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崛起下僚 第十三回 徐阶守制襄助忠烈之后 杨琬出家坐卧青灯古佛(1)徐阶离京,随岳鸿回松江奔丧。进得家门,仆役奉上早已准备好的麻衣、麻巾、白麻鞋。徐阶急不可耐地披上麻衣,把麻巾胡乱地缠在头上,穿上麻鞋,便直奔灵堂。早见母亲顾夫人、大哥徐隆、妻子可久,两个弟弟徐陈、徐陟、姐姐妹妹和杨琬一色重孝跪在灵前啼哭。徐阶扑上灵床,见父亲双目紧闭,面色蜡黄,两颊下陷,静卧着。徐阶扑在父亲身上,便号啕大哭。徐阶直哭了一个时辰,才在众人的劝阻下止歇。徐阶回过神来走近母亲,发觉母亲也老了许多,脸色憔悴,便安慰了母亲几句,跪下守灵。闻说徐阶已回,松江郡守、华亭县令聂豹等,再次前来吊唁,嘱徐阶以国事为重,节哀顺变。徐阶唯唯,心中却想,国事?国事不可为矣,一言难尽,不可为矣。徐阶和大哥徐隆一起为父亲操办丧事,直到将父亲灵柩葬入蒋泾南茔祖坟近旁,便在家守制。守制三年,重孝在身,徐阶足不出户,倒也清静。日间在灵堂闷坐,夜间与可久谈谈京中变故,不免长叹连连。徐阶虽不出门访友,同窗们却来访不绝。一天,王白谷来访,奉茶以后谈及前朝的公案,引发了徐阶的义愤。那是建文末年的公案。惠帝朱允炆,是太祖朱元璋的长孙,继位以后,改元建文。这建文帝很年轻,他服膺儒学,崇尚儒术,重用方孝孺一班儒臣,推行仁政。但是,他的几位叔父都被太祖封在各地为王,势力很大,对这个侄儿皇帝,虎视眈眈。其中太祖皇帝第四子,被封为燕王的朱棣更具威胁。为帮助建文帝坐稳江山,方孝孺等重臣谋划了个削藩的策略,从此引发了叔侄间的矛盾,矛盾激化一发而不可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南下,进攻南京。朱棣这次叛乱,起了个很动听的名目,叫靖难。意思就是,侄儿建文帝继位后,用了一批奸臣,国家有难,所以发兵平这国难。这一场叔侄间的战争,打了四年,因建文帝太仁,失去了好几次机会,终于败北。而朱棣就夺了皇位,成为历史上所谓的成祖。说起来,建文帝的仁近乎有点儿迂。“兵,诡道也”,战场是需运用阴谋诡计的地方。面对嗜血成性的四叔,面对为夺皇位无所不用其极的燕王,建文帝竟对出征的老将耿尚文、大将李景隆说:“古之仁人说:‘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朕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不许伤害燕王!燕王闻此大喜,每战必亲自出阵,几次濒危,都因明军将士手软,才仓皇脱逃。朱棣则毫无人性,拼命杀戮,致双方军士血流成河,终于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入南京,建文帝见大势已去,纵火焚烧宫殿,马皇后也纵身入火殉难。建文帝不知所终,也有传言说建文帝得太祖遗下的密封铁匣,取出盒内剃刀,剃尽烦恼丝,着盒内预留的僧服,取出度牒(和尚身份的证明),就和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四十余臣,从地道出逃了。朱棣进南京,为的自然不是所谓靖难,而是要夺帝位。即位是要诏告天下的,这诏书将载入史册,流传千古,自然要由大儒撰写。方孝孺就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儒。说起方孝孺,朱棣印象颇深。四年前起兵时,首席谋士、俗名姚广孝的道衍和尚有一不请之请——靖难功成,不可诛杀方孝孺。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了。朱棣想起此言,就想好好安抚方孝孺,使之为己所用。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