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整编与议会中国收复了自己广袤的华北地区,这一消息像重磅炸弹一般在1943年下半年的世界局势中引发了连锁反应。就在日本人撤出华北,中**队和国民政府逐步接收华北的各个城市和农村的时候,英国和美国还在两个地方跟轴心国艰苦地作战。一是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一是澳大利亚。当这个消息被传回两国后,丘吉尔和罗斯福表达了更大的担忧,虽然日本人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振奋了盟军,但是抽出精力的日本人肯定会加强南方军的实力。甚至龟缩在叶卡捷琳堡的斯大林也开始担忧起其西伯利亚的防御来,为了抵抗日本人,斯大林几乎将西伯利亚军的所有主力都抽调到乌拉尔山区了。于是一时间各国的代表从四面八方飞往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丘吉尔和罗斯福分别传达了希望能跟蒋介石见面商谈下一步作战的意向。经过几轮商定之后,最后时间被定在了11月份,地点则选择了西亚的伊朗德黑兰。蒋介石也想早一点跟盟国的领袖商量,他现在非常热衷于作为一个盟国领袖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当他放眼于全世界之后,才知道自己之前许多年的狭隘。世界大同的趋势不可避免,仍然按照军阀的思想行事只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持续不断的灾难。但是他的确走不开,现在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安排,经过了连年的战争,中国大陆可谓是百废待兴。从战略地图上看去,只有日本在1931年攫取的满洲。1938年攫取的海南岛和更早在甲午战争割走的台湾还没有回到国民政府的怀抱,其他地方都挂起了青天白日之旗。但是华北、华南、华东的很多土地都是新近光复的,其日军的遗产有待征收,公众设施有待重建,地方政府有待建立。特别是最后一项方面,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蒋介石和何俊才两人在房间中商量了一个白天,最终在何俊才的建议下。蒋介石批准了重建地方政府的方案。由于之前的训政已经卓有成效,而新光复的省份在政府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正好在这些地区提早实现“宪政”。热河、绥远、蒙古、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山东、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广东、福建,大概有一半的省份将作为试点提前组建地方议会监督地方政府。而地方议会的议员则由选举的方式从当地民众中选出,其成员以国民党、人民党、民主同盟三党为主,九三学社等小党派为辅,还有一些无党派的当地名门望族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蒙古、绥远、热河三地,人民党拿到了大多数地方议会的席位,而在北平和天津,民盟则占据了主要多数,其他地方都是国民党的议席要超过一半。当然,现在的地方议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议员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的地方。但是这些现象正好说明了有监督的必要,只有上面掐起来了,下面的民众才会得利。地方政府和地方议会的成立使得新光复的区域平稳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民众们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了。除了在组建地方议会和政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外,另外一件事情也让蒋介石这个军委会委员长大伤脑筋,那就是军队的整编。当光复了半个中国后,原来的几个大战区的军队组织方式有待改进,况且还有那么多的私人武装、土匪以及党派武装的存在。就拿主力军队来说,也存在大量的拉壮丁、吃空饷的情况。现代战争已经不是靠人多就可以的了,石家庄会战那铺天盖地的火力说明再多的人也没有用,日本人的10万士兵只造成了中**队数千的伤亡。这是不成比例的战争。于是在何应钦和白崇禧的规划下,全国的军队开始了整编。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且不说国内有多个党派控制着自己的军队,就连实力最强的国民党内部。都还分了好多派。如何调和这些利益,是让所有军委会的成员头疼的。最后蒋介石做了让步,在10天的讨论后各方终于初步达成了意见。全国将分为五大军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和中央。除了西北为人民党势力所控制、东南由国民党桂派所控制外,其他三个军区皆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由国民政府国防部统一指挥几个军区。但是为了避免祖国分裂和内战,所有的军队都隶属总参谋部指挥。总参谋部理论上有权调动所有军队的归属,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没有解决联合政府的问题的时候,显然尚不能实现。国民革命军这个名字已经不适合国家的军队了,将统一改名为“国防军”。国防军下设陆军、空军和海军三大军种,由总参谋部负责指挥,总后勤部负责保障。另设三军司令部,这些司令部现在的管辖权限较大,等到战争结束,军队走向正轨后,将逐步将其权利拆分到其他部门中。经过一番统计,军委会吃惊地发现现在国防军陆军居然有800万之众,这里面水分太多。很快,在持续的精简之后,这个数字下降到了400万。这主要是剔除了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士兵,包括老弱病残者,包括了抓壮丁来的战斗意志不强者等等。已经完成整编的5个集团军将作为首批的甲级集团军,其他剩下的军队也将按照新式的编制进行整编,并分批到新疆完成训练。即使缩编了一半的士兵,但是所需要的军械却不升反降。不光是最基本的枪支、轻型火炮和弹药需要补充,攻击机、坦克、车辆以及重型火炮的缺额更大。好在他们不会一同完成整编,留给总装备部的时间还是有的。其实最难的问题不是装备的生产与购买的问题,日军遗留下来的大量工厂可以缓解这个情况,无论是《中日密约》还是《华北停战协定》都严令日本人不得破坏工厂,这给军委会省下了很多功夫。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手握兵权的那些人,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军阀割据,手里有一支武装力量的冲动是任何人都有的。最终为了避免再次陷入内战的风险,军委会听从和何俊才的建议,用钱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无主的工厂和商业地产折算为股票和债券,然后用这些东西从掌握军队的实力派手中购买这些军队,再进行整编。为此空军经济管理局还拿出了一部分准备通过重庆产权交易所转卖的旗下企业的股票来救急。这些可是能持续带来收益的有价票据啊。当然肯定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交权,空军的炮艇机在其军营上空来了几次演练,吓得脸色卡白的军阀就立即找到之前拒绝的军委会联系人主动要求交权了。最麻烦的是人民党控制的武装,在这块方面除了正规军,他们还拥有庞大的游击队。最终军委会内部达成了初步的意见,人民军派遣两人加入军委会,对于西北军队划分的军队配额给予后勤补给和军费,其他的武装允许人民党在联合政府成立之前保留,但需要人民党自己供养。用钱来解决军队的问题也蒋介石对于中国的另外一个大问题有了思路,那就是土地的问题。历来中国都因为土地的集中化而导致朝代的更替。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土地是平均分配给农民的,那个时候生产效率高,国力昌盛。但到了土地被兼并得很厉害的时候,这个朝代就完了。虽然蒋介石不知道如何避免后续的兼并,但是他知道现在中国土地集中化已经很严重了,不解决这始终是一个地雷。是否可以通过土地债券化的方法来解决呢?因为之前人民党通过土地改革争取了大量无地农民的支持,而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在国内推广,就连人民党后来也因为统一战线而暂停了土地改革。带着这个思路,蒋介石咨询了何俊才。在经济方面何俊才研究不多,但是他有后世80年的知识,当他把当年大陆和台湾的两个版本的土地改革介绍一边后,蒋介石更加坚定了信心。新光复的土地将丈量后分配给当地的农民耕种,农民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税收。对于那些大地主,将由地方议会制定规则限制其拥有的土地面积,当然这也不是采取掠夺的方式,而是用国家债券或者地方债券从其手中换取而已。通过这样的土地货币化的方式,使得耕者有其田,而且还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工业和服务业,将逐渐改变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局面。当然对于那些一直在国民政府控制下的省的土地,问题更复杂一些。但是相信有了那些从零开始的省的试点,国民政府一定能摸索出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长期的,1943年10月只是一个开头而已,恐怕需要化上5年甚至10年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遗留问题。但是开头无疑是很重要的不是?当花费了一个月协调完各方利益,确定了大原则后,蒋介石带着何俊才和一干亲信搭乘第一浮空舰队的彩云号浮空母舰,远赴西亚的德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