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星期三 我来了8月13日 星期三 我来了我不知道正常士兵入伍是什么样的过程,我入伍是在市里的一处银行前集合,然后几个人上了一辆金杯小客车。挥手和送我的父亲作别,心中想:“别时容易见时难…”客车很快出了市区,上了高速,眼前的景物由高楼变为树木。坐在副驾驶的军官还在拨打着电话,因为计划招了9个人,但是只来了6个。那三个兄弟的手机一直关机,我猜想他们是不会来了,不过看样子如果和他们联系上了,军官会马上让客车下高速,回去接人。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计划指标没有完成,他们会挨训的。我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心里胡思乱想。因为前途未知,所以有些心慌。却又因为即将走入军营,即将开始新的经历,而觉得阵阵欣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一路南行,我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自己一会在校园里面,一会在单位里面,忽然又感觉自己身体在空中飘,忽然又落了下来。有些憋闷,醒了过来。四顾一看,除了司机没有睡觉外,其他人都睡着了。这样的天气里坐几个小时车,很难不睡觉。车在高速公路上平稳行驶,车窗外依旧是绿树和田地,郁郁葱葱。半个小时后,客车下了高速公路。军官道:“终于下高速了,再有1小时就到陆院了。”众人听了,不由都精神了,正襟危坐。有人问关于陆军学院的事情,军官道:“这所军校可是老牌军校了,和新中国同龄,是‘北国军魂’的发源地。我就是哪里毕业的,咱们军区的军官基本都是陆院毕业。不过现在陆院变为军区综合训练基地,以培训职业军人为主,不再培养新生。”有人问,我们到陆军做什么?军官道:“你们是第一批特招技术士官,过去只有试点,没有大批量招入的先例。所以我也不清楚具体你们到陆院都接受什么培训。”几年后,我再回忆起军官这句“以培训职业军人为主,不再培养新生”时,只觉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培训”和“培养”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喻意上却是相差万里。前者:“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等系统学习,让员工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而“培养”则是:“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我们这批人不是被“培养”成职业军人,而是被“培训”成的。到陆院大门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一名三十多岁、皮肤黝黑的少校军官迎接的我们。其实不是迎接,只是下了车,带车军官把手里的文件袋递给那少校而已。之后,车子掉头,离开。我们留下来。陆院很干净,柏油路的两侧都是十几米高的杨树。这炎热的夏,它们把阳光遮蔽,给树下的我们带来一丝清凉。路一侧是营房区,几趟四层楼房,整齐排列,样式规格也高度一致。三角形的红色楼顶,楼房墙壁统一都是灰白色,和红色的楼顶相衬,让人觉得干净、简约。一趟楼有两个楼门,可见是两个单位。路另一侧则是高高的围墙。少校让我们两列站好,然后带我们走进距离我们最近的营房。我们鱼贯而入,在门前,我看着楼门上的牌匾上写:二大队第七中队。走进去,玄关一侧墙壁上镶着一人多高的穿衣镜,另一侧是板报栏。一走一过,我只是瞟了一眼,上面有几个人的相片,下面是关于这个人的介绍。上了二楼,进了一个屋,那军官让我们把行李放下,然后带我们去食堂吃饭。出了营房,走了一段,跃过一条柏油路,看见一座三层楼。这个楼房要比营房大的多,外观也华丽的多。绿色的玻璃窗,外表镶着白色的瓷砖,楼顶是椭圆型,看着大气,而且艺术。楼房正面是水泥地面的大广场。在广场站好,看着这大气的建筑物,只见楼顶两个金色大字“食堂”。多年后,想想陆院的建筑,还是觉得最漂亮的是食堂,让我最怀旧是大礼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亚洲第一长廊”,同时它也是让我最感到遗憾的,一直没有机会走近了看看。午饭吃的很好,十个人一桌,五个菜。吃完后,由一老兵带回营房。接着是一下午的忙碌,领取物资,安排班级。整个下午,一直楼上楼下的跑动。分班更是可笑,一老兵让我去四班,结果四班没有床位了,又让我去一班看看,我拿着行李到了一班,还是没有床位,于是又让我去二班。二班只有一个上铺,赶快把行李扔到上面。之后有老兵来教授整理内务。一切内务不仅要见楞见线,更要高度一致,整齐划一。一折腾就是一个下午,一折腾天就黑了。九点整,集合点名,九点半,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