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建魏,史称曹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也在建邺称帝,国号吴,史称吴或孙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灭蜀,两年以后,司马炎代魏建晋。279年,晋灭吴,三国亡。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第一,这是东汉后期州部长官权力恶性膨胀的结果。东汉后期,东汉王朝接受了太常卿刘焉的建议,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并选择有名望的官僚充任,使其总掌一州的军政大权,遂使州牧的权力大增。当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王权极度衰弱之际,这些州牧和一些州刺史便企图火中取栗,摘取皇冠。其中为祸最烈的军阀并州牧董卓以及徐州牧陶潜、荆州牧刘表、冀州牧韩馥、益州牧刘焉、刘璋和幽州刺史公孙瓒等都是以州牧和州刺史起家的军阀。第二,这是东汉以来门阀士族势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门阀士族是从两汉之际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兴起的一个特权阶层。到东汉后期,这个阶层的势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但在政治上累世享有高官厚禄,在经济上广占田宅、佃客,而且还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都组建了一支由佃客、部曲和宗族亲兵构成的私人武装,遂使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绍、袁术兄弟就是这部分军阀的代表。第三,这是中小地主势力乘机崛起的结果。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后来的军阀混战中,一些中小地主也乘机建立武装力量,发展私人势力,并挤身军阀行列,参加军阀混战。曹操、刘备以及割据江东的孙坚父子等即是这类军阀的代表。二、军阀混战的经过董卓之乱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入朝辅政,并拥立皇子刘辩即位,史称少帝。他密谋诛杀了宦官首领蹇硕,并企图悉诛宦官,独揽朝政。由此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趋激烈。宦官张让、段珪等先发制人,杀死何进。何进党人中军校尉袁绍闻讯,遂勒兵洛阳,将宫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诛杀,结束了为时数十年的宦官专权的局面。不久,原何进之党的并州牧董卓率兵进入洛阳。他下车伊始,即废掉少帝刘辩,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董卓专制朝政后,放纵其所部胡、汉兵士四出抢掠,烧杀**,无所不为,遂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骤然加剧。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遂纠集后将军袁术、典军校尉曹操以及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组成关东军,讨伐董卓。董卓在关东军的强大压力下,挟献帝由洛阳迁居长安,后被司徒王允和部将吕布合谋杀死。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又杀王允,逼走吕布,关中大乱。董卓西逃后,关东军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又展开了相互厮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至此拉开。官渡之战关东军瓦解以后,盟主袁绍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相继从韩馥和公孙瓒等人手中夺取了冀、幽、青等州之地,遂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关东军成员曹操也在董卓西迁后,大肆在中原地区扩张势力。他先被兖州地方官迎为兖州牧,不久又收编了青州黄巾军30余万,势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又迎汉献帝都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两年以后,又相继攻杀了吕布,逼降了张绣,势力扩大到了徐州和南阳一带,成为和袁绍足以抗衡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向曹操发动突然进攻,并迅速攻占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进围白马(今河南渭县东)。曹操用声东击西策略,解白马之围,并阵斩袁军将领颜良、文丑,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接着,袁军主力亦抵达官渡,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后袁绍的谋士许攸因进谏受阻,愤而降曹,并暴露了袁绍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的储粮据点。曹操当即率兵五千,假扮袁军,焚烧了袁军的乌巢万余石储粮,使袁军军心动摇。大将张郃率部在前线倒戈,袁军全线崩溃。曹操乘机麾军进攻,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率800余骑,逃回河北。官渡之战即以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曹操不但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而且他本人也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任人唯贤,其部下谋士武将多为“效实之士”;又宽宏大量,能虚心接受部下建议,故内部精诚团结,将帅用命。曹操又处事果断,“用兵如神”,长于应变,他极高的军事才能在官渡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袁绍虽兵力众多,但他却自恃门第高贵,放纵豪强兼并,境内百姓不附,可谓失道寡助,故兵虽多而内部不合,离心离德。加之他又任人唯亲,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又“不知兵要”、“军令不立”。故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与曹操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纯属偶然,而有一定的必然性。官渡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又相互争立,发生火并。曹操乘机先后攻占邺城,杀袁谭和并州刺史高干,驱逐袁尚,占据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后又大破乌桓和袁氏联军,收降乌桓和汉人20余万口,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以后,想乘胜向南扩张,一举消灭割据荆州的刘表和割据江东的孙权,进而统一全国,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亲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向荆州挺进。这时,荆州牧刘表新逝,继领荆州牧的刘表次子刘琮慑于曹操的强大兵力,遣使投降。只有被出任江夏太守的刘表长子刘琦和北驻樊城的刘表部将刘备坚持抗曹。刘备是涿县(今属河北)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属汉朝远支宗室。曾因镇压黄巾起义之功,担任过县丞、县尉之职。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亦拥有部分武装力量。但因实力微弱,只能依靠强大的军阀,故一直没有固定地盘。官渡战后他投靠了刘表,被派驻新野,后移驻樊城。他在樊城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士卒,一面又搜寻人才,积极壮大自己力量。他曾三顾茅庐,将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的诸葛亮请出山,作为自己的幕僚,并访以政事,终于结为莫逆之交。占据江东的孙权是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孙坚曾因镇压黄巾起义之功,升任长沙太守。在军阀混战中追随袁术,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所杀。长子孙策代领部曲,始向江东发展。孙策死后,孙权袭领旧部,经过苦心经营,势力渐强。当刘备听说曹操率军经樊城向江陵进发的消息后,因兵力单薄,遂向南撤退。行至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内)被曹军击溃,使折而向东,在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与刘琦会合。为了联合江东势力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孙权接到曹操在江陵给他的关于要‘会猎于吴‘的书信后,当即召集部下商议。但部下中的主降派和主战派却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孙权虽力主抵抗,但由于受到投降派的压力,很难决断。诸葛亮抵达江东后,孙权始坚定了抗曹决心,并很快组成了孙刘联军,以江东周瑜为统帅。曹操率部东进,在赤壁与联军遭遇,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回长江北岸的乌林,又将船舰首尾用铁链相连,欲使北方的曹军将士适应水上生活。周瑜指示部将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当即应允。于是黄盖遂率领载有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蒙冲斗舰,向曹营驶来。时东南风劲吹,船行迅疾,快要接近曹军船舰时,黄盖令部众放起火来,蒙冲斗舰犹如火龙直冲曹营。曹军首尾相连的船舰当即着火,并引燃了乌林营垒。曹军大乱,人马被烧和溺死者甚众。周瑜又指挥联军水陆并进,乘胜追击,曹操慌忙率残部逃回江陵。曹军数量虽多,但内部并不统一,收编的荆州降众,心怀犹豫,不肯用命;曹军主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远来疲惫,发生病变,战斗力大减。加之曹操麻痹轻敌,急于求成,放弃了自己的陆战之长,而就水战之短;连锁战船,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又在仓猝之际,中了黄盖诈降火攻之计。因此,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赤壁兵败以后,曹操曾主动放弃江陵,把战线收缩在襄阳、樊城和合肥一带。接着,他又麾军西入关中,逐杀了关中陇右地区的军阀韩遂和马腾、马超父子。不久,他又南下汉中,打败了张鲁。为后来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荆州。后来,刘备又打败刘璋,占领益州,为他的建立蜀汉创造了条件。赤壁战后的孙权一面同曹操争夺江淮地区,一面又派兵经略岭南,相继占领交、广等州,势力扩展到了珠江流域。不久,他又派吕蒙袭杀了刘备的荆州守将关羽,把刘备的势力彻底逐出长江中游。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曹操评价曹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蒿,是宦官曹腾养子,买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时以孝廉被推举为郎,遂步入仕途,历任洛阳北部尉、屯丘县令、议郎、济南相、东郡太守和典军校尉等职。董卓之乱发生后,他在兖州召募丁壮,训练士卒,并率部加入关东军,曾以孤军向董卓进攻。关东军瓦解后,遂着手经营河南之地。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赤壁战后,又进军关陇,占领关中,由魏公晋升魏王,220年病逝。曹操从小喜读兵书,曾广泛收集各家兵法,汇编成册,题名《接要》,又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曾传之于世,可惜原书现已失传。他在官渡之战及其众多战役中,都充分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这是他在军阀混战中能够由弱变强的主要原因。因此,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他虽功盖天下,又‘挟天子而以令诸侯‘,但却能审时度势,至死也未代汉称帝,说明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并不是一个欲壑难填的白脸奸臣。他曾三次发布《求贤令》,都把才能作为选任官吏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他身边罗致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和文臣武将。这是他的事业能够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总之,曹操以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为消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促进统一大业的完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同一时代中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的。虽然有时他也会表现出残酷暴虐和奢侈荒**等诸多缺点,但他的巨大功绩却是不能抹煞的。九品中正制这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在代汉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创立的一项选官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权门请托,贿赂公行,致使秦汉以来实行的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军阀混战,士人播迁,原来察举制时盛行的‘乡举里选‘已无法照常进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办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选择在京师任职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后综合他们的门第、德才,订出‘品‘、‘状‘。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门第、资历,状是士人的德才行为。品、状写好后上报中央,以备选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中央吏部还较重视士人的状,但后来状则逐渐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选官用人单靠门第高下。这就为后来西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曹魏政权的建立及司马氏势力的崛起220年10月,曹丕在洛阳即帝位,是为魏文帝,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七年以后,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受遣诏辅政。次年,孙权和诸葛亮相互配合,向魏进攻。明帝当即派兵抵抗,又多次派兵北攻辽东,并淹有其地,使曹魏政权进入了鼎盛时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死,养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入朝辅政。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曹魏政权逐渐被司马懿父子所控制,日趋衰落。二、蜀汉政治刘备的取蜀与建汉东汉末年,太常卿刘焉被任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刘焉入蜀时带去了他的很多亲戚故旧,又组建了一支由南阳和三辅流民构成的‘东州兵‘,作为他所依靠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就和土著的益州地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武装冲突。加之张鲁在汉中领导的五斗米道日趋活跃,也给益州造成了巨大威胁。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立。益州的土著地主、蜀郡太守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遂向刘璋建议,请刘备从荆州入蜀,抵御张鲁。刘璋欣然应允,当即派法正迎请刘备。刘备在赤壁战后虽取得了荆州大部分土地,但因这里无险可守,随时都有遭受曹操和孙权袭击的危险,故把富庶而又险塞的益州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随时都想加以吞并。法正的到来,使他喜出望外,当即率部进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终于攻占了成都,自领益州牧。接着,又派兵北上,夺取了汉中,进一步巩固了益州防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史称蜀汉。夷陵之战刘备和诸葛亮相继入蜀以后,留守荆州的刘备部将关羽曾率部进攻襄樊,掳于禁,斩庞德,威震北方,也使坐镇江东的孙权受到威胁。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当关羽北围樊城之际,孙权遂派吕蒙率兵袭占江陵,并在当阳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设伏,擒杀了关羽。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称帝不久的刘备便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率40万大军,沿江东下,直扑荆州。孙权当即派大将陆逊率兵迎战。次年二月,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遭遇。刘备自恃兵多势重,‘树栅连营‘,首尾相沿六七百里。陆逊始则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相持将近半年,陆逊又乘蜀军麻痹之际,采用火攻,发起强大攻势。结果,蜀军大败,只得退守白帝城。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玄投刘表后不久病死,诸葛亮便在襄阳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隐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助。他当即为其分析了天下形势,并精辟地为刘备提出了向益州发展的方向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赤壁战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夷陵战后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诸葛亮受遗诏扶后主刘禅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汉安危于一身。此后,他对蜀汉又作出了以下贡献:即联吴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夷陵战后,蜀汉和孙权的关系破裂,双方都面临曹魏的威胁。诸葛亮当即派人前往江东,重申友好,终于恢复了吴、蜀联盟。诸葛亮认为,‘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这是蜀地自刘焉以来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采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荣恩并济‘的治蜀方针,不仅严厉打击了‘专权自恣‘的土著地主,对外来的不法官吏也严惩不货,执行‘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法治路线,遂使蜀地‘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南中位于蜀汉南部,包括今之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时称‘西南夷‘。刘备取蜀建汉后,曾于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当地豪酋管理该地。刘备死后,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时俱反,蜀汉面临丧失南中的危险。后主建兴三年,进入益州,用‘七擒七纵‘的策略,连败叛乱的蕃将孟获,南中之乱终于平定。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打破了这一地区的闭塞状况,加强了‘西南夷‘各族同汉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南中地区的开发是有积极意义的。安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又率军北上,进驻汉中,开始了北伐曹魏之举。建兴六年但通过北伐却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卫了汉中,使蜀汉赢得了休养生息和发展经济的时间,实现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且由于他善于治军,纪律严明,指挥灵活,使蜀军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故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不能否认的。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分析天下形势精辟允当,高瞻远瞩;对待蜀汉社稷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众人的好评和爱戴,乃至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说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风唤雨的圣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传说而已,并不是对诸葛亮的真实评价。蜀汉政权的衰亡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还维持了一段与魏、吴的三足鼎立之势。景耀元年,费祎死后,姜维任大将军。这时,后主刘禅贪图享乐,又宠信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排挤姜维,国力日衰。三、孙吴政治孙权建吴夷陵战后,孙权与蜀汉的联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机南征。孙权一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面遣使赴蜀汉求和。诸葛亮也派邓芝出使江东,于是双方言归于好,再次结盟。曹丕遂从南方撤兵,专力对付蜀汉北伐。229年,孙权在建邺称帝,建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通使台湾黄龙三年,并将夷州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居大陆。这是台湾和大陆交通的最早记录。孙吴的衰亡神凤元年,吴末帝孙皓继位以后,政治更加腐败。孙皓不仅残酷暴虐,肆意屠杀大臣,又广营宫室,滥用民力,致使统治层上下离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过着‘老幼饥寒,家户菜色‘的贫困生活。因此,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孙吴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打击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了‘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局面。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又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变成流民。这就为当时推行屯田制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从农民军手中掠夺了许多耕牛和农具,也为屯田制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条件;又由于兵戎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饥荒流行,割据军阀都严重缺粮。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遂吸取了西汉曾在边疆屯田的经验,大力推行屯田制度。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曾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制从此兴起,并逐渐推广。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许昌周围兴起,后逐渐推广各地。其组织机构是中央由大司农和尚书令掌管,各州郡则设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其下还有屯司马,由50人组成。民屯上的生产者是破产、流亡的农民,被称‘典农部民‘。其剥削量为分成制,即使用国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获物的六成交给政府,使用私牛者,则缴纳一半。军屯始于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军司马司马懿的建议后开始实行的。其组织机构是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级管理,营为基层单位,每营60人。军屯上的生产者是军队士兵及其家属。士兵家属时称‘士家‘,按规定要另立户籍,世代相承,不得改业。故地位特别低下。兵士屯田要将收获物全部归还国家,政府则供给士家饭食。士家所受剥削与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曹魏推行屯田制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东汉末年以来失去土地的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充足了军粮等。二、蜀汉经济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三、孙吴经济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