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后记后记青年时期的作者(1964)自1840**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了列强的欺凌、压榨、掠夺、践踏和**。我刚刚记事儿时,每次听母亲讲述鬼子野蛮杀害我同胞的惨状,都吓的褪到被窝儿里,一直到半夜还蒙着头,睡不着觉,也不敢爬出来,生怕被鬼子看见用刺刀杀掉脑袋。那时候,为防止敌特伤害,母亲带我兄弟三人,经常住在设有地道秘密进出口的李瑞改家里。根据小时候的记忆,以故乡抗战时期的史实为基本素材,愚撰写了这篇小说。借以缅怀英烈,以史为鉴,激众愤,图国强,做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中华民族早日高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不遭受外敌之凌辱。小说初稿曾用名《国仇家恨》并在个人**发表。后改为现名《杨各庄抗战英烈传》。书中的人物,大多沿用了真实姓名。对当年真实的事件作了艺术的演绎、拓展和插图,力求再现那个难忘的岁月。但小说毕竟不是当年事件的全部视频和翻版,自然会出现一些缺失,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英烈们的缅怀以及对那段血泪史的回顾、借读和思考。由于年久不便调查等原因,小说创作中运用化名手法,塑造了“三国”、张德强、张彩晟等主要和重要人物。其中张德强勇夺鬼子的枪支惨遭鬼子杀害后,家里留下妻子和一儿一女。儿子张大民解放后到沈阳黎明(中航.军企)某厂参加工作。妻子和女儿张大琴一直在家务农。书中“女中三杰”之一张彩晟系化名,被鬼子残害后留下一女叫张贵如,解放后进京随父亲张恩绶生活。张恩绶建国后一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工作。离休前任财政部农业税司司长。“女杰”中的张胜彩与丈夫张树起均系真实姓名。张树起同志在攻打晋县鬼子岗楼“壮烈”后,张胜彩一人将儿子张铁军拉扯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民政厅工作。张胜彩在村一直担任村妇救会(妇联)主任工作,成绩卓著显。直到解放后,连年荣获“省劳模”等光荣称号。五十年代初,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于权伸的爱人张子辉同志在报纸上见到张胜彩参加省劳模大会的消息后,曾将她母子接到自己家里做客。省府从天津市迁到保定市后,张夫人又次将张胜彩母子接到家里住了许久,久叙战争年代那种血肉真情。另一“女杰”——小台,是杨各庄妇救会首任主任。丈夫陈庆和“壮烈”后回自己家乡满子村,依旧做妇女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小说里“三国”中的化名马爱国,创作原型是村西头的马义堂同志。抗战中为除奸反特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后在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务农。张瑞国即村南头张良瑞的化名,绰号“张棒槌儿”。论乡亲辈,我叫他“张叔”。李中国即村北头李中正的化名,乳名“李小偏儿”。与张良瑞两人从1938年抗战时期到1960年前后,一直担任村(大队)党支部和村政府(大队)主要领导。张良瑞一度曾任安平县第四区区长工作,后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对党忠心耿耿,工作干练,敢作敢为,公而忘私,不计名利。在村里奉献出了自己全部力量。李中国同志是我亲生父亲,于1982年病世。他生前很少对我讲述他们抗战时期的故事。唯一讲的一次就是他跟马义堂等人,除掉书中那个汉奸“礼帽”。当年就是他们“村委会”几人确认其汉奸身份后,半夜里就从被窝儿里将其揪了出来。他赤着身子就被扔进冰窟窿里去了。书中“请其吃饭喝酒之说”全是艺术之虚构。还有,当年八路军锄奸股的两个同志,也是在半夜里将那个给鬼子带路,残害张恩妙嫂嫂张彩晟的汉奸“二蛋子”(化名),在村外一枪处决了。我刚刚考上初级中学时,父亲激励我“要好好学习,多学文化!”。那时候,家里比较困难,我说“我以后要是考上大学能供得起我吗?”,他说:“老子砸锅卖铁也供你!就怕你没那个本事!”,并说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没文化——“没长眼——不识字!”。说他,如果要是有文化,自己就能为党干更多的工作。当年曾为他当“秘书”的贺庭玉先生,按乡亲辈我叫他爷爷。解放后一直务农兼做兽医,远近小有名气,老人身后无子女。我参加工作后曾特地探望过老人一次。在谈到解放前村里的一些事儿时,他深情地说:“在日本鬼子‘五一大扫荡’的那些年,咱村要是没你爹他们几个人镇护着,说不定有多少人会跑出去给鬼子当汉奸干坏事儿!咱村说不定会死多少人哩。......”李中正同志去世时,村里特例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年近八十高龄的张良瑞同志亲自在大会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李中国同志的一生。张良瑞同志含泪在悼词中说:“李中正同志是“七.七事变”后,杨各庄村第一批、第一个加入中共的农民党员,在抗战时期是村里对敌斗争的主要带头人。在极为残酷艰难的八年抗战中,他机智勇敢,嫉恶如仇,舍家撇口,一直站在抗日斗争第一线。为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锄奸、反特、扩军、拥军和支前等敌后工作,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卓有贡献。”悼词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他曾送子参军。(注:1948年5月,送刚满18岁的长子李寿山参加了八路军。在安平程油子村短期受训后准备开赴解放保定的前线时,经体检不合格被转业回家。原因是1946年玩耍废旧炮弹**,不慎炸伤,右眼近乎失明。“转业”时领了一张盖有公章的转业证明信。1951年,经张恩绶推荐介绍到财政部工作。后因病于1956年辞职回村务农。——作者)在“抗美援朝”中,为防止和战胜美帝“细菌战”,他带领村民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受到县里和省里的好评与表奖。”悼词中还说,“在合作化运动中,他和村党支部领导一道,积极学习全国先进典型——饶阳五公乡耿长锁的办社经验,坚定不移地走“共同致富”的集体化道路,为我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做出了很大贡献。到六零年前后,我村各生产队实现了机井灌溉土地,也是当时全县最早使用电灯照明的村子。......近几十年来,他爱国如家,勤俭廉明,公私分明,一心为集体,一心跟党走。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言!......”这是杨各庄村多年来第一次集体为个人举行追悼大会的殡葬仪式。抗战时期村里先后参军的王长海、陈国兴、陈发生、李振波、张奔、李瑞玲、李小丑等青年男女,经过残酷战争岁月的磨练和考验,迅速成长,建国后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当年由村委推荐的地方干部于振榜同志曾多年在马店任公社党委书记,离休后回村养老。进入新世纪以来,勤劳、质朴的村民,不忘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本着“便于耕种”、“共同致富”的精神,全村土地,统一规划,实现了园田化、水利化、机械化和电气化。土地承包后,广大村民,因地制宜,多种种植。还有些村民亦农亦工,亦农亦商,各展才艺,多种经营。村里发生了覆地翻天的变化,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由于这里土质好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村里生产的葡萄、苹果、蜜桃等多种瓜果,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很快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不仅畅销京津和石家庄、保定等省内市县,还远销东北、山东、安徽等地。2007年,“海外成才不忘家乡”的学子——村西头靳狗锁的儿子靳爱友主动捐资,将村里四条主要街道铺设了水泥马路,和河堤公路干线及在村北的子弟小学连接起来。为促进村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靳爱友还为他安平城里的中学母校捐资筹建一图书馆;给县公安局捐献一套享有个人专利的“刑侦用电子指纹识别系统”。西头老靳家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受到全体村民和当地老百姓广泛的敬重、爱慕和称赞。2012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7月7日中华民族抗战全面爆发纪念日来临之际,杨各庄烈士陵园重修正式竣工,各界人士500余人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深切追思在1944年杨各庄战役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重修后的杨各庄烈士陵园,成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成了外地游客到“中国丝网之乡”——安平游玩观光的一个著名景点。小说写作过程中,吉林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党委常委、高级经济师陈杰先生,中国殡葬协会常委、河北省殡葬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民政厅原社会事务处处长张铁军先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高级机械工程师、气动技术专家、原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刘贺军,著名书画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创作研究员、航天部某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张同茂,河北省铸造学会会员、环保设备专家、机械工程师宋红斌三位老同学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封面设计方案等建议。著名书画家张同茂先生还特地撰句并挥毫题词,为拙作增辉添色、提纲挈领。河北省安平县杨各庄宏伟金属丝网厂厂长、摄影爱好者于宏伟先生还提供了宝贵的实地照片和封面设计图案。最后,对诸君之帮助与辛劳,一并深表谢意。——作者2014年10月于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