及每周一次的党支部或党小组生活会。从人伍开始就没干过一天副班长的我,干了一段副班长真的才体会到累。轮到值日,从早晨起床开始到出操、打扫卫生、三餐吃饭集合、上、下课集合,体活动、晚点名集合,一天下来吹哨、整队、下口令不下10余次。我们班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队长出身的北京卫戍区于副参谋长,是个老兵,亦是个豁达开朗的山东汉子。班里的其他事他也很放手,所以我又多了一些责任。当然有了这样的生活,才使我们这些脱离基层生活几十年的中高级军官又能回到兵的时代去体味当年。兵谚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确实是那样一种生活。2001年到国防大学军职干部第21期指挥员班t学,是我第三次到北京,到这所全国全军最高军事学府的学习了。这是一次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学员亦是来自全军的,一批正值盛年、意气风发的将军们。我们一班除了我是来自西藏高原部队,现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刘粤军来自驻澳门部队,岳喜翠来自广州军区空军,王加木来自南京军区某集团军,高东璐来自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外,其余均来自四总部、军委办公厅及海空军机关和院校。真可谓是群英荟萃。特别是时任驻澳部队司令员的刘粤军,**中央候补委员、空军特级女飞行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岳喜翠都早已是在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各种新闻媒体频频出镜的军中明星了。我们在国防大学名师们的指导下,鏖战在瞄准现代战争,瞄准台海风云、瞄准强敌的信息化作战的谋略和硝烟里。国防大学再一次给了我们这些仗剑的将军以信息作战的高科技知识和谋略,以克敌制胜的战法和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再一次砥励出一批既以威德服人,又以智谋屈敌的将领。真没想到2003年我的女儿亦以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走进了这所著名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的研究生院,攻读和研究与她所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一致的军事运筹学、计算机仿真工程。并师从于她1978级校友,原国防科技大学总工程师,年轻有为的一代名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运筹学会副理事长,求是科技人才大奖获得者,现任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胡晓峰将军。毕业后又留校加入了胡将军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并开始给将军们讲课,带研究生。认真讲起来,还真跟我这个当父亲的将军构成了师生关系。此刻我只有一个感叹:还是后生可畏呀!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的开班,使我有机会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伟人**、**、任弼时、彭德怀、贺龙、胡耀邦的家乡。坐落在湖南长沙的这所可与北大、清华媲美的当年的哈军工,现在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已是军委直接领导的全国最高军事科技学府。也是我女儿的母校。真没曾想到在女儿毕业4年后,来到了这所全国全军一流的211、985工程高校上学,不经意成了女儿的校友。这里的学习,对我们这些领兵的将军而言真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以获得国家科学最髙奖的银河二号巨型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条件下信息化作战的高科技知识元素都在这里聚敛成核。一个元素就是一部深厚博大的书,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我们当然不可能成为像这儿的专家、教授,像我女儿这样的专业的行家里手。但未来战争却又要求我们懂得髙科技最基本的知识。有一个操作使用性的面的认识。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走进了军事高科技的海洋。在这里我们真切地体味到了高科技的威力无比,奥妙无穷。信息化作战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科技密集型的复杂系统。我们在这看似简单的计算机光屏前,感受到了蕴藏其中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和大千世界。那些曾经教过我女儿的著名的院士、专家、教授们对我们进行着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科技扫盲。于是我们对高科技的知识不再陌生,而且有了深入学习的兴趣。3个月后,我们以理论和实际操作均予合格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特别是从军以来第一次高科技知识学习的使命跋涉。直到今天,已经研究生毕业,成为国防大学信息与作战指挥训练教研部国家863、973科研课题核心研究小组成员的女儿,一直都还亲切地称呼我是她的母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老爸校友。这也是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我们在这所著名的大学学习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却是终身难忘的。我亦庆幸我的女儿当年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她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科研工作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