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侠女似是听到这边动静,那一骑马匆匆赶至,不过片刻已到面前,马上却是一名青裳年轻女子,手持一杆银枪,众人还来不及看清楚,那女子已飞身下马,却不多话,一杆银枪挥舞得出神入化,径朝打斗中寻去,却有如游龙飞虎,诸多壮男竟无一人是她对手,转眼挑飞十余柄刀剑,只是不论是凶匪黑衣人钢刀还是齐王伺从佩剑,凡是打斗中武器,统统挑飞,双方皆不知她究竟助谁,众人疑惑,又因她武艺高强,皆不是对手,便一时停手,无人打斗了,那青裳女子便也住手,只朗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此杀人?”黑衣人中有一头目模样的人答道:“你是何人?在此多管闲事?可敢留下名号?”青裳女子道:“我是宛城荀灌娘。”黑衣人一听此名,只呆得一呆,便知今日难成其事,打了个暗号,一伙人闻迅便飞速逃离,荀灌娘侧耳倾听动静,却不追赶。司马攸、潘岳二人过来拜谢恩人荀灌娘。潘岳交游广阔,博闻强记,对这荀灌娘却也有所耳闻,知她是平南将军荀崧之女,听闻当年荀崧持节统兵镇守宛城时得此女,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荀崧夫妇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且聘请名师传授武艺。她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尤其是在宛城这个广阔平源地方,更得她施展。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野,射飞乌,猎狐免,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见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便知这是平南将军之女荀灌娘,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那时荀灌娘年仅十三岁。而令荀灌娘名声大震之事正是发生在那一年。却说这一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欲攻下这富饶宛城做据点。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之时,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十分危急。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思来想去,唯一可行之法便是派遣一智勇双全之士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他旧部,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这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十分赞同,但却无一人自愿或能够担任这突围求救之任。荀崧正自一筹莫展之际,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道:“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追杀!”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 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更拯救了一方黎民百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至多也不过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事实也是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女儿请求,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成一支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令贼兵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消失在黑暗中。一路奔波,荀灌娘在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递上书信,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女孩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大为赞赏感动。当即发兵,且还修书一封连夜飞驰荆州太守周鲂,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大军赶到,便是一场大战,荀灌娘更是挥舞银枪左冲右突,最后大获全胜。荀灌娘之名从此传开。潘岳久闻其名,只是未曾见过,又不知为何她此时在此地出现。此刻见她一袭青衣小衫,腰系绿巾,手持银枪,却是飒爽英姿,女中豪杰。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只是面容冷峻,不苟言笑。令人难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