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二 准备从香港赴金山与谢婷婷结婚之后的第三天,何晓军启程前往香港,准备从香港坐船到金山那边去。(/)他要早日赶到金山,办手续谢婷婷这位正式的妻子出洋。与何晓军同行的,当然就是那天跟他到省城办出境签证的三女,谢娉娉、阿兰与阿莲。在结婚后的那三天,何晓军与他在海山的熟人都一一作了别,并对一些人事作了安排。谢市长这个外家当然就不用说了,何晓军承诺出去之后,尽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谢婷婷与她的爷爷奶奶办出去。同时,他吩咐谢市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一定要保证活到和平后与女儿、父母团聚。对刘排长这位大哥,何晓军也让他保重,并说等他退伍之后,就他与他的家人一起到金山那边与自己生活。对大牛这位拥趸,何晓军就好像有点亏欠了他。因为,每次见到了他,他都会问自己,他的妻儿、阿梅、陈村村民的仇怎么办?何时报?如何报?无奈的何晓军,只好找个时间与大牛专门进行了一次详谈,详尽地解释了报仇的难度,并郑重地答应他,等曾社长他们调查出那个中将的资料,如果那个罪魁祸首在这场战争中还能幸运地保存生命,他一定会用尽一切手段,到日本去刺杀他。显然,大牛对何晓军这个解释并不满意。而且,大牛这个平日对何晓军言听计从的超级拥趸,在那天第一次强烈反对了何晓军的一个好意,就是反对何晓军要他出国的好意。他说,他要留下在这里陪他的妻子红姨,他要留下给妻儿与陈村的村民报仇,所以,他不出洋。明显感觉到了这个自己来到了异世之后最亲密朋友大牛,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了许多,而且隐隐带点鄙视,何晓军相当无奈。毕竟,他只是个平民,许多的东西就是他想去做,也无能为力。而且,他也不否认自己怕死,因为他要保存好自己,才能供养几个女人、老人和孩子。无奈的何晓军只好请谢市长与刘排长、胡局长几人帮忙照顾自己这个脾性犟的大哥。醉香楼的头牌春梅与夏荷两位“金钗”,终于决定听从何晓军的劝告,从良后到峡谷这边来生活。何晓军给春梅与夏荷做了安排,说服了陈村的首脑,让她们与四位卖艺的妹子一起,先跟着他们一起过活。虽然,传统的礼教让陈村的村民看不起妓院的人,但既然是何晓军这个给了村里那么多帮助的能人出面,而且,还有几个是他认下的妹子,所以,陈村的村民还是接纳了春梅她们。至于何晓军那四位认下的卖艺妹子,何晓军也准备出洋之后,待稳定了下来,有条件就办她们出去,让她们跟自己生活。最后,何晓军还把“鬼佬”传教士史密特也成功地劝到了峡谷这个新居民聚居点来。听了何晓军说,峡谷那边的聚居点,将会在长时间内存在,而且难民也会越聚越多,“鬼佬”考虑到散人口稠密的地方,是传教的好地方,就答应到这边来定居。不过,由于县城里还有居民,而且,他们的教堂也在城里,“鬼佬”把一个修女兼护士留下驻守城里的教堂。安排好了所有的事后,何晓军就启程前往香港,准备从香港乘船赴金山。海山那时候在国外的人数,虽然在当代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从当时另一项统计中,也能看出海山华侨在外的人多财雄。这个统计,是侨汇方面的统计。统计资料说:一般而言,海山每年的侨汇收入约占广东省的一半左右。从这个数字中,已经客观反映了海山华侨的人多财雄,而且也看出了海山华侨在省里、甚至国内的影响力。因为华侨多了,海山往返国外的旅客当然就多,而香港作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国际港口,海山离香港又近,所以,海山通过香港往返的人与货物也多,于是,海山通往香港的直航航线就应运而生。海山直航香港这条航线的船只,除了运载货物的汽轮,还有一种当时人叫电船的小轮船,是专门用来运送往返两地的乘客。在江口市与省城还没有沦陷、海山的火车也还运行时,由于市与省城都有大轮船往香港,省城更有大轮船直接出洋,所以,除了一些贪图方便或携带大批货物的人,一般人都宁愿到市里坐大轮船前往香港或到省城直接出洋。毕竟,大轮船不但坐得舒适,也安全多了。此时,市与省城都沦陷了,而且前往这两个地方的沿途也不安全,海山与海山邻近的地方要出香港或出洋的人,都跑到了海山这边来坐船出去。从海山上船出香港的地方,叫海口埠,位于县城宁城的正南方,离宁城有二十多公里,距陈村十多公里。海口埠其实只是一个小墟,开始时,由附近居住的几大姓的居民联合组织筹建,因为筹建的居民,有十个姓,所以,又叫“十户圩”。由于“十户圩”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直通大海的大同河和横跨半个海山的莲洲河交汇处,又有不少的船只在这里中转或停留,当地人习惯称河为海,叫码头为埠,故改名“海口埠”。因为水上交通十分便利,陆上的交通也方便,到这里中转的人与货就越来越多。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后,海口埠渐渐自发成了海山一个水路交通的枢纽和贸易市场。抗战爆发前,随着海山地方的经济兴旺,海口埠这个自发而成的水路中转由于货物充足、种类齐全,附近的人、甚至宁城和外地的商人,都来海口埠提货。让这里每日熙熙攘攘、货如轮转。而且,随着华侨与各地的商人往来这个地方多了,各路的客运航线也相继而生。有香港恒兴渡、江昌渡来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门,有大成省渡两艘船来往省城至海口埠。人货两旺,让海口埠成了海山最繁华的圩集之一。抗战爆发后,由于遍地狼烟,而且,各地的经济迅速衰退,海口埠这边也开始转入冷清。先是来往省城的船停航了,跟着就是各地的货船数量锐减,不到平日的一、两成,最后,由于战乱,回乡的华侨锐减,往返香港、澳门的船也缩减到了一只,而且,还是运载量极小的汽轮。没有选择的何晓军,也只能带着二小姐与阿兰姐妹她们三人,准备从海口埠前往香港。送何晓军他们前来乘船的,是谢市长与刘排长两人,他们是由已经从何晓军那里学会了开车的刘排长,驾着谢市长的车送过来的。海口埠这个地方,在何晓军前世时,因为主公路的改道和河段防洪排涝需要的改造,已经不再像此时一样是水陆的交通要道,所以,他也只是因为贪图方便而在此路过两次,对那时已经是清冷的这个地方,印象并不深。今天,见到了此时的海口埠之后,何晓军不禁目瞪口呆,因为,眼前的海口埠,与他脑里的冷清印象,竟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此时的海口埠,何晓军估计如果按面积密度来算,可能是世界上每平方公里商店最多的地方。不是吗,在这目测应该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弹丸地方,不但全埠洋楼林立,竟有超过一百家的商店,金铺、银号、杂货铺、洋货店、药材铺、茶楼、酒店、杉行、水果店等当代的各烃商行一应俱全。何晓军点了一下,仅银号在个小墟就有六间之多,由此足见这个地方的繁荣。海口埠的海傍街一带是码头区,但由于是自发的水路中转站,这里并没有像样的码头基础设施,无论是载货的船只,还是省港的电船(小轮船),都是船靠岸后,便把一块较宽、较结实的木板搭连岸上,旅客从木板上走过来,货运工人挑(或抬)着货物也走木板上岸。泊岸的船下好了客或货之后,等到新的旅客上了船或新的货物装上船,便又开走了。虽然,此时因为战乱而到来的船已经不多,不过从这个小墟的兴旺配置,何晓军还是可以想像之前那客商云集、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何晓军他们到来后,前往香港的那班船上页当前第4页,共4页跳至页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