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心中一凛,道!“陛下的意思是一一一一一一…,赵桓淡淡地道:“崭的心意很明白,这件事自然是由李舍人去做,如何编排,都看李舍人的了,事情办好之后,朕自会赐去酒水。”李邦彦心中似在犹豫,随即咬咬牙道:“遵旨。”赵恒吁了口气,总算变得轻松起来,一手将御案上的周刊统统撂开,才又道:“不管如何,朕现在是天子,是皇上,姓沈的多则二十天,迟则一个月就要入京,趁着这个功夫,把该做的事都做了吧,省得朕的辅政王到了汴京,还有人为他张目。”李邦彦露出诡异的笑容,深望着赵桓,道:“殿下的意思是?”赵桓登基之后,李邦彦对赵桓的态度更加恭敬,不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反而处处询问赵桓的意思之后才肯说出自己的想法。关于这一点,赵桓显得很是满意,从某种程度来说,李邦彦满足了赵恒的虚荣心,至少在李邦彦面前,他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自己是手持生杀大权的君王。赵恒躺在御座上,慢吞吞地道:“武备学堂就是沈傲的巢穴,我大宋以孝义儒法治天下,这沈傲当真可笑,竟然教读书人习武,去做粗鄙的武夫,这像什么话?传旨出去,立即废黜武备学堂,一应校尉悉数解散回乡,不得滋事。”武备学堂可谓沈傲力量的源泉,正是因为武备学堂,才让沈傲控制住了不少军马,若是斩断这一只手,沈傲还能有什么用?更何况这汴京中的校尉足足有七千余人,这般大的力量留在京城,对赵桓自然是如蝮在喉,现在趁着沈傲未至,先剪除掉武备学堂,再慢慢地收拾沈傲的爪牙,事情就好办多了。李邦彦想不到赵桓竟有如此魄力,随即又想,这陛下想必也是逼急了,否则何至于如此大刀阔斧?不过裁撤武备学堂是早晚的事,宜早不宜迟,还是快刀斩乱麻的好。赵桓继续道:“除此之外,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听不少大儒进言,说是海政误国误民,使天下人人人逐利,斯文扫地、〖道〗德败坏、礼法皆无。更听说自从海政实施之后,不少的农人竟是抛了土地不事生产而去泉州、苏杭操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哼士农工商,如今是士不如商,农不如工,常此以往,国将不国。下旨意,裁撤海政,沿岸各处船若无凭引,尽皆不得出海,至于海政衙门尽皆废黜。还有在南洋各国的总督府,也悉数撤出,土地原数奉还。”对海政,赵恒和李邦彦都是一窍不通,也不想去懂,对他们来说,海政无论好坏,只要是辅政王弄出来的东西,自然是要狠狠踩上一脚才好。李邦彦原本觉得这皇上是否太过激了一些,可是随即一想,眼下趁着沈傲扶着灵柩北行入京的时机,若是错失了这良机,岂不可惜?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明。”赵恒显得有些累了,情绪的大起大落,让他本就孱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挥挥手,道:“这件事称去办,朕歇一歇,明日再进宫吧。”“微比告退。”李邦彦躬身一礼,便要退出去。赵桓似乎又想起什么,又道:“回来,朕还有一件辜要说。”李邦彦道:“请陛下明示。”赵桓朝李邦彦笑了笑道:“朕听说中书省那边离了石英手忙脚乱的,竟是屡屡出岔子,中书省干系重大,这般下去可是不成。石大人是三朝老臣,有他在自然是好,可是现在他并不在汴京,朕只好暂时另行委任一个中书令了。”赵恒深望了李邦彦一眼,见李邦彦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满意地道:“这中书令就由李舍人来做吧,你从前是门下令,获罪才罢了官,想必现在也痛定思痛了,这样很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嘛,这中书省就拜托李舍人了。”李邦彦毕竟是经过大起大落的人,先是入门下,随即又废黜为民,现如今又是一飞冲天,心中还是免不了有几分激动,跪下三拜道:“臣谢陛下恩典。”赵桓这一次竟是亲自下了金殿将李邦彦扶起,语重心长地道:“李中书不必多礼。”李邦彦从宫中出来的时候,脸色却浮出一丝冷意,废黜海政,查办周刊都让自己动手,这新皇帝也不简单哪。可是虽是这般想,李邦彦却又不禁叹气,事到如今,他已无路可走,蔡攸尚可以逃去海外,可是到了他这般年纪,还有退路吗?虽是心有不甘,他李邦彦也得乖乖地给赵桓做这马前卒。第二日,旨意便下来了,李邦彦升径中书令,还未去中书省,又是一份旨意过来,立即拿办各家周刊,李邦彦不敢大意,立即下条子去京兆府,调集步军禁卫,开始在全城捣毁各处周刊刊馆,查没印刷器械,拿办主要人员,一时之间,整个汴京鸡飞狗跳,人人自危。可是很快,士林之中便生出了极大的反弹,士林之人与周刊之间早到了如漆似胶的地步,若说那些名士是拿笔杆子做武器,这周刊就是他们的战场,现在新君刚刚登基,就直接抄没报刊,这不啻是发送一个信号,意味着这新君并没有广开言路的打算。于是非议四起,不止是如此,这报刊居然也是屡禁不绝,印刷的器械抄没了,就用手去抄录,太学院那边几乎都没有了读书的心思,有人不知从哪里找了一份周刊范本来,于是数百数千人一起抄录,再送出去。原先大家还是遮遮掩掩,可是现在就有点儿光脚不怕穿鞋的气魄了,抨击更加猛烈,甚至到了指名道姓的地步。京兆府这边眼见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继续拿人,结果拿的人越来越多,那一夜之间贴遍全城的各种所谓“周刊,反而有增无减。其实士林这边,原本只是习惯了找人来攻汗,偶尔写一点牢骚话,周刊那边看了觉得好便拿去刊载,又有润笔费拿,何乐而不为?说来说去,汴京士林对太子并没有太多成见的,可是现在闹到这个地步,新皇帝不想着大赦天下,不想着去告祭天地,却是以言治罪,这就是捅了马蜂窝,结果大家自然要闹,大家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是天子骄子,从前平西王在的时候,也不曾这般过份,现在居然查抄、拿人,这就太不像话了。李邦彦实在没有想到捅了马蜂窝,说到底这周刊毕竟是新事物,李邦彦不懂这里头夹杂着多少利益干系,结果这么一捅,非议更盛,甚至一发不可收拾。眼看事情越来越糟,宫里叫了李邦彦进去一次,赵桓劈头盖脸对李邦彦一阵痛斥,结果却也是无可奈何,可是这时候已经没有了台解可下,新皇帝第一份旨意颁发出去,总没有收回的道理,否则这天子的威信就荡然无存了,赵桓咬咬牙,道:“这些读书人成日鼓噪,喋喋不休,现在敢妄议宫闱事,若不好好教训,如何能让他们安心读书授业?弹压下去,用尽一切办法。”李邦彦也知道此时是骑虎难下,却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道理,出宫之后立即带着殿前卫四处搜人,倒是抓了不少张贴字报的太学生,悉数送去京兆府革了功名,又三令五申,命各部堂协同办理,该革籍的革籍,该刺配的刺配。原先还只是对报刊背后的商人和工匠们动手,现在直接把刀架在了脖子上,杀鸡儆猴,效果倒是显著,虽然还有一些不要命的,大多数读书人却都老实下来。李邦彦不禁松了口气,可是隐隐之间,又觉得机会来了。他摆出了一副辣手姿态,直接到京兆府提了那些太学生开始一一审问,严刑逼供之下,终于得来了供词。太学生周甫供认字报之举乃是三皇子赵楷授意,其余几名太学生的供词也都是如此。这一下,事情就真正严重了。一个意气之争,到了现在已经成了谋逆的铁证。读书人可以胡说八道,可是涉及到了宗室的阴谋就全然不一样,当日,李邦彦直接去宗令府,叫人请了三皇子赵楷来问,赵楷自然是不肯认的,李邦彦冷笑连连,当即拍出供状,怒斥道:“殿下还要狡辩吗?正是因为殿下是天潢贵胄,下官才如此客气,若是将这供状报入宫中,你我就该在大理寺中说话了。”赵楷自然不将李邦彦放在眼里,倒是硬气得很,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必要劳心去编纂供词?”李邦彦不能将赵楷怎么样,只是剜了他一眼,冷笑道:“既是如此,老夫这便入宫奏陈。”供词报入宫中,旨意也随之下来,软禁三皇子赵楷,不得出王府一步。到了鼻日清晨,赵楷服毒“自尽,而亡。整个汴京,被这么一闹,一下子鸦雀无声了,从前鼓噪的人也不见了响动,所有人都沉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