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十四章 3

作者:吴传玖 字数:3050 更新:2024-05-06 07:03:53

没想到今天的客人中竟有夏先生的夫人王渝女士和韩先生都是在我的家乡出生和生活过的南京籍重庆人和湖南籍重庆人。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重庆话仍是说得十分地道。经介绍方知王渝女士还是一位享誉台湾诗坛的著名诗人。其先生是从1970年开始就和曾毕业于台大哲学系,后又留学美国读博士的刘先生一起在联合国服务任职,直到1999年才退休。刘先生和夏先生还是当年保钓运动的发起人和知名人士。他们至今谈及保钓仍是一腔沸腾热血,足见其拳拳爱国之心。席间自然也较多地谈到刘先生的一些诸如《纽约眼》、《冬之物语》、《控望》《园林内外》等名篇名作。我亦趁热打铁向刘先生提出能更多拜读他大作的要求。刘先生亦是位豁达开朗的性情中人,当即表示回美国后一定寄来,亦请指教!这后面一句话虽包涵有诸多谦虚之意,但亦足见刘先生坛大家之风范!言谈之中刘先生亦对人生感怀,不免妙语连珠:现在的人大概是年纪越小,梦亦越大,年纪越大,梦亦越小喷!刘先生之言不禁引发吾之感慨,我亦班门弄斧与之唱和:现在的人恐怕亦是小越天真,老越天真,老老小小,小小老老越小越老越天真是也。按此次行程安排刘先生一行第二天即赴大理、丽江。为确保早些休息,我亦按那先生建议最后举杯为他们送行。我和刘先生相识的时间是农历丁亥年二月初八。新历2007年3月26日。补记:一个月后的4月18日刘先生亦从纽约寄来《钮约客》赠书。此书乃刘先生寓居海外多年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他如此慎重地将其赠我,足见其情也切,其意亦深。余亦感幸甚也!与炳森先生的一面之交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大师刘炳森先生已仙逝几年了。但当年和炳森先生的一面之交却始终在脑海中呈现。时间应倒回到n年之前。因了那场长达近10年的南疆战事,我和炳森先生有缘在正战火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上的猫耳洞相见。那时我在前线的一支作战部队任职,他是中央慰问团的副团长兼团员。那天中央慰问团带着中央和全国老百姓的深情厚谊到前线部队慰问。这个慰问团的团长是时任国家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联党组书记的高占祥先生。同时还有一些全国老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化界、娱乐界的如李谷一、韦唯、德德玛、董华、阎维、佟铁鑫等大牌明星和重量级人物。因我负责接待,自然和他们有了一些近距离的接触。性格洒脱、快人快语的谷一女士是一个台上风光、台下却极随意的人,走到哪里就用湖南味夹杂着北京味的普通话同战士们逗笑、有时应战士之邀就站在猫耳洞前的山坡上即兴为战士们放歌一曲。韦唯小姐穿着一套极普通的牛仔衣裤,显得苗条而清瘦。她也不见生分地不时和战士们打着招呼,不断应和着战士们唱起那首当年由她主唱走红的歌《让世界充满爱》。被誉为军队百灵鸟的董华更是把《恤染的风采》和《十五的月亮》演唱到了极致。她的眼泪和战士们的眼泪都共同汇入了**燃烧的长河。悠扬激昂、委婉多情的歌声透过硝烟在南疆的群山万谷中荡漾。德德玛、维、铁鑫还有其他各行演员亦拿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歌、好戏和绝活奉献给这群背负正义,早已把脑袋拴在了裤腰带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钢铁般坚强的无敌勇士们。自然和这群能歌善舞的明星相比,炳森先生就显得温尔,身旁似乎少了几分热烈气氛。我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猫耳洞里的湿地上架了一块木板为战士写字。“老山精神万岁”几个饱蘸浓墨,雄浑有力的隶书体大字显现出这位书法大家发自内心地对前线军人的崇敬和爱戴。炳森先生是一副典型的中年人墨客模样。着一身铁灰色的中式布纽扣袄服,四方脸膛上戴着一副褚色宽边的老式眼镜。我是从慰问团的名册上知道他的身份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故宫博物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来谷一女士还专门给我介绍说,他可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大书法家,他的字还是受国家保护的二级物呢。这自然使我从内心升腾起一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后来,我们从前线回到了州城。慰问团被地方政府安排到了地方的宾馆里。因部队正筹备办一个老山、者阴山前线部队书画、摄影展览,我便代表部队请他为展览撰写一幅匾牌。没想到他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马上在驻地铺纸砚墨为展览题写了:老山、者阴山前线部队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的大匾牌。亦同时为我书写了一幅由我自己提供内的书法作品。至今这幅内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炳森先生的书法作品一直高高地悬挂在我家中的厅堂里。当时谷一女士亦觉此句甚佳,亦让我在她那本精致的记事本上书写下来以为铭记。常说睹物思人。每每看到这幅被誉为中国第一隶的书法大师炳森先生书写的遒劲有力、功夫深道的书法作品,就自然想到当年与炳森先生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代,极为特殊的环境里相见相识的一段一面之交的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曾有过几次电话联系。因各自忙,每次总是互道问候,虽简单,却有情。后来听说他因病不幸逝世,我还专致唁电,以寄托哀思。今写此,亦哀思切切。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界的一代大师刘炳森先生,特将我撰写和整理的刘炳森先生的艺术人生提供点滴于下,以示大师风范,以励后人。炳森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当代书法大师。他既善艺术精神端正大方、潇洒灵动、观者倍感熟悉的隶书;亦善浑厚沉稳、骨力雄健的楷书;挥写自如、线条流畅自然的行草;笔墨生动、色彩缤纷,既具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意识的山水作品……为了向家乡父老汇报自己的书法成就并回报家乡父老的培养和养育之恩,已身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炳森先生亲率子女回到老家天津武清,举办了《浏炳森父子书画回乡汇报展》。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前去参观,兴致勃勃地观赏他及其子女刘学思、刘学惟、刘秀彤的书画作品80余幅,人们从这一幅幅书画作品中寻觅着他们两代人走过的艺术之路。更重要的是称赞和感激他们为普及、繁荣家乡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而炳森先生在开幕时的开场白只有这么两句话:我带全家离乡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在干什么呢?就是这些《用手指着展厅的作品),我在北京没有办过展览,这次回来,我们只有把这个展览献给大家。炳森先生是一个积善成德、知足长乐、不忘本的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过去生活很苦,父亲在他4岁时早逝,靠母亲采棉种豆度日。苦读成人后,他曾多年靠48元钱的工资维持一家6口妻儿老小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只好到处告贷,曾经债台高筑。为尽孝道,照顾母亲,他按老人家心愿在老家娶了亲,并将妻子留在母亲身边,朝夕奉养。他自己则一床破被,在北京过着极清苦的生活;而贤惠的妻子也从未怪罪过他,总是以最大努力为他分忧,承担着孝母育子的责任。苦尽甘来后,炳森先生还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作风。他写字作画从不浪费一个纸头。在他书床案头,总放着一沓用过的餐巾纸,这是他在外就餐用过后留下来,叠好带回来二次利用,以此蘸墨的。有的客人跟他开玩笑说:“刘先生您太会过了吧?!”他却不以为然,笑着回答:“这纸吸水好。”他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节俭。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经常倾囊而出,资助“希望工程”和福利事业呢?他生前曾一对一包供着22位贫困少儿全部的求学费用,一直要到他们完成全部学业,走向社会为止。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996年,他向家乡中小学等捐赠了20万元,1998年12月,他又毅然拿出50万元在家乡设立以自己已故恩师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的“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来奖励每年度的优秀师生。到目前为止,他先后为家乡的化教育事业捐款已达百万余元。这都是炳森先生生前在夫人及全家的支持下,将海外友人的馈赠以及为人们写字的谢金积攒下来纳税后全部捐赠的。也就是说,这百万巨资是炳森先生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