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火炮铸造从16世纪以来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在给实心火炮上钻孔的实践据说开始于1713年,在英国伍利奇的皇家枪炮铸造厂,泥范整体模铸法一直延续到1770年以后。英国的铁器制造者威尔金森(1729-1808)开发出一种改进了的给火炮钻膛的机器,这才有所改变。而瑞典国内,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引进这种机器。同欧洲的铸炮技术相比,中华国领先的太多了,而且作为主要材料的铜,中华国可从不缺这个。在建阳五年后,中华军再次兴起了新一轮的武器淘换,这次自然不是刚刚配足的步枪,而是大炮。拥有了足量的铜矿资源,青铜炮、黄铜炮逐渐替换了主力部队的铸铁炮,同时也为各地的守备团增编了炮兵部队。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如果只是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二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在21世纪就被称为特殊黄铜。如由铅、锡、锰、镍、铅、铁、硅组成的铜合金。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特殊黄铜又叫特种黄铜,它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还有切削加工的机械性能也较黄铜材料突出。由黄铜所拉成的无缝铜管,质软、耐磨性能强。当年,梁明最主要的工作用料就是黄铜。虽然用液态青铜、黄铜铸造的火炮比不上锻造出的火炮结实,可用了撞击冲锤进行炮管自紧后就相差无几了。冲锤为圆锥头铁棒,其直径略大于炮管内径,受到锤击时挤压青铜身管,使其内侧炮管材料永久性变形导致内径增大,外侧炮管材料形成向内的应力,从而增加炮管的抗压能力,效果相当于炮管厚度增加50,同时具有消除炮管内部细缝延长炮管寿命,增加炮管光滑度减少形变的效果。这种技术是梁明并不熟悉,他在前世加工制作模型炮的时候,都是拿去让别人代做的,不过自己也跟着去了几次,看了个大概。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根冲锤,锤头直径变化幅度以不引起炮管外径变化为限。而实际数据则是在报废了百十根炮管后才通过试验得出的。梁明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材料费要比欧洲的少个三成,人工费就少的太多了,按现在欧洲的前装青铜炮制作的话,成本费降低一半是不成为题的。而最大的好处是速度,自己这产出五门火炮耗用的时间也不见得比欧洲多。要是基加斐还打算购买舰载炮的话,那赚的就不是五成了。中华国生产的铸铁炮,不但在成本远远低于此时的欧洲,上在质量和速度上也远远好于用泥范生产的欧洲铸铁炮。而海上战舰载炮有多,炮位也重,梁明估计里面的赚头绝不是青铜炮可比的,现在就是不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订购舰载炮,若仅仅是陆军的青铜炮…………同欧洲如今的火炮相比,中华军的大炮还是占优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火药和射速。配方最佳的颗粒火药,这已经是中华国如今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了。梁明知道火棉(硝化纤维,也就是无烟火药)是怎么做得,在前世他自己就动手做过那玩意,只要有只够的硝酸和硫酸就可以了。硫酸,很容易就解决了,绿矾油一千多年中国前就有了,从国内请了几个也就解决了。硝酸,麻烦了一点。但去年从欧洲弄来铅室法制硝酸工艺后,也就解决了。(浓硫酸和硝石共热)可改进发射药的根本难题是火棉的不稳定性,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可梁明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心里知道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酒精里,在其中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成为胶状物,通过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就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火药。但是乙醚和酒精好解决,可稳定剂呢?梁明可不是学化学的出身,稳定剂他会用,可不会照。他前世的那个年代,稳定剂市场里摆着卖的,缺了买一点就是了。那东东又不是火药,属于国家管制品,自己只能偷偷的弄一点,好跑到野地里放几枪,过过瘾。现在那东西已经处于封存状态,梁明只盼着从欧洲能(主要是荷兰)弄来几个化学家,已解燃眉之急。火药好,射程自然就远。依现在的水平,中华军的大炮本可以打的更远一点的,虽说现在的也不近。(史书上记载的明末红夷大炮,十里。)主要原因就是出自大炮的本身,中华军配属的大炮看似后堂跑,可准确的说仅仅是弗朗机炮,也就是大号的“子母炮”的改进版。炮膛的密气性好了一些,装卸也方便了不少,射速是相当快。但有一点始终解决不好,那就是子铳和炮膛之间的缝隙,虽然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火炮的射程。梁明之所以在全军装备这种影响射程的火炮,一是因为欧洲的更短;二是因为现在炮击的误差太大。你射程再远,打不到人也白搭。这几年的安定期间,中华国一直在全力的研制真正的后堂跑,可进展不大。梁明的手艺活范围很杂,从枪炮到战舰模型,再到马车、刀剑,可谓是杂而不精。再说喜欢大炮的也多是奔着前装滑膛炮去的,不说是不碰到要求后堂跑的客人,就是碰上了,梁明也接不下,后堂炮太复杂了。而没了他的大力指导,单凭从景山炮场拉来的那批人,进展速度可想而知。不过好歹还是有些进展的,枪炮监的那批人对于炮闩是两眼一抹黑,可几年下来在经验的基础上还是出了几个成果。