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臣也看着中书几个大佬。若是按理分析,中书的处执并没有做错。不是挪用公用钱,虽贾昌朝用这个对付尹洙,但郑朗回归,提公用钱效果不大。况且当时府麟路面对十几万西夏兵士的攻击,这样做情有可愿。张亢在代州做的事,就有些讲不清,但还能说一说,契丹攻击西夏,宋朝没有弄清楚,议论纷纷,做了一些变通,收拢兵士之心,以备战争。况且后面还暗中参与了河曲之战。最说不清的便是夏竦的弹劾。渭州。也许后人都无法想像,不就是三司将朝廷南郊祭的一些赏赐物品均其直赐于兵士吗?这样做减少兵士埋怨之心,岂不是很好?但就是这个做错啦。渭州不仅是渭州,有三军三州百姓,有数万精悍的将士,还有市易,还有自垦的荒田,也就是钱兵粮都有之。张亢身份不明,半是武将身份。不顾朝廷制度,收拢兵士之心做什么?当初贾昌朝还授使几个御使用富弼与杜衍安民,说他们收拢民心,意图不诡,差一点将富杜二人再贬。那个还有些说不过去,张亢的做法,恰恰是宋朝最忌讳的地方。可以均其直,但提前通报一声,得到朝廷允许,才能均其直。就是这一条看似很荒谬的理由,夏竦弹劾张亢,郑朗却不能替其辨解。现在更恶劣。寿州乃是何处,当初郑朗查隐田。刻意挑选的地区,张亢又是郑朗的亲近部下,去了寿州可想而知。现在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郑朗不替张亢辨,张亢去寿州会十分为难。弄不好,又会生出许多事来。张亢是郑朗亲信。都不替其辨,以后又有谁替郑朗做事?替张亢辨,张亢是做错了,几位大臣一起出来争,有可能水洛城事件再次上演,郑朗不但进入不了东府,有可能贬出朝堂。可是问题不是在这里。张亢的做法固然有违制度,在宋朝还是一个人治大于法制的年代。不看僧面看佛面。张亢做法警告一下也可以,没有必要设这个难堪的局,让郑朗选择。郑朗眼睛盯着陈执中与夏辣。陈执中在郑朗注视下,摇了摇头。他与郑朗颇类似,孤芳自赏,从不结朋,因此在朝中根基深。是名副其实的首相,与夏竦相争,却居于下风。懂的,与我无关。郑朗眼光又转到夏竦身上。夏竦坦然一笑,干嘛呢。行知,张亢仅是一个武将,你不会与俺拼命吧。王贻永与宋庠低下头,拧眉。坐到这个位置,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当真王贻永是打酱油的,若是如此,不可能能在这个位子坐得那么久,西府这几年换了多少宰相?这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也想到郑朗的难局。庞籍与文彦博在深思,有可能也没有想到破解之策,但这是夏郑之争,他们没有必要参与进去。郑朗又转向赵祯。这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中书之议,为什么皇上会通过?赵祯也在注视着他,眼中神情却是十分平静。不错,正是平静。郑朗忽然心中一阵明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忽然也微笑起来,低下头不语。不是要贬张亢知寿州吧,俺默认了。夏竦起先不解,过了一会,脸色变得十分难堪。散朝。张方平悄悄跟上,问:“行知,为什么你不替张亢说话?”贬降磁州足矣,何必弄到寿州?“为什么要替张亢说话?”郑朗反问道。张方平一愣,他不能说张亢是你的嫡系,难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被一贬再贬?郑朗悄声说道:“我不说是有原因的,你看到夏竦脸色没有?”“不懂。”张方平不懂,郑朗也不解释。然而这件事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夏竦不仅与陈执中争斗,也向郑朗发起挑战。各种小道消息也传到崔娴耳朵里,崔娴抱怨地问:“官人,为什么夏竦要对付你?”想不明白啊,自己丈夫与夏竦又无恩无怨,在夏竦最艰难的时候,丈夫还力挺过夏竦,替他争辨。传将出去,会让欧阳修等人笑掉大牙的,丈夫在做愚蠢的事,养虎为患。“他担心我进入东府。”崔娴明白了,夏竦与陈执中争得头破血流,无外乎争的是首相。丈夫一去东府,无论夏竦或陈执中,就成了蚌与鹬,丈夫则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将丈夫卷进来,成为一场浑沌局。可又想到另一件事,问:“为什么皇上也同意了?”“娴儿,这是帝王心。”“帝王心?”“我与吕夷简不同,你看看朝堂诸相,夏竦我替他正过名,陈执中有严荣的联系,庞籍与文彦博担任过西北官员,同属于西北重臣派系,王贻永与世无争,宋庠呢,虽因为包拯弹劾王逵一案,我略说了说,可迅速掠过,给大宋小宋保留了面子,原先与大宋还有点交情,不会因为我一说,对我就产生反感。上下和气一团。在军方我又有威信,民间又有着很高的声望。我在枢密院,无关大雅。去了中书,这样的首相,不学范希文,却更胜过范希文。做为人君……”“妾明白了,陛下想调你进入中书。”“不知道,但对中书两相之争,陛下肯定有些失望。”“官人以后做事,会有人掣肘……”“这是必须的,若是良策,陛下会配合,若有疑问,陛下会默视这种掣肘,一切必须由陛下来掌握。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征兆。”其实过程很简单。西府安静,没有争执,至少该做的事。全部能得到落实。是伴相,不能用政绩斐然来形容,但至少与东府相比。成了天壤之别。夏竦与陈执中相争,不为首相之争,两虎也难以相容。自己主动辞去首相之职, 不代表着以后不担任首相。年龄资历一天天的在增长,两府相比较,更有了担任首相的资格。因此夏竦在与陈执中争执中,也在暗中观注着自己。正好转运使包拯下去,换其他人不会说的。都知道张亢是自己人。但包拯是青天嘛,尽管自己对他有恩,可是公私分明,张亢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向朝廷提了出来。夏竦看到了机会,趁势设一个玲珑局,等自己往下跳。至于陈执中摇头。他是没有参与,但默视了整个过程的发展,否则在中书就得不到通过,内耗中,夏竦之议便不得通过了。到赵祯手中。赵祯也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想法,这便是郑朗所说的帝王心。不是赵祯对自己不信任,相反,是更加信任。如果自己一个政敌没有,上下齐心,未必对自己有好处,说不定就害了自己。即便对自己有好处,也为后人开了一个恶例。自己是忠臣,万一后人也学习赵祯用自己,用了一个李林甫式的权相怎么办?乘势让自己与夏竦矛盾扩大,这不是让朝堂产生分裂,而是在自己身上开一个缝隙,有了这个缝隙,赵祯就能掌握主动权。对张亢同样给予一个小小的敲打,不然其他缘边将臣学习张亢,有可能又产生不好的趋势。想法似乎是对的。郑朗默认了,但不认同。一旦自己入主中书,必须进行一些改革,这需要一种和谐的气氛,上下一心,改革才能顺利的进行。若是有许多人对自己掣肘,改革必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没有自己,史上依然产生了蔡京。但郑朗不能对赵祯说出来,你就相信俺吧,将国政全部交给俺处理,还让所有大臣配合俺,才能将国家治理好。那还不如对赵祯说,你将位子挪一挪,让俺来做。崔娴也渐渐想通这个道理,说:“官人,那你为什么不提议,让张亢换一个地方?”呆在寿州,那一群豪强们不敢对付郑朗,可有胆量对付张亢。时间呆长了,准得闹出许多矛盾,张亢下场会更惨。郑朗说道:“无妨。”就是张亢下放到寿州又如何,数月后自己就有机会让张亢重新上位。呆得越憋闷,上位才越有资格!但赵祯在宫中郁闷了,想不通,难道这个郑行知是误会朕了?为什么一声不响?郁闷的不仅是赵祯,还有夏竦,郑朗一声不响,自己弄了大半天,整成一个跳梁小丑。难道郑朗想丢车保帅,通过一个小小的张亢,将自己火拼掉?下面的大臣也在关注这件事的发展。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动向,可是树不动风动,幡不动风更动,西府这一回想安静,是不可能了。正好吕向高的奏折到了京城。这是何等的大好机会,夏竦说道:“陛下,当重惩王安石。”郑朗,张亢你敢丢车保帅,你的学生敢丢弃么!赵祯同样狐疑地看着这份奏折,还有附带的大量账册,公开违抗朝廷圣旨,哄抬粮价,收了这么多巨大的贿赂,杀头也可以了。但他对郑朗这几个学生记忆深刻,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看着郑朗问:“郑卿,那个王安石怎么做出这些事?”郑朗未答,向夏竦问:“为什么重惩王安石?”“为何不重惩王安石!”郑朗讥讽地说:“夏相公,庆历三年国库空虚,国家要钱无钱,要粮无粮,又发生了那么大的灾害,各处流寇烽起,最终却安然渡过。今年灾害虽严重,却远不及四年前的灾害,国家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又有了用工代赈法安置灾民,然各处都有饿死的百姓音讯传来,你不觉得东府是失职了吗?”“郑朗,虽有饿殍出现,然没有流寇出现!”没有起义军吗?郑朗心中想笑,马上就有了,而且远胜过张海与郭邈山的起义军规模。但郑朗不说,到时候老账新账一下算。对赵祯说道:“恭贺陛下,至少两浙粮食朝廷不用发愁矣。”“郑卿,何来此言。”“陛下,不用多久,吕知府便会再上奏折,解释其中的原因。”郑朗还是未答,又盯着东府数相喝问道:“各位相公,你们身居东府高位,却不及一个小小的知县,岂不让天下人失忘乎!”(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