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奋战后埠桥 一一在鄞西平原星罗棋布的无数个小村中,有一个靠近集士港镇坐西朝东的小村庄,它三面环水,后面靠田,——田畈后面也是一条河,与三面的小河相联通,实际上也可说四面环水。村北和村南各有一口小桥,那里住着五六十户人家。和它的周围的村庄一样,房子一大半是新造的,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村南一大片旷野上,后面是一片枝桠交叉的梨园。前头一幢平房里,机声隆隆,是一个民办的胶木五金厂,社员们种田做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样的小村,在鄞西比比皆是。它是极平常极平常的一个小村庄,不要说它和前面商业繁荣、工厂如林的集士港镇和后面的高桥镇没法比,就是它周围前埠桥 、王家弄、马家桥等的一般村庄也比它气派得多。但是就是这个极平常的小村,(当年还要小,只有一个小墙门,十几户人家),在抗日战争年代,却成为惊震一方有名的村庄,载入了浙东的革命史册。一时里它的名声,比集仕港、高桥,甚至比它所在的区县都著名。解放初期,每逢清明节,全县各区乡以及市里许多机关团体和学校,成千的工人干部和学生都到这里来献花圈悼念先烈。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好多离休老干部、老军人,还常到这个小村来转悠,缅怀先烈,追忆当年浴血奋战的情景。更有当地的许多企业的党团员到这里来搞入党入团宣誓仪式等纪念活动。原来这里有一座烈士纪念馆,馆前树着一块红字石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里面的展览馆里用图画叙述着当年血战后埠桥的战斗事迹。原来那里曾经掩埋过六十年前在这里一次战斗中牺牲的三十二位新四军烈士。解放后1954年,四明山建造了烈士陵园,才把这三十二位烈士遗骨都迁到四明烈士陵园去了。这就是当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十中队浴血奋战后埠桥的三十二位烈士,——指当场在这里牺牲的,后来伤重又陆续牺牲了五位,在那次战斗中总共牺牲了三十七位,占当时这个中队六十三名的指战员的一半以上。在这次战斗中,当时这个中队的中队长、指导员,以及跟随在这个中队里的一位教导员和几位区粮食征收员等地方干部也都牺牲在这里。这是当年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勾结日伪,一起围剿积极抗日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指战员的一个铁的罪证,被后世人永世唾骂。下面记述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大概情形。连日来五支队十中队与顽军四处周旋,前天夜里十二点钟光景,他们从梁山伯庙转到后塘河南岸的后埠桥村。这里离前面驻着伪十师的集士港镇,只有三里路;离后面驻着大批国军和伪军的高桥镇也只有三里路。可谓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这并不是一时的疏忽,是几天来在与敌人周旋中得出来的一个经验。因为连日来顽军和伪军总是在九龙河一带和姚江边上寻找他们,而不大注意他们盘据的老巢周围,所以昨晚下半夜他们就来到这里后埠桥。这不是一时的麻痹,而是因为周围都是五六十户以上的大村庄,而这个河湾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比较隐蔽。而且这个村庄过去他们已经来宿过两次,这里贫苦的乡亲们对他们都有很亲切热情。当昨天半夜里他们悄悄来到这里,敲开墙门的时候,阿寿婶等乡亲们,家家户户给他们让铺腾房、借碗给他们吃饭(米菜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他们烧饭时只向乡亲们买了点稻草。)吃好夜饭,中队便在村里南北的两口小桥边和村后墙门外竹林边布置岗哨,然后就在墙门里厢的各家各户的地板上、在老乡们让出来的铺上睡觉。除了指导员张祥甫和毛中队长以及跟随中队的陈教导员研究了一下明天的行军路线还在开会,战士们由于连日来行军的疲劳,大家都吃力地睡着了。不久中队领导们除了值班的,也都陆续的睡了。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中队长习惯地叫大家打好背包,待命出发。但是白天无法行动,战士们依旧静悄悄地待在小墙门里的各家老乡家里擦枪。指导员叫大家枪擦后好好学习学习,他自己一面翻着笔记本,一面也和老乡们聊着天。想着时间长了会让敌人发觉,陈教导员与指导员和毛中队长商量,打算吃过早夜饭待天一煞暗,就开拔到别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