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当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部长,又是出访军事代表团团长,按规定他是完全可以使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一些贵重物品的。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想到国家的需要,把这笔钱多数交公使用了。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和人格品质。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官员贪污**之众生相,不能不对彭总的人格产生高山仰止般的崇敬和感动,不能不为那些灵魂丑恶的官员们感到羞耻和唾弃。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如彭总这样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发扬。唯如此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人民亦感幸甚。叶剑英比刀术叶剑英元帅青年时期曾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即云南讲武堂)学习,是该校第12期学生。在讲武堂学习期间,叶剑英不仅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而且崇尚武德,很重民族气节。当时讲武堂有一名日本教官,自以为有些武功,根本不把在校的中国人放在眼里,经常找中国人比试劈刀,一旦取胜便得意忘形,大夸海口。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叶剑英决心打败这个骄矜的日本人。于是,他和一个叫金致顺的朝鲜同学,天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苦练劈刀术,一直坚持了半年。一天,他和日本教官比武。叶剑英以他娴熟的刀法,使这个一向目中无人的日本教官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连说:“不要太重,不要太重!”最后只好红着脸,承认比输了。在场的人不仅为叶剑英的刀法叫好,亦为他为中国人争了这口气叫好。事后,这个日本教官不仅不敢像以前那样在中国人面前逞威风了,还按照日本人的习惯把他那把比武时用过的指挥刀送给了叶剑英。常言说一个人要有志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叶剑英元帅在青年时期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处处体现了这种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今天的中国人更应向叶帅学习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时时、处处、事事想到为中国人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做中国人只能像条龙,而绝不能像条虫。事实说明只有具备了这种自强自立,不甘落后的强烈的民族自尊精神,才能奋发图强,顽强进取,达到远大的目标,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命中的静与动一次,戎马一生,德高望重的朱老总与同样德高望重,却是斯一生的董必武老相遇。几十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老战友相见自然不免相互牵手,嘘寒问暖,各道珍重。二老毕竟都是性情中人,自然闲谈之中也说些有趣的笑话。首先当然是武将——元帅出身的朱老总开腔。朱老总仍操着家乡味很浓的四川话笑眯眯地对董必武老说,董老啊,莫看你年纪比我小,我看你可能活不过我。此话一出,亦引来董老莫大兴趣。董老同样操着家乡味很重的湖北腔笑眯眯地对朱老总说,老总啊,莫看你现在身体比我壮实,我看你同样是活不过我。本是一句玩笑话,二老却也认真起来。老总说,你董老啊,你喜静不好动,这可不是个好习惯。董老亦说,老总啊,你光动不静未必习惯就好。后来,二老都按各自生活习惯生活数年。好动的老总依然天天坚持运动。好静的董老依然坚持家中研读、习书静养。最终,年长一岁的朱老总先走一步,时年九十岁高寿。年小一岁的董老后走一步,时年同为九十岁高寿。朱老总和董必武老都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伟人。他们当年的一段趣事亦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二老虽然未过百年,但同样都是九十岁高龄辞世,亦是难得。他们生前所说的那段看似笑话又不是笑话的笑话其实印证了生命之中静与动很深的哲理,也印证了他们坦荡无私的人生。老总的动,其实是动中有静,绝不妄为、妄动;董老的静,其实是静中有动,绝不默默而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贵在都以自巳高尚的品性和人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以一己之权位谋半点私人之渔利,不糟踏一世英雄之名声,始终以公仆之身,鞠躬尽瘁于人民。他们始终保持了心身完全的无私和愉悦,因此无论他们日常生活中是动还是静都百分之百,成正比地给他们的生命注入健康的元素,使他们都享受到同样九十岁高龄人生带来的平安和幸福。他们在生命静与动的必然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含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